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时间:2022-09-11 04:51:07

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摘要】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适应并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建本科院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如何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走出一条区别于传统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路子。

【关键词】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

教育是以人为本,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更是要体现教育的本质。对此,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不断更新观念,着力构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育人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三个体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相互支撑,共同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我们必须对最近10多年以来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模式进行全面深入检讨与反思,走一条不同于传统本科院校的发展道路。由此,有必要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

一、积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我国而言,是一种新的教育现象和教育类型。而对外语为主的文科院校,如何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走出一条区别于传统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也是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

首先,全面培养: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关心社会,成为合格的职业人。

其次,全程培养:体现完整本科教育,分阶段,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做到“七个不断线”,即: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线,礼仪养成教育不断线,实践教学不断线,综合训练不断线,文化素质教育不断线,心理健康教育不断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断线。

再次,全新培养:理念要新,做透“外”字和“桥”字,培养高素质具有国际视野的职业人,体现华桥特色;思想要新,由“知识为本”向“能力为本”转变,由“学科为本”向“育人为本”转变;培养模式要新,不断探索双外语、外语+专业、专业+外语等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合作教育;培养过程要求要新,实现“四个同等重要”,即通识性知识与专业性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专业能力与基本能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同等重要。

最后,全面配套: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住宿”的严格管理加人文关怀的管理模式,把育人工作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和课余活动的方方面面,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加强校企合作。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之所以设立大量本科院校,既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同时也是为了让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就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不可能办成独立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必须主动融入社会,与行业产业深度融合。应当说,高校和企业均已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往往高校的热情高一些,企业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下一步,要在这方面狠下功夫,瞄准企业需求,在税收等方面出台引导性政策,形成校企合作的良好机制,

三、以生为本,构建德育为首的育人体系

“我常常思考,一个人受教育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那应该不单纯是学习知识,也不是单纯的就业,而应该是做一个健全的、高品质的人。是使人活的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尊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潜能。”因此,教育者在教给一个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必须致力于塑造一颗纯洁的心灵,教给学生做人的方法和智慧。从这一意义上讲,教育又是一门精神生态学,是对学生灵魂的塑造和人格的培养,为此,德育尤为重要。

学校要精心设计,以“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建立“一个标准”(德育为首、自我管理的综合测评标准),并通过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礼仪养成好、正确的思维方式、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完善的人格,使之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合格职业人。

在实践中,确立“校、院(系)二级管理、以院(系)为主”的管理体制,不断完善,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四、国家要积极调整政策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之所以出现严重同质化问题,与政策导向密切相关。多年来,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在高等学校设置、评估和资源配置中,都以研究型或学术型大学为参照标准,必然导致新建本科院校盲足追求“大而全”,相应对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关注不够。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必须调整政策导向,不再以学术型大学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新建本科院校。要更加突出应用型导向,更多关注实践教学和技术技能培养,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合理定位,从政策源头上解决校同质化发展的“病因”。

参考文献:

[1]周谷平,徐立清.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5).

[2][美]德里特・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王承绪等泽.杭州:杭卅大学出版社,1994.

上一篇:论新形势下如何强化企业经济管理措施 下一篇:模具制造技术的发展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