强迫案例带来的启示

时间:2022-09-27 02:02:18

强迫案例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强迫行为;强迫性思维;心理健康教育

我的一位同事,初见他时,只觉得他是一位文文静静的白面书生,很谦和的样子。后来听说他曾经是精神疾病患者,虽然已经好转,但还是不能正常上课,只好被安排在印刷室工作。我曾在学校的车库看见这位同事锁自行车,来来回回锁了几十下。再后来,他负责学校的查电工作,他要盯着灯看很久以确认灯是否关了。他的强迫行为还体现在生活中,我去食堂吃饭时也曾见过他在通过某路段时要反复好几次。他是省内某知名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的高材生,到我校工作后在感情方面遇到了一点挫折,由于感情问题没有处理好导致了教学上的失误,他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最后发展为强迫症。现在他能够每天上班,有自知力,但是强迫行为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善。

每年九月高一学生入学时,都会有学生出现入学适应问题。这些学生多数为初中时的优秀学生,升入高中后,出现各种适应不良,甚至出现强迫。一名高一的男生,学习成绩不错,非常刻苦。但由于中考时发挥得不好,他没能进入实验班。对此他耿耿于怀,上课时总是在想实验班的同学会怎么样,我要是能进入实验班该多好,每天脑海里不停地思考这些。虽然他也知道不能总是想这些,但这些思维活动不能受到他的控制。通过了解,我知道他的父母均系农民,对他寄予厚望,虽然没有给他正面施加压力,但他自我要求非常高,一旦没能达成目标,便出现强迫性思维。

每年高考前都会有学生前来咨询,向我述说自己的痛苦,其中有许多是表现出强迫症状的学生。有一个高三文科班的女生,来咨询室时,症状已经非常明显,每天要换两次衣服,晚上放学回家后,要洗手约半小时。她自己也觉不妥,可是不那么做她就受不了。该生父母都是教师,知道孩子不对劲,却不知道怎么处理。在咨询中我了解到,该生的父母经常因为琐事吵架,他们是为了孩子才勉强生活在一起,而且对孩子寄予厚望。孩子的真实水平是考上二本,他们却要求她达到一本,所以孩子压力越来越大。长期的不和谐家庭气氛加上父母不合理的期望,最终导致孩子产生了心理问题。

外显的强迫行为我们很容易判断,而我接触的很多学生是强迫性思维的受害者。他们本人非常痛苦,老师、同学、家长也不理解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会有那样的想法。有一些学生会在脑海中不停地思考一些问题,比如:一个学生对我说,她每天上课时头脑中都会唱国歌,她本人很想控制,可是控制不了,很痛苦;还有一个学生,他经常思考自己为什么是现在的样子,觉得自己像生活在回忆里,很想找回自己,每天都活得很累……还有很多有强迫性思维的学生,虽然他们想的内容各不相同,但都很痛苦。通过咨询我了解到,患有强迫性思维的学生大多自我要求很高,普遍有追求完美的个性特点,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目标就很着急。升入高三后,他们更加觉得压力倍增,于是心理问题就产生了。

经历了这些案例,我在不断思考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有效预防强迫症的发生。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提高家长的健康意识。家庭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要想让孩子们健康成长,首先就要提高家长的健康意识。只有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家长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利用所学,尽自己所能地为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困境。可以利用家长会、家校活动的契机,为家长做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宣传与普及工作,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

其次,要增强教师的心理学知识。我们应该让更多的教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学习,了解心理学常识。这不仅可以辅导学生,也可以增进教师自身的健康。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更多,更应该学习心理学知识,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一个优秀的学科教师既要懂教学,也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这样才能带出好的班级,真正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最后,要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只有在升入高中后才能接触到心理健康课,因此会觉得很新奇,想了解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并运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指导生活实践。通过心理健康课的学习,很多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便能够主动求助,自我成长。

针对有强迫倾向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认知疗法,让其认识到人无完人,不要过分地追求完美。同时,我们可以辅助放松练习。如果有必要,还要联合家长、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共同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任重而道远。心理健康教育要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生活中的每一天做起,帮助更多的人快乐地生活。

(作者单位: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第一高级中学,沈阳,110200。该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常务理事单位)

上一篇:迟子建:愿能人生九十,望窗外自然老去 下一篇:留守儿童自主情感教育的三个着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