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人教版”与“沪教版”教材的比较初探

时间:2022-09-27 01:35:11

新课标下“人教版”与“沪教版”教材的比较初探

摘 要:本文从“人教版”和“沪教版”两种物理教材中的部分具体内容出发,对它们的异同性进行了比较,通过这些比较得出了一些对教师的工作能进行有效指导的建议。

关键词:教材;共性;相异性;启示: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7)11(S)-0027-3

2005年,江苏省进入了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并将于2008年迎来新课标下的新高考。笔者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人教版”教材进行了仔细深入的研究,同时注意把它和“沪教版”教材进行了比较,从两种教材在宏观结构、章节内容以及对微观知识点处理上的异同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旨在更全面地把握新课标的精髓,更有效地指导高中物理的教学。

1 两版教材的共性

1.1 坚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两版教材都十分注重物理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从身边的现象去探索物理规律,比较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乐于探究的习惯。

如,教材在“传感器”的处理上,“人教版”在7个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进行陈述、演绎和归纳。在传感器的应用方面也举了7个实例:有力传感器――电子秤;有温度传感器――电饭锅、测温仪;光传感器――鼠标器、火灾报警器等。这些实例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沪教版”以生活中的传感器――光声控延时开关为背景,通过3个探究实验,步步深入地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物理原理,使学生以问题串的形式感性地接受新知识。在“信息时代离不开传感器”一节中介绍了丰富人们生活的数码相机和摄像机,随处可见的红外测温仪、酒精浓度测试仪,高科技的智能传感器、微型传感器,遥测与遥感等。两种版本的教材共介绍了近20种传感器。

1.2 注重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两版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都很注重可读性,教材中设置了大量轻松愉快的活动,满足了学生心理的需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他们参与的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自信心得以充分的展现,为他们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分子动理论”一章中,“人教版”从“暮春时节,油菜花飘香”引入分子运动的概念;“沪教版”则从似乎离题万里的“降水概率”引入本章内容,巧妙地提出了研究分子运动的新方法。又如,“人教版”中给出了一幅茶叶蛋的照片,说明了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屡见不鲜,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在两版教材中所安排的“做一做”都是比较容易完成的实验,如“人教版”中“溴蒸气的扩散”实验,“沪教版”投掷硬币的实验等。此外,两版教材在形式上也十分注重教材的趣味性,多种形式的呈现使教材的版面活泼生动,内容充实有趣,从感官上增强了对学生的刺激,提高了教材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使学生愿读、爱读、想读。

1.3 进一步设计知识线索,使知识链更加完善。

不同的知识线索形成不同的知识链。在新教材中,编者对很多章节之间及章节内部的知识结构作了调整。笔者认为,这一变动更贴近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习惯。如“人教版”大纲教材将“力”放在第一章,而课标教材将“运动的描述”作为学生接受高中知识的第一步。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明显感觉到物理的学习并不是那么吃力,与以往学生一入学就感觉物理知识高深难懂形成了明显对比。又如,在对“电场”知识线索的规划和设计上,虽然各版教材不尽相同,但也都在立求让知识链更加完善。在此,笔者以“人教版”大纲教材和课标教材中的知识链作一对比,如后图1、2所示。

可见,人教版大纲教材中的知识链是残缺的,在课标教材中知识链得到了完善。完善的知识链让物理概念更加严谨深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1.4 渗透探究思想,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教材很重视学生实验、演示实验等的引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的丰满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物理知识,而且也能让他们经历一些探究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充分体现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注重自主学习”的理念。所以,做为教师,我们要善于通过与实验相关的栏目(演示、实验、做一做、思考与讨论、家庭作业与活动、实验探究、课外活动等)展示科学探究过程,为学生进一步动手实践,开拓思路提供条件。

探究的思想和过程渗透到了两版教材的各个角落。在“电场”一章中,对于示波器的使用,很多老师认为这不是自然规律,不好进行探究。但在“沪教版”教材中,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探究范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观察现象,从而明白一些旋钮的功能;再从探究示波器开始,引出电场力的性质、能的性质,以探究为线索总领全章。当然,其间还嵌有许多大大小小、形形的探究活动来丰富教材的编写理念。

2 两种教材的相异性

教材是《课程标准》再创造的产物,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它体现了编者的教育思想及相应的教学模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物理出现了“一纲多本”的局面。这里,结合“碰撞与动量守恒”的具体内容,就“人教版”和“沪教版”的教材进行分析与比较。

