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时间:2022-09-27 12:51:02

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建筑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我国建筑学专业一直以来都存在重设计轻技术的问题。从培养目标的定位与课程设置计划上调整关系,在教学内容涵盖建筑学专业理论、专业知识、设计训练、实践环节四个方面,明确建筑设计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应该强调课程体系的支撑建设,通过调整时段上课的方式,加强建筑技术类课程相互之间的互动与整合,并协调设计和技术课程的关系。

[关键词]建筑学 建筑技术类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175-02

一、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类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建筑业与欧美一些较为发达国家的建筑技术水平差距也逐渐拉近,但从总体上来看还是具有一定差距。如何拉近我国与世界建筑业发展水平的距离?首先应从专业基础教育入手。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水平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建筑技术水平。建筑学专业处于一个高速扩展、变化复杂阶段,现今建筑师面临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繁重的,特别是新结构以及新体系的不断涌现,都对建筑学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建筑界普遍认为,现代建筑师能否出色的完成任务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是否能够运用好建筑技术。建筑技术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师日后的实践应用。原有的建筑技术类教学课程已经不适应现展所需要的模式与方法。所以说,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是适应时展的必然。经过这几年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所积累的经验,结合国内外建筑技术科学发展及其成就,我们对现有建筑技术类课程进行了优化整合。在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进行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参照教学计划的调整,增开了智能化建筑导论、建筑节能与生态、结构概念与体系、现代建筑技术科学导引等课程。整合的核心要求在于突破原有的以“建筑构造”为核心的技术类课程设置体系,注重介绍新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强化学生的技术意识。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我国建筑学专业的教育模式一直突出类型设计实践,采用由循序渐进、从简到繁的实践教学方法。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对建筑设计方法有大致掌握,但是从专业素质以及应用能力来看,课程设置上存在突出问题。设置课程的教学对象从横向和纵向都应当进行覆盖,如“建筑法规”面向建筑学专业本科生,“智能化建筑导论”面向建筑系硕士生,“现代建筑技术科学导引”面向建筑系博士生,“结构概念与体系”面向建筑学专业与结构工程专业本科生,“景观生态学”面向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等。

(一)重视设计,忽略技术

目前许多高校的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仍然将设计课程与技术课程割裂开来,使得技术类课程相对建筑学专业成为独立的学科。技术类课程缺少与设计教学的互动,在总体教学组织上缺少统筹规划。设计课程专业学习仅仅对建筑的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考虑,却忽略了建筑技术,导致课程枯燥。一般来说,注重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的设计原理,教师会布置相关设计题目。而同步开设的建筑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建筑结构与构造、建筑物理与设备等方面,其知识点繁多且复杂,技术性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发挥能动性小。在设计课程的对比下,建筑技术类课程更显得乏味。同时在课程安排上,教师也会侧重绘图技巧,导致学生精力大多用在绘制图表上,而对常用的建筑技术知识不求甚解,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体系涣散

从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矛盾体现在课程体系涣散、联系性不强。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相对独立,部分建筑技术课程过分强调自身课程体系的独立性,造成技术被作为单独学科讲授,导致设计课程出现功能认识与形式模仿的状况。学生无法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导致综合技能掌握更加薄弱。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内容实用性不明显,采用循序渐进方式进行课程设计,所以低年级学生的设计题目及设计建筑技术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在设计构思时对建筑的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兴趣浓厚,但对技术类的问题考虑甚少。另外由于接触的建筑技术问题比较简单,所以学生在设计中不会考虑建筑技术对设计的合理性影响,导致学生错误的认为建筑设计主要是解决好建筑功能问题、建筑形象问题,而不会考虑技术类问题。

三、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

(一)加强技术类课程的设计比重,强调实践性教学模式

传统的建筑技术类课程,大多都是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学生对技术类课堂教学的反应多为枯燥、难以理解,并且技术类课程中涉及的公式繁多、知识复杂、量大,同时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缺乏,课堂气氛沉闷,使得教学与实际差距甚大,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工程实践中的技术设计是建筑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大学课程中却没有一门系统的、综合的技术设计课程,学生只能凭自己摸索获得不完整的知识。应改革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压缩、精简理论部分教学内容,加强技术类课程的设计比重,如建筑构造课程由两个学期的构造1课程、建筑构造2课程,可调整为理论课程与建筑构造设计课程,前者以讲解为主,后者以设计为主。

提高建筑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将教材内容以专题课形式进行讲解实践。将课堂教学部分分为课堂理论部分与实践性教学两部分,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将两部分进行穿插讲解,实现重要理论技术与实践在课堂上同时进行,并非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讲解后再进行实践。这种教学方式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建筑技术类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可从几方面入手:(1)现场教学,现场教学具有灵活性,技术课堂讲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课堂实践,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工地进行现场教学,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另外教师也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校园周围建筑进行实践调研,并对调研结果在课堂进行分析,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同时增强建筑技术类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2)要求学生运用建筑技术知识,绘制技术设计分析图,查找自己的设计方案是否存在不合理性。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首先要教师先了解学生有做过哪些类型设计,选取学生做过的设计作品,然后根据技术教学进程,让学生从建筑技术角度分析自己的方案是否设计合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建筑技术课程兴趣增强,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主动性。(3)运用典型案例教学。典型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直接了解到在方案设计中所忽略了的建筑技术问题。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所接触的设计题目,涉及的建筑技术问题一般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找一些建筑技术比较复杂的实际工程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剖析,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建筑技术设计的重要性,并能在今后的方案设计中充分考虑建筑技术问题。

(二)将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课程进行优化整合

课程优化的总体原则应着重把握: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是核心,建筑技术类课程配合建筑设计。建筑技术类课程和建筑设计课程加强整合,深化建筑技术支撑建设。技术类课程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技术类课程所传授知识和技能可以在设计课程中检验运用。在课程整合中应注意下列几点:(1)注意技术和设计课程的学科特点不同。建筑设计是建筑学的核心,是一门培养创造性思维、形象思维,合并艺术修养的主干课程,采用师生研讨方式进行教学。而建筑技术是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互动,是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其内容涵盖较广,因此整合设计与技术课程应注意相应的学科特点。同时,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课程整合还应当考虑教师的操作以及学生的参与程度。(2)理论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相结合。进行技术课程整合的目的是要求学生不仅仅把学习重点放在学会的知识上,还要把重点转移到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如,用学到的建筑技术领域知识去很好的解决设计问题。这一过程是有计划、科学严谨的实践过程,也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培养目标的定位与课程设置计划上调整关系,在教学内容上涵盖建筑学专业理论、专业知识、设计训练、实践环节四个方面,并进一步明确建筑设计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强调课程体系的支撑建设,通过调整时段上课的方式,加强建筑设计与技术类课程相互之间的互动与整合,并协调设计和技术课程的关系。

[ 参 考 文 献 ]

[1] 刘东,李晨洋,陈红光.混成学习模式下建筑材料课程改革探讨[J].高等教育,2010(2):86-89.

[2] 黄甫全.国外课程整合的发展走势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3):38-41.

[3] 李晚珍.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类课程实践能力课堂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8):181.

[4] 孙峤.建筑物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9(6):63-65.

[5] 王培辉,许勇铁.建筑学专业的设计与技术类课程整合探索[J].福建建筑,2009(11):57-60

[6] 魏宏杨,王雪松,孙雁.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课程整合策略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7(6):67-68

上一篇:认知评价理论视角下的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 下一篇: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职责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