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客运专线C50梁体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

时间:2022-09-27 01:26:58

浅析客运专线C50梁体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

【摘 要】采用矿物掺合料双掺技术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了试验,研究了双掺技术对混凝土的影响、组成及水胶比对基础工程用高性能混凝土强度及耐久性的影响。试验及分析结果表明:配制铁路客运专线C50高性能混凝土,水胶比及胶凝材料总量是配合比设计的关键。

【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工程实例;双掺技术;拌合;运输浇注

高性能混凝土随着混凝土从单一的高强度向高性能化的发展,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中,对混凝土的研究重心从高强度转向混凝土的耐久性。而高强度高性能的混凝土有抵抗严峻环境侵蚀、自然气候侵蚀和化学侵蚀等较好性能,从而提高混凝土结构使用年限。随着大量使用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逐渐增多,对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的研究也逐渐深入。高性能混凝土一般水胶比较低,单位体积水泥用量较少,需使用外掺料来代替部份水泥,在保证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的特点情况下,还必须满足高流态、坍落度、经时损失及特殊养护等。本文浅析了客运专线C50梁体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可供借鉴。

一、本项目工程概况

新建兰新铁路大平羌沟大桥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属大陆性高原气候。具有气温低、温差大、日照长、降水少且四季不分明等特点。年平均气温0.48℃,年平均降水量530mm,区内最大冻土层深度183cm,最大积雪厚度23cm。主桥采用(60+100×2+6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全长320m。

二、大平羌沟大桥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参数和措施

(1)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参数。大桥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箱梁混凝土采用强度等级为C50的预应力高性能混凝土,环境等级为T2、D2,抗冻等级不低于F300,56d电通量不大于1000C,抗渗等级不低于P20。基于大桥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高墩的特点,优化配合比设计,选用水胶比小、用水量少的混凝土配合比,坍落度设计值控制在180mm~220mm之间,含气量控制在2%~4%。现场采用泵送混凝土施工,严格控制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2)高性能混凝土的技术措施。高性能混凝土是指抗裂、抗氯离子渗透、抗硫酸盐腐蚀、抗冻融、抗碳化等耐久性混凝土。从提高混凝土材料本身的性能出发,提高混凝土材料本体的耐久性。主桥混凝土采用抗开裂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采用矿物掺合料和新型高效减水剂掺合,较小水胶比、含气量适中、砂率适宜等参数,采用假定容重进行配合比设计。通过反覆试验即可科学地指导混凝土实际施工和过程中的调整,又便于分析施工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三、混凝土原材及配合比

(一)混凝土原材

1.水泥。甘肃金昌水泥股份有限公司P.O42.5水泥;其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见表1。

表1 水泥物理化学分析

2.矿粉。甘肃立之林建材有限公司,生产的S95级磨细矿渣粉,其主要技术性能见表2。

表2 矿粉物理化学分析

3.粉煤灰。粉煤灰:甘肃电投景泰分公司,F类Ⅰ级;其主要指标见表3。

表3 粉煤灰物理化学分析

4.细骨料。酒泉清水河河砂;细度模数2.8;Cl-含量

0.001%,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0.02%。

5.粗骨料。山丹县清水沟石场,由5mm~10mm、10mm~20mm两种规格的碎石按质量比2:8掺配成5mm~20mm连续级配。

6.减水剂。江苏博特新材有限公司JM-PCA(l)聚羧酸高效减水剂,减水率29%,掺量1.0%。

7.引气剂。江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GYQ(l)型高效引气剂,掺量0.3%;

8.拌合水。山丹军马场地下水。

(二)配合比设计方案

高性能混凝土采用低水胶比、控制胶凝材料用量并采用优质的粉煤灰和矿渣粉等多种矿物掺合料,并掺加复合多功能外加剂,不仅能改善拌合物性能指标,同时也提高强度和耐久性。可见掺加优质矿物掺合料和复合多功能外加剂是达到“高性能”的主要途径。“双掺法”是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常用技术,能有效改善混凝土抗化学侵蚀性能,掺合料选择优质粉煤灰和磨细矿粉,该掺合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作用机理可概括如下:(1)形态效应——通过反复试验证明,掺合料的细度、分布对其水化成度、水化深度及硬化后的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矿粉颗粒不规则且表面粗糙,掺入混凝土中可能会降低新拌混凝土的流动性,但矿粉与粉煤灰的结合可补偿这一缺陷,使拌合物流动性得以优化可泵性能更好。(2)活性效应——高性能混凝土施工以粉煤灰与磨细矿粉二者双掺,通常双掺的组合范围为粉煤灰(10%~25%)+磨细矿粉(20%~30%)为宜,总量30%~55%。外掺料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混凝土工作性;由于“颗粒效应改善了混凝土的内部结构,增加了混凝土的抗蚀能力,提高了混凝土的耐久性;对混凝土后期强度发展及为有利,节约工程经济成本,对于环保有积极意义。(3)微集料效应——在混凝土中,粗骨料的间隙由细骨料填充,水泥颗粒、磨细矿粉及粉煤灰进行填充。通过适当比例的混合,改善混凝土中各组材料级配。各组材料在拌制及水化过程中,不同粒径的材料相互填充减少了颗粒间的孔隙,从而进一步减少了复合胶凝材料体系凝结硬化的总孔隙率,使混凝土更为密实,大大提高了混凝土抗渗透性能。本试验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活性矿物掺合料、高效减水剂为主要材料,同时采用常规的集料和工艺方法拌制C50高性能混凝土。根据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力学和耐久性指标,结合施工环境和经济成本以及施工进度等各种因素,最终选定配合比见表4,混凝土拌合物和力学及耐久性能见表5。

