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时间:2022-09-27 11:57:21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学校要大力推行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多动手、勤思考的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能力;培养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开拓创新,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有效地锻炼动手能力,在操作的过程中将课堂知识炼化为自己的知识,轻松将这些知识储备。

一、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据相关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情景设置能够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设置各种不同的情景,为学生学习提供动手操作的舞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比如说,当我们在教学生认识圆的时候,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中自己动手,用小剪刀在硬纸板上剪一个圆,而且让他们自己确定圆的半径与直径,在他们动手的过程中,时时引导他们,让他们将圆对折,确定圆的直径,然后再折一次,就确定了圆的半径了,这样就可以轻松地让学生掌握圆以及直径、半径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氛围,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了动手的乐趣,又在动手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继而当场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目的。

二、合理使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工具是人类发明出来,用以解决问题的好途径,有效地使用工具帮助课堂教学是老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安排学生使用学习工具,让学生在摆、拼、制作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学习的乐趣,理解新知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知识,最终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比如说,老师在教学生“移多补少”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这样做:让学生在左右两边各放10根小棒,从左边拿一根小棒到右边,然后看看两边差了多少?再移动一根小棒、两根小棒,就在移动过程中,学生就可以轻松地得出移动数与相差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设置这样的操作场景的时候,让学生数形结合,在动手的过程中不仅明确了算理,还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三、多措并举,深化发展

研究表明,动手操作是一个特殊的学习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认识活动,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促进大脑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学生仅仅带着一副耳朵在下面听。多重器官的综合运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在他们动手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的概念,建立属于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并能够将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手能力变为培养学生的重要举措,进而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加强动手操作的组织管理,提高动手实践和操作的效率

相信有许多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是好事,可是一旦开始,学生就很难控制,以至于学生整节课都在动手实践,没法完成老师之前的教学任务,所以干脆也就不让学生动手了。笔者认为这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其实,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只要仔细想好操作以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比如说,材料的提供、操作的要求,将这些问题在上课之前就考虑清楚了,就不会造成上面说所的情况出现,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总之,教师要依托课本,让数学生活化,让生活数学化,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结合,进而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将知识内敛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厚玉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教师博览,2014(10).

上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途径 下一篇:生活写话能力培养“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