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青枯病的发生与防冶

时间:2022-09-27 01:50:05

番茄青枯病的发生与防冶

摘要:青枯病又名细菌性枯萎病,是番茄栽培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常在开花坐果期发生,病情来势凶猛,发展快,严重时发病率达80-100%。结果初期植株死亡率高,使得番茄栽培成本增高,经济效益明显下降。文章详细介绍了番茄青枯病的发病症状、规律及防治,以期对生产实践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番茄青枯病;症状;发病规律;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6.41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079-1

1 番茄青枯病发病症状

番茄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病菌主要侵染植株的茎部维管束组织,发病初期,植株地上部分表现出萎垂症状但叶片却仍保持原有的绿色,因此也叫“青枯”。该病主要在成株番茄的叶片和茎上发生,当被侵染植株高30cm时开始显症。发病初期,顶部叶片萎蔫下垂,下部叶片逐渐凋萎,中部叶片也随之凋萎;发病叶片色泽暗淡,呈青枯状。白天萎蔫,傍晚和清晨时期又恢复正常,数天后迅速扩展,使整个植株呈现萎蔫症状,直至死亡。被侵害茎部表皮粗糙,,中下部长出不定根或不定芽;空气湿度过大时,发病初期茎上可见水浸状的斑块,直径1-2cm,后期逐渐变成褐色;发病颈部的维管束变为褐色,横切后用手挤压,在切面上溢出白色菌液。该病发展迅速,发病后7-8天植株即死亡。

2 番茄青枯病发病规律

2.1 传播途径

番茄青枯病病原菌主要随植株病残体在田间越冬。病菌可在土中离体存活14个月以上,有的甚至长达6年,是病菌初侵染源。病菌主要通过流水传播,在寄主根部或茎基部通过伤口侵入寄主,在寄主维管束内繁殖生长,引起导管的堵塞甚至细胞中毒,同时也可透过导管侵入细胞壁,使植株茎部出现不规则的病斑。

2.2 发病条件

高温和高湿是青枯病的发生促进条件。土壤含水量25%、温度20℃时,病菌开始活动,田间开始出现发病病株;土温升高到25℃时,病菌活动最频繁,病害出现发病高峰。雨水多、湿度高的气候条件容易使番茄植株的根部发生腐烂或产生伤口,为病菌的侵染创造了条件。因此,久雨或雨后初晴,气温急剧升高时,会引起病害的大发生。一般地势较高的地块菜地发病轻,低畦的菜园则发病较重;番茄连作种植的地块发病较重,合理的轮作可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微酸性土壤 (pH6.6时最佳)病害发生较重,微碱性的土壤则发病较轻;土壤单施一种肥料时田间番茄青枯病的发病较重,采用平衡施肥、适量增施钾肥的地块发病则比较轻。

3 番茄青枯病发病综合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措施

一是发病严重的地块采用水旱轮作或与非茄科作物(最好是禾本科作物)换茬轮作4-5年,可有效减少田间病菌的来源;二是选择抗青枯病的优良品种,或者采用优良的抗病砧木嫁接,防病效果更明显,是青枯病防治的最有效措施之一;三是要选择地势高、排水好的无病害发生的地块进行番茄栽培,种植前要将土壤pH值调节至微碱性,以抑制病菌的活动,减轻病害发生;四是在育苗过程中选择无病土(地)及净肥来配制营养土,尽量做到培育无病壮苗;五是在栽培过程中及时摘除病叶、老叶,并彻底拔除发病植株,在病穴内灌注2%福尔马林液或20%石灰水进行消毒。果实收获后要立即清除田间的病残体,带出田外进行深埋或烧毁,同时要对地块进行土壤深翻,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减少病菌的来源;六是最好采用高畦栽植,管理要小水勤灌,禁止大水漫灌;夏季高温天气,杜绝在中午浇水。最好采用早定植,使植株提前进入生育期,避开高温多雨天气,降低病害的发生。田间管理过程中要防止伤害根系,结果盛期要停止中耕,以免给植株造成伤口;七是建议采用配方施肥,适量增加磷钾肥的施用,同时要叶面追施营养肥料,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3.2 物理防治

在栽培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所有农事活动的规范性,如中耕、除草、植株打杈、果实的采收,避免对植株造成一定的机械伤口,为病菌的侵染提供条件。

3.3 生物防治

在早期幼苗定植时,可采用生物药剂如青枯病拮抗菌MA-7、NOE-104等进行预防;病害发生初期可选择抗生素进行防治,如72%的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0.3kg/株进行灌根处理,防治效果非常明显。

3.4 化学防治

播种前要进行种子消毒,1kg种子用1-1.5g恶霉灵和3-4g50%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干拌、湿拌均可),拌种后要立即播种,不要进行焖种;应选择无病地作为苗床进行育苗,育苗期间一定要避免大水漫灌。播种前,苗床土壤要用恶霉灵1g/m2对水3000倍进行喷洒消毒处理;发病时期可选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30%琥胶硫酸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龙克菌悬浮液500-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7%多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进行灌根防治病害,每个植株浇灌药液200-250g,每隔7-10天灌根一次,连续进行2-3次防治,发病严重的地块应视病情的发展情况,适当的增加用药次数。注意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采取挑治封锁发病中心与普治相结合、单施与混施相结合等办法进行防治,及时控制病害的蔓延,争取对病害的防治做到“治早、治少、治了”。

作者简介:殷丽霞(1966-),女,就职于辉南县植保植检站,研究方向:植保技术推广。

上一篇:危害草莓的害虫――云星黄毒蛾 下一篇:谈谈使用农药时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