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 ,增添语文魅力

时间:2022-09-27 12:50:47

传承传统文化 ,增添语文魅力

摘要: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二重性质,而最为重要的是传承文化,它是文化的载体。但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此作用的表现还不够充分,而传统文化却是中国文明的根基。当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需要建构传承与批判的教育理念来完善语文教学。

关键词:文化;教学;传承

一 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马克思、恩格思在所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语言不仅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鲜活的工具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性。”即它在交流运用的作用之外还在传承着一种文化。但“文化”的整体概念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别,其内涵不尽相同,而作为我们“国学”的汉文化则更加灿烂辉煌。

“中国古代文化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其精髓就在于培养我们学生高尚的情操、塑造我们高尚的灵魂。”因而以古代文化根深,我们的文化底蕴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那么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的责任无疑由语文教育所承担,它旨在为学生建设良好的精神家园,培养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培养具有浑厚文化底蕴及创新精神的有用人才。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文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文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体系,而是一个民族的认知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然而当前的流行文化、快餐文化和泡沫文化,充斥着学生的思维兴趣,成为他们主要的阅读对象。这些“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这对理性思维尚不发达的中学生不论是学习还是成长无疑都是有害的。“一些“追星族”、“洋务派”,在渐渐地消解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无疑是一种教育的悲哀,文化的悲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抗衡”――向排斥我们传统文化的现代潮流抗衡、向充斥我们头脑中的“超前”浮意识抗衡,这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的关注和努力,为共同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而努力。

二 传承传统文化的几项措施

首先,语文教学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主力军,需要更有效地为这一责任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渲染和渗入,注意在上课的各个环节中自然地引进传统文化知识,以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不再认为古文学习是枯燥的、难懂得。比如老师在开课导语中,可以有意识的尽量用古诗词导入,这对于学生而言不仅积累了古文化知识,同时也展现了古文化的魅力,从而培养了学生对古文化的学习兴趣。再比如还可以就汉字讲汉字,以汉字本身的魅力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我国的汉字是典型的表意文字,每个字都在记录着中国文化的变迁史,从象形文字开始经篆、隶、楷、行等多种文字形式的发展,其背后所蕴涵的社会、历史、文化含义却不尽相同。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历来文、史、哲不分,也就是说在小小的汉字背后却隐藏着中国文化的背景。因而我们可以从小处着手,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首要目的,逐渐将他们引进传统文化的知识殿堂。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中应主动加大传统文化知识的比重,扩展各领域、各形式的传统文化。从字到词再到篇章(尤其应加大对文言文与古诗词的学习与积累)的意趣,无不渗透着传统文化的魅力。风俗礼仪、丧葬文化、地域风情、民歌、谚语等多种传统文化形式都应涉入我们的教学范围之内,比如,我在教《氓》时,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兴”这一表现手法,就引入了陕北民歌,让学生斟酌其中的歌词,他们对此非常感兴趣,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即使教育的现代性再强,也不能背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古语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虽然《论语》不是兵书,亦不是法典,那它又有何魅力让朱熹列入“经”的范畴呢?又有何魅力成为官方取材用人的必读书目,它的可读性就在于提倡文人作文之前应先做人,因为“做人是‘安身立命’之本,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根基‘佛’、‘儒’、‘道’中,无论是‘达则接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重人道,轻天道’的儒家,还是‘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 ,‘绝圣弃智’ 的道家,亦或是‘万物皆空,一切随缘’的佛家,无一例外都在给我们教‘做人’的道理”。那么在宣扬个性的当下,“做人”这个命题是否过时呢?与古代相比也许对于个体生命的重视,及个体生命意识的强化当属现代。那么关于做人既然是个亘古不变的命题,那我们目前要在哪里去寻找答案呢?很简单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我们重读经典。如“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四库全书》等经典应该成为我们大力阅读和研究的对象。这一点我们教育部做的很好,从小学一年级就增设了《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读本》,一直到初中,到高中,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应该主动积极地渗入经典,应让他们既成为中学生的启蒙教科书又成为做人的基石。

最后,一种文化的诞生和发展,它是伴随着批判与继承一路走来地,在大量重读经典的时候,我们同样要以批判继承的思维方法去接受,前面提到的主流文化在教给我们做人的同时,仍有许多愚昧的、低级的文化在消解着这一概念,尤其在科技不发达的时期,人们往往在无法解释自然现象的时候,便借助神灵来表达夙愿,尤其在民俗文化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如:“河祭”等此类愚昧的民俗以反人性的本质演绎了上千年,因而我们在多方位的接受传统文化的时候,应批判地继承、科学地继承,这一任务当由语文教学来承担――帮助理性思维尚未成熟的中学生如何“拿来”,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集人文性、审美性、情感性、创造性于一体的优秀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因而我们有必要继承“国学”,用“国学”来教育培养下一代,这一任务势在必行。

上一篇:浅谈低年级音乐课情境教学法 下一篇:合作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