表4 选定的C50混凝土配合比

表5 选定配合比设计混凝土拌合物和力学及耐久性能

四、混凝土配制、拌合、运输

本工程混凝土采用冬季施工方案,须在以下环节进行质量控制:(1)各种原材料进场前必须进行常规项目检验,严格控制骨料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对每批减水剂与胶凝材料进行相容性试验,严格减水剂的减水率,必要时对进场减水剂进行混凝土配合比验证。(2)搅拌混凝土前,应先经过热工计算,并经试拌确定水和骨料需要预热的最高温度,保证混凝土出机温度不低于10℃,入模温度不低于5℃。(3)拌合设备进行防寒处理,设置在温度不低于10℃厂房或暖棚内。若拌合场所环境温度低于10℃,必须采取升温措施满足混凝土搅拌环境温度的需要;搅拌混凝土前或停止搅拌后,应用热水冲洗搅拌机鼓筒,提高搅拌鼓筒温度并避免混凝土在鼓筒中凝固。(4)拌合用水温度不低于5℃,必要时可先将拌合用水加热,当加热水不能满足拌合温度时,可将水加热到不高于80℃;当骨料不加热时,水可加热到100℃,为防止热水直接与水泥接触发生假凝现象,投料时采用加热水与骨料先拌合后再投入胶凝材料进行搅拌,当加热水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将骨料均匀加热,但骨料加热温度不应高于60℃。(5)混凝土拌合时间较常温施工延长50%左右,最短搅拌时间应不少于180秒。混凝土卸出拌合机时的最高温度不应大于40℃。(6)拌制混凝土时,砂石骨料的温度保持在0℃以上,骨料中不得混有冰雪、冻块及易被冻裂的矿物质,含水量不得大于3%。(7)当拌制的混凝土出现坍落度减小或发生速凝现象时,应重新调整加热温度,并改变投料顺序,先让骨料与水拌合后再投入胶凝材料进行搅拌;保证混凝土拌合物的出机温度不低于10℃,入模温度不低于5℃。(8)严格按照混凝土配合比施工,混凝土开盘前,测试细骨料和粗骨料的含水率,正确得出施工配合比。在混凝土开盘后,及时检测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坍落度、含气量是否符合要求,作为对混凝土施工配合比调整的依据。(9)冬期混凝土施工方法的选择应考虑的因素。一是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环境的极端恶劣程度;二是混凝土结构类型;三是工期限制;四是经济指标;五是工作人员的劳动保护。

五、混凝土浇注、养护、拆模

1.混凝土浇筑。(1)混凝土采用普通混凝土浇注的方法施工,尽可能缩短混凝土的运输时间,且运输及灌注设备须采取保温措施,保证混凝土的浇注温度在任何情况下均不低于5℃。(2)梁体混凝土浇注前,应采取防风、防冻措施,保证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低于5℃,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混凝土的分层厚度不宜小于20cm。

2.混凝土养护。(1)混凝土开始养护时的温度,应根据施工方法通过热工计算确定,但不得低于5℃,不得高于结构中心水化热的最高温度。采用蓄热法养护最高温度不高于40℃,最低温度不低于5℃,细薄截面结构不宜低于10℃。(2)混凝土外露面应采用2m棉棚布遮挡风雪,必要时可安设足够的典钨灯以提高混凝土表面温度。能够包裹的部位可用塑料薄膜、棉棚布严密包裹,确保混凝土水化过程中水分散失,冷空气侵蚀混凝土表面。(3)混凝土养护初期的温度,不得低于防冻规定的温度,且内外温度差不能大于15℃,若内高外低的温差超过15℃,可在棉棚内加以适当蒸汽升温。

3.混凝土拆模。(1)在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时拆模比较合适。以确保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导致混凝土试件缺边掉角。(2)混凝土与环境的温差不得大于15℃,当温度差10℃

六、结论

(1)高性能混凝土采用粉煤灰、矿渣粉双掺技术,是配制高性能耐久性混凝土的先进技术,总胶凝材料的比例组成是获得高强度混凝土的重要条件。(2)高性能减水剂特别是聚羧酸不仅减水率高,而且混凝土坍落度保持性好,对大计量的外掺料混凝土有较好的激发作用。(3)在有弹模要求的桥梁及有冻融要求的混凝土施工中,粉煤灰掺量不宜过高,宜在22%之内。(4)高性能混凝土对原材料的要求很高,要求粗骨料的粒径应控制在≯25mm,并仔细检测粗骨料的各种性能;砂率对混凝土弹模影响较大,在满足工作性的条件下,应尽量降低为宜。(5)高性能混凝土施工须加强工序工艺控制,特别是掺入大量的矿物掺合料后,混凝土的后期强度优于普通混凝土,对养护等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 考 文 献

[1]吴中伟,廉慧珍.高性能混凝土[M].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9):1~2

[2]高松,程力,王天佑,赵文.寒冷地区负温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的试验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07(9):85~88

[3]韩建国,徐嘉,阎培渝.水胶比和粉煤灰掺量对粉煤灰活性因子的影响[J].混凝土.2009(5):8~10

上一篇:26款新品投影机强“视”登场 下一篇:基于单片机的汽车内环境自动调控系统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