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双导师制”模式探索

时间:2022-09-27 10:16:47

应用型本科“双导师制”模式探索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单纯依靠校内教师完成能力培养是不足够的,还需要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校外导师作补充,因此,在应用性本科院校的双导师制也就应运而生了。本文在讨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提出“双导师制”创新模式缘起与应用。

【关键词】双导师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以及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占全国本科院校总数的90%以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这些地方性本科院校处于研究型大学培养精英人才和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间地带”,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从而决定了这些地方性本科院校既不能照搬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也不能照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类型中不断探索的新概念。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主要以应用性教育为主,以知识的应用为培养目标,以专业知识的应用服务于社会,以知识的应用研究为前进动力,使“应用性”成为学校办学特色,成为学科布局、专业设置、科学研究、教学改革、质量评价的主色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鉴于这种情况,单纯依靠校内教师完成能力培养是不足够的,还需要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校外导师作补充,因此,在应用性本科院校的双导师制也就应运而生了。

一、双导师缘起

近年来,许多高校已经开始自觉意识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从而进行了譬如增设实用性课程,增加学生实训、实习机会等方面的改革,但这些改革似乎收效不大,仍然是局限于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以知识灌输为宗旨。实际上,能力和素质与专业知识同等甚至更为重要。应试教育、学科知识本位、学术价值取向、不注重实际能力培育的弊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技能和解决现场问题能力薄弱,缺乏职业素质,工作适应期偏长。大众化教育时代社会最需要的是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人才,对实践技能、职业素质、岗位适应能力、以现场问题为导向的解决能力的需求处于重要位置。

从目前情况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是补充取向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把是社会生产实践作为大学教学和课程的补充和延伸,进而成为大学教学和课程的从属部分。最大的优点是成本较低,与教学计划结合较好,方案容易实施;最大的弊端是流于形式,效果打折扣。实际上,企业现在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也在创造知识,正成为知识的另外一类生产部门和机构,以及知识的制度化机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变化,如果认可这种变化,就会自觉地把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而不仅仅把实践看成是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延伸。

在长期的实践中,高校逐步认识到学生与教师的沟通至关重要,于是提出了实施本科生校内“导师制”,其目的是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学生学习动力。通过“导师制”可以发现一些在专业上有潜质的学生,适时给予鼓励,为他们解题答疑,引导他们顺利完成角色的塑造。校内的“导师制”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在同一立场思考问题,解决了许多代沟问题,增加了教师的责任感。这种制度至少能够在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疑难问题解答方面提供帮助。但是有两个问题仍不好解决:一是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任务相当繁重,教师投入的精力是相当有限的,目前在国内的教学体制下,把这样的任务完全交给教师是不合适的。从已经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来看,大多是流于形式,考核标准难以掌握,效果较差;二是教师的实践能力并不能完全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教师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力参与社会实践,还有部分刚走出校门的青年教师也不太可能胜任这样的工作。鉴于目前已有的改革成果,作者认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终归要依靠社会,走学与社会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说,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校内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二是与校外的对接,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一种合理、可行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即采用“双导师”的教学培养模式。

二、双导师制的合作机制

校外导师的聘任。在实施互利共赢的双导师分工合作的新培养机制时,聘请到合格的校外导师是关键。一般情况下,一名合格的导师应具备四项基本素质,即有专业技术职务、有稳定的研究方向、有切实的指导能力和熟悉研究生培养规律。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多数导师一直集中在学术领域范围内进行选拔和聘用,来源过于单一,体制相对死板,应当建立开放、流动、竞争的选拔制度,由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公开招聘,不拘一格选人才,实行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专任导师与兼任导师相结合,打破导师终身制,避免近亲繁殖。为使双导师制育人模式切实取得成效,需要高度重视对校外导师的选聘。要收集整理相关企业或管理部门的信息,把有一定理论基础、学术背景,实践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家或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记录在案,建立校外导师库,根据研究生培养的实际需要配备校外导师。

双导师的合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学术事业的开拓,理论水准的提升,也有实际动手能力的锻炼、实践创新能力的增强。校内外导师的制度化沟通合作,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帮助他们寻找创新的突破口,作出切合实际、引领学科前沿的选题,实施校内外导师强强联合,以优秀的导师指导优秀的学生,营造优秀研究生脱颖而出的新的培养机制,能够避免因单一培养模式而造成学术氛围压抑的状况。可以说,在研究生培养中,一旦丧失了宽松的环境、自由的氛围,就会窒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双导师制”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学校课堂教学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手段。“双导师制”要求在校生不定期走出校门接受指导,课堂的理论知识及时地到实践中得到验证。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指导教师的合作,更加容易获得教学案例,在授课中更加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培养的学生与实际需要比较匹配,学生适应能力相对增强。

上一篇:浅谈锅炉的燃烧调节与节能 下一篇: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性能的安全可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