2.1 章节的结构安排和内容设置上有差异。

两种教材都贯彻落实《课程标准》对“碰撞与动量守恒”提出的要求,体现了知识的过程性和系统性,同时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动量守恒的结论。如,“人教版”在火车、台球、微观粒子的碰撞中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沪教版”设计了一个公园划船的生动情景,从中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进而设计实验进行论证。

从相异内容中可以看出两种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的侧重点不同。首先,在知识点的联系上,“人教版”在通过实验得到动量守恒之后,结合牛顿运动定律,推导了出动量守恒定律;“沪教版”则运用图象,将动量变化和瞬时变力的作用效果加强了联系,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动量的变化时,还设计了动能变化的探究实验,加强了动量和能量的联系。

其次,在内容的阐释上,“人教版”比较周到,既有弹性碰撞又有非弹性碰撞,有对心碰撞又有非对心碰撞,有宏观碰撞又有微观碰撞,有生活中的碰撞实例又有科学探究中的碰撞实验;“沪教版”则更有启发性和探究性,如探究动量变化,安排了这样一些栏目和任务: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完成一份实验探究报告、课题研究等。

2.2 在栏目设置上,“两版”教材也不同。类别人教版沪教版栏目设置参考案例、思考与讨论、科学足迹、科学漫步、做一做、问题与练习实验探究、讨论与思考、多学一点、课题研究、信息浏览、家庭作业与活动插图数量30幅36幅虽然两种教材设置的栏目名称不同,但研究其内容,会发现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一是探究性,如参考案例、实验探究、课题研究;二是启发性,如思考与讨论、讨论与思考;三是应用性,如问题与练习、家庭作业与活动;四是拓展性,如家庭作业与活动、多学一点;五是开放性,如科学足迹、科学漫步、信息浏览。两种教材共近70幅图片,使问题阐述更形象生动,更能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图景,使教材的表达更简洁、准确。

2.3 例题和习题设置的个数和情景有区别。教材例题数习题数例题的内容情景人教版425小球相碰、火车挂接、导弹炸裂、棒击垒球沪教版518蹦床、保龄球、碰碰车、质子和氦核碰撞、火箭喷气两种教材在例题的选择上都注重与学生的亲身经历有关,从生活中寻找问题的情景,让物理走进生活,特别是让学生走进最感兴趣的体育运动。同时也不忘让物理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体现物理在促进科学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沪教版”还注意了动量守恒在微观世界中的运用,间接地告诉学生动量守恒在自然界中的普遍意义。

3 对教学的两点启示

3.1 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优化整合教学方案。

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呈现方式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虽然我们只使用某一个版本的教材,但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不要拘泥于某一套教材的内容和呈现方式,要将它们进行优化整合,制定出最佳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可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按生活逻辑和科学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主动感知、探究学习内容,探索学习方法。

3.2 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物理教学中往往涉及到一些抽象、微观和复杂过程,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表述清楚。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适时丰富的表现形式,能够形象展示物理过程,清晰表达物理图象,简明揭示物理规律。下面,笔者仅以两例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加以说明。

如定性研究“自感现象”,实物演示实验按图3连接,发现断开开关,灯炮没有立即熄灭,而是逐渐变暗。调节RP的大小,可能出现灯泡闪亮一下再逐渐熄灭的现象。随后笔者用“几何画板”模拟了该过程并描绘了灯泡中电流的流向及大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4。通过分析学生很容易解释这种现象。

再如,探究“电阻定律”中电阻阻值与其粗细的定量关系时,可以先猜想R∝1D,经过采集数据,利用Excel拟合R-1D图线(图5)。通过让学生去判断该图线不是一次函数关系,假设不成立。然后,再进一步猜想R∝1D,并拟合出线性关系(图6),这有效地学让就很容易发现阻值是与截面积成反比的。

当然,通过对两本教材的研究,笔者受启发颇多。它通过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不仅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更让他们感受到了物理学的内在价值和知识结构的逻辑美。

充分利用好教材,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优化教学方式,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宝贵的资源。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钟启泉,2003.8。

[2]《走进高中新课程.物理》江苏科技出版社,李容、陆建隆,2006.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例谈物理探究式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下一篇:借助数列 巧解“推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