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

时间:2022-09-27 12:01:19

浅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

【摘要】

多元文化背景下,强化和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成败。本文首先论述了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工作理念、管理队伍、工作制度和全方位育人四个方面提出了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路径。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创新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题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当前,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高等教育方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校教育办学模式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教学管理方式由学年制向弹性制转变。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大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新问题、新情况,如何顺应形势,与时俱进,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下,《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高效学生管理工作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

科学发展观,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高等教育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执教为民,从教为生,只有重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帮助学生成人、成才,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完成高校中心任务的基本要求

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就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质量始终是高校必须关注的重要工作,也是高校区别于其它事业和工作的本质特征。同志提出了高等学校的四大任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变化,高等教育的职能还在不断延伸。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高校四大职能息息相关,它既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更是高校开展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关键。

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

大学生如何成长一直是各方讨论的热点议题。作为大学生群体,一直在渴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发展个性与特长,渴望今后成就一番事业。而通过学生管理工作,可以启发学生,鞭策学生,鼓励学生以最大限度的实现这些愿望。可以说,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是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只有将国家的外在要求与学生成才的内在需要联系起来,才能将各项成才要求内化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此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还是维护校园稳定的迫切需要。校园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要想保持校园的“久安”,就必须“长治”,而“长治”的关键就是不断增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多元文化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今世界,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世界范围内的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政治、文化呈现出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格局,各种文化相互激荡,互为渗透。这些都对在校大学生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滞后

目前我们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管理模式,鲜有改动。但是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的环境、对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管理模式呈现出力不从心的疲态。现行学生工作运行体制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与学年制相适应。学生基层组织成员相对稳定,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层次清楚。但是在学分制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选专业、选任课教师、选上课时间、选修业年限,淡化了班级和年级概念,班级成员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流动性、不稳定性。班级的职能也将随之被削弱,班集体的凝聚力也大大减弱。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环境闭塞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发展的能力,并为其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了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目的,落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旨,必须改变和设计那些“偶然的环境”。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中,我们习惯于运用制度规约、榜样力量,过多的干预和建构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环境,投射到学生管理中的都是积极的、正面的因素,无视真实的生活图景,割裂校园环境与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的联系。

3、学生辅导员队伍数量不足

2006年9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规定,辅导员数与所带学生数之比为:1:200。而实际上达到教育部要求的高校很少,有的学校甚至达到了1:600,甚至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辅导员任务加重,无法在时间上和精力上对学生进行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无法及时给予心理问题的疏导。

4、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落后

高校学生管理的对象是学生,是具有个体独立意识的人。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管理者充当长者的角色,采用行政化的方式,说教训导,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整齐划一管理,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制度之于学生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忽视了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若把学生确实看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以此审视目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发现“无论是对时代的认识,还是对学生的认识,学校教育的认识,都只侧重于认知,在一定意义上是乐观的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路径

1、建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对高校管理工作而言,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从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愿望出发,树立突出主体、开发潜能的工作理念。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以单向灌输为主,往往效果不显著。新形势下,学生个性张扬,通过理念教育,给他们树立一种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精神动力,以正面引导、反面惩戒对学生进行诱导,通过动机激励、过程激励强化学生的驱动能力,以道理说服学生,让他们权衡利弊、明辨事理,让他们能够自觉规范自身不良行为,调整学习、生活中的内在需要。此外,教育观念应打破统一思想、统一布局的标准模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拉开档次,铺开阶梯,允许一部分人先上阶梯,再帮扶另一部分人走上阶梯,彻底改变以往家长式的灌输教育模式。

2、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学生管理道路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队伍普遍面临着角色不清、职业技能不够强的缺点,要转变这种现状,必须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学生管理道路。首先,应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定位于职业,将学生管理工作逐步推向职业化、专业化道路。学生工作就是要致力于学生的全面提高,这就是一种专门的职业。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既能胜任日常工作,又在学生指导、就业咨询、心理辅导等方面成为专家,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这也才是学生工作者生存和发展之路。其次,在条件满足的条件下,应鼓励学生工作者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如“两课”教学,通过学生工作者的管理经费丰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经验;第三,在体制上,应能促进学生管理工作与两课教师队伍的适当融合,这不仅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专长,也能促进学生工作的学科化,实现校内资源共享。

3、建立高效、科学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它与学生教育密切相连,处于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因素的不确定动态变化过程中。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因素众多,只有建立一个高效、科学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才能将学生管理工作中涉及的人、物、信息等因素科学的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分工合理、有机协作配合的保障体系。迫切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通过召开班主任、教师、学生座谈会,不断完善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素质拓展、班主任考核、课外科技竞赛、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工作内容。同时加强对各项规章制度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充分了解规章制度的意义和内容。

4、多管齐下,形成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学生管理就是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管理。这表现在多个方面,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要以育人为根本,围绕人才培养工作,全力担当起教师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任,营造和谐、有力的育人环境,做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一方面,这就要求要强化教师师德建设,身正为师,德高为范,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实行导师制,聘请优秀教师担任学生导师,成为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领路人。另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善于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按照教育、管理、服务、指导、咨询、维权、关爱七位一体的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来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以强烈的责任心对待工作,以自己的知识、才能、爱心和个人魅力引导学生,使广大学生真正受到教育和启迪。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顾翔. 大学生管理[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上一篇:浅谈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下一篇:企业工会如何在和谐发展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