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出发技术的教学策略分析

时间:2022-09-27 12:37:33

游泳出发技术的教学策略分析

摘 要 众所周知,游泳比赛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出发,出发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比赛战术和成绩。随着世界整体竞技游泳水平的提升和比赛强度的加剧,在以毫秒为判别成绩的游泳比赛中,一个运动员的出发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50/100米较短距离的冲刺项目里,可以说出发技术的正确运用是获得好成绩的关键。因此,在实际游泳训练中,教练员把出发水平作为直接评价运动员技术水平运用和训练状况的一项基本指标。在现代竞技游泳中,深入研究并优化游泳出发技术愈加受到重视。本文旨在论述游泳出发技术的教学策略,并且分为准备动作、起跳姿势、空中阶段、入水阶段、水中滑行五个步骤进行讨论。

关键词 游泳 出发技术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861.1 文献标识码:A

1准备动作

枪响之前,游泳运动员身体的准备姿势必须有利于出发。在训练中,通常把准备姿势分为蹲距式和抓台式两类。采用抓台式出发技术时,要求运动员膝关节弯曲,双手抓牢出发台边沿,身体变成折叠形状。下肢蹬台迅速发力全靠膝关节的弯曲,使身体充分舒展并加快前移速度。变成折叠形状的身体可以缩小身体舒展时的转动半径,进而减少伸展的运动时间。运动员保持准备动作的时候,身体静止不动,重心在支撑点的前方,正是由于这种看似不平衡的姿势,使得身体在起跳之前获得一个较大的前进重力矩,身体便可在起跳时更早的前移。运用蹲踞式出发时,准备动作与抓台式相比较,在保留了抓台式的身体动作外,蹲踞式的出发准备动作双腿弯曲程度更大,运动员的身体重心更低,从而减少起跳伸展时的转动半径,但是这种类似短跑式的准备动作在很大程度上正价水平蹬力,并且进而增加起跳前的水平动量。我国一名女子游泳运动员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上采用抓台式出发动作,参加的一百米蝶泳和五十米蛙泳比赛成绩均不理想,回国后教练组和专家对其他高水平运动员的出发动作进行研究和总结,然后该女子运动员采用了蹲踞式出发方式并在第二年亚运会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起跳姿势

形成了较稳定的准备姿势后,接下来就是准确的起跳动作。准备动作时,身体大幅度前倾,重心尽量靠近台边,臀部抬高。整个起跳姿势的关键环节是听到枪响后的即刻反应时间。听到裁判发出出发信号后,应将身体重心快速前移,同时膝关节弯曲并收缩下肢肌肉,身体折叠,抓住出发台边沿。下肢的快速蹬台发力的原因是膝关节弯曲,从而身体迅速前移。身体成折叠形,大大减少了身体因前移而形成的转动半径,进而缩短身体向前的运动时间。当运动员保持起跳姿势不动时,身体的重心在支撑点前部,是获得较大出发初速度的关键。

3空中阶段

当身体跃离出发台后,保持充分伸展,双腿合拢双臂摆到身体前下方。同时,保持头稍低,夹于双臂之间,保证身体有充足的紧张度,采用流线型的姿势,进入水中。起跳后至入水A段,运动员根据自己的技术特点运用不同的技术,但是大多数运动员采用入洞式技术。这种技术需要运动员蹬力足够,并保持身体的流线型。从外观上看来,身体好像进入到一个用双手拨开的水洞中。在采用这种入水技术时,从观察到的两种出发动作上来看,抓台式似斜抛,蹲踞式似平抛。

4入水阶段

身体的全部尽量保持在手部入水处入水。即将入水时,身体必须保持流线型,双臂充分并拢伸直,脚背紧绷,髋部挺立。入水角度随不同泳姿有所差异,经分析,爬泳入水角度最小。蛙泳运动员出发入水后,可以随着惯性做一次双臂划水动作和一次力度较大的蹬腿动作,滑行距离长,因而入水角度比其他泳姿更大,入水更深。

上世纪的汉城奥运会以后,人们对入水方式的研究成果远远多于对起跳姿势的研究,即出现了入洞式技术与抓台式以及摆臂式出发技术的模式化比较研究,对三种出发技术分别从时间、角度等力学变量进行模型化研究。进而把出发技术分为连续的3个阶段,蹬台阶段、空中阶段、入水阶段。经研究与大量实践证明,抓台式出发加入洞式入水技术的效果最好,尤其是在蛙泳比赛中。2000年,威尔斯研究表明,运动员在水下滑行10米阶段,抓台平板式和蹲距式的比较结果显示,女运动员采用蹲踞式出发比抓台式出发占有明显优势,而男运动员无明显差距,从而认为蹲踞式出发动作是可以推广的技术。

5滑行阶段

运动员入水后,身体呈流线型并做短时划行。划行时,目光保持在身体正下方,头部保持在身体双臂间,手臂并拢,尽量在头上保持甚至,一手手背应贴在一手掌心上。双腿伸直并拢,脚背紧绷,身体不应有附加动作。直到滑行接近正常比赛速度为止。过长的滑行时间,一是需要额外消耗掉很多体力才能提高到正常速度,二是浪费很多时间。比较而言,短距离比赛比长距离比赛的滑行时间短。

荷兰女子运动员德鲁因在悉尼奥运会上获得了女子100米蝶泳、100米自由泳和50米仰泳3枚金牌,并且都打破了这3个项目的奥运记录。追求较大出发速度的前提是保证在台上的稳定性,并且在入水时和滑行阶段减小水的阻力。

6结语

综上所述,增加稳定性和提高离台速度以及减少入水阻力是当今游泳出发技术研究的重点。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出发技术能占绝对的优势,因此各种出发技术因人而异,百花齐放,在比赛中各种出发技术均有人使用。对文献理论的研读过程中,发现对后仰蹲踞式出发技术的研究内容较少,另外采用定量研究水下滑行技术的文献也较少,包括入水速度、入水角度和滑行姿势等方面,理论研究应在这些方面加强。

作者简介:朱家宜(1989-),女,辽宁大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游泳水球潜水。

参考文献

[1] 赵宏.两种游泳出发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学术论坛,2013(05):213-217.

[2] 袁文华.屈身出发技术[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8):12-14.

[3] 张成勇,徐秋云.大学体育教育[J].铜仁学院学报,2016(02):106-109.

[4] 兰海龙,任艳丽.历年奥运游泳出发姿势纵览[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7):92-93.

[5] 于仙贵,张建文,何志坚,等.对我国高水平游泳选手的出发技术诊断[J].体育科学,2013,13(4):127-131.

上一篇:江浙民间竹、铜火械亩员燃按葱律杓蒲芯 下一篇:初中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