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族:孩子的家,寂寞的他

时间:2022-09-27 09:23:42

他们都是老人,本可以在家乡安享晚年,却为了儿女离开故土,落脚在繁华的大城市。他们有一个专门的称呼—老漂族。

他们有的是来帮子女带孩子,有的是被子女接过来养老。他们一方面享受着天伦之乐,一方面又承受着孤独和烦恼: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没有朋友、没有归属感……

漂在子女生活的城市,他们的喜乐哀愁你是否懂?如果这座陌生的城市是他今后的归宿,那么,如何帮助他把陌生变成熟悉,至少,让他感到安宁?

农村人,城里人

口述/晓楠 文/肖然

“五一”回老家,妈妈郑重地对我宣布:“今年冬天我把猪都卖了,和你爸去北京跟你过!”

听到这句话,我一惊,一时竟不知是忧是喜。之前我妈曾来北京生活过一段,日子过得磕磕绊绊,并不如意。

2010年3月,我换了工作变得非常忙,老公也一样忙得晕头转向,经过再三考虑,我打电话向妈妈求助,请她来北京帮忙带孩子。老太太答应得痛快,效率也高,第二天就到了。没来之前,妈妈一直觉得城里的生活可以用“美好”两个字概括,等她到了北京,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

你们城里人真抠

给我妈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城里人真抠。超市买菜,发现有的老太太只买一两个土豆;她交钱的时候,服务员找给她3分钱,她大声跟人家说不要了,3分钱能干啥?跟我感慨“你们城里人真是太抠了”。

过了两天,我从网上买了一个新鼠标,货到付款,价格是79元。晚上下班一进门,妈妈就讲述了这次不愉快的“购物”经历。原来,快递到了之后,我妈想讲讲价,提出给快递70元,快递当然说不行,她就涨到了75元,并诚恳地对快递说:“小伙子,大姨是从农村来的,我们农村人实在,可不像你们城里人。我也没少给你价儿啊,才便宜4块你都不卖,你这不是瞧不起我们农村人吗?”快递被弄得哭笑不得,最后只好说:“大姨,这东西您不要没关系,但是少给不行。”我妈只好不满意地付了款。我跟她解释说快递只是送货的,不是卖东西的,可依旧不能改变我妈对城里人“抠”的印象。

热闹的城市其实很寂寞

在村里,很多人有什么事都爱找我妈唠,听听她的看法。到了北京,没有人主动找她了,而且她操着一口浓重的家乡话,自己觉得“跟你们城里的老太太没法比”。在村里,每家每户都很熟,串门是常有的事儿,而我们小区的邻居见了面从不说话,我妈说:“你们城里人太没人情味儿了。”

白天,女儿闹闹大部分时间都在幼儿园,妈妈又没有朋友,闲得发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上班出门,她就开始给爸爸、姥姥、舅舅打电话,过了几天,她的手机就欠费停机了。我给她的手机充值时,她喃喃地重复:“这手机是不是坏了?我觉得我也没怎么打电话,话费怎么就没了呢?我也不知道问谁,想自己充点钱,又不知道怎么办。”她的表情里有后悔有心疼,还有点小小的不安。我笑着安慰她只是小事一桩,心里却有些难过,这样的小事就让她不安,在这个大大的城市里,还有多少事让她无所适从?

不好伺候的“阎王爷”

城市的外部环境让妈妈不满,而在我家的生活更是令她失望透顶。我是正宗的北方人,老公却是南方人,从小吃米饭喝汤长大。妈妈主厨之后,一日三餐都改成了以面食为主,一餐三个菜也减成了一个菜。时间长了老公受不了,我便委婉地给我妈提了一些意见,比如一天有一餐要吃米、每餐多一个菜、不用剩菜里的油重新炒菜、洗洁精洗完的碗要多冲一遍……我妈冷着脸听着没有说话。有天晚上,我打电话问老公什么时候回家,老公说还有半个小时就到家。一旁的老妈听了,喃喃地说:“‘阎王爷’要回家了。”然后进厨房去看还剩下什么菜。我正想着老公什么时候多了“阎王爷”的称号,妈妈从厨房探出头来:“晓楠,家里没有汤怎么办?”“没关系,他随便吃点就好了。”“唉,‘阎王爷’会不满意的。”妈妈又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我哭笑不得,看来丈母娘和女婿也不是这么好相处的。

你们嫌弃农村老太太

那天一回家,我就发现气氛不太对。妈妈板着脸坐在沙发上,闹闹在一旁翻来覆去地折腾一张折纸。

“妈,怎么了?”我小心翼翼地问。“今天闹闹把英语书拿出来,让我给她念念,我说不会。她就对我说,姥姥您连这么简单的英语都不会呀?这么小的孩子都知道瞧不起我这个农村老太太了。”妈妈又委屈又生气。

“小孩子不懂事,她是无心的。”我跟妈妈解释,然后把闹闹叫到身边,想说说她。这时妈妈又来了一句:“孩子是不懂事,所以都是大人教的,要不她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呢?”

我听了也有点生气,她怎么跟一个小孩子计较,还这么上纲上线的。“闹闹,你过来,谁教你这么说的?”我的嗓门忍不住高了一些。妈妈黑着脸不说话了。

老公想缓和一下气氛,于是帮妈妈烧好洗澡水,对她说:“妈,热水器给您插好了,您去洗洗澡吧。”岂料一直黑着脸的妈妈听了这句话彻底怒了:“你是嫌我这个农村老太太脏是吧?当初是谁要请我来的?你们一家人都嫌我,你们城里人心太坏了!”

“妈,他没这个意思,不就是叫您去洗洗澡嘛。”我赶紧替老公说话。妈妈听了却好像火上浇油:“我知道你们是一家的,我回农村去!当初是你们请我来的,要不我还不来呢,我养得起自己!”妈妈一边吼一边胡乱把钱包扔进拎包,然后开门就要走。我赶紧拦住她:“都10点半了,你到哪里去呀?”“不用你们管,你们这样的孽子,我告法院去,你们嫌弃老人!”说话间,楼道里已经有几户人开门往外看,我压着性子对我妈说:“你听听,周围多少人等着看笑话呢。你要是想回家,明天再说行吗?”我妈沉默了一会儿,往后退了一步,我赶紧关上了门。

谁懂她的心

过了一天,我以为妈妈的气消了,于是试着和她说话,她却开始了大爆发:“我从超市买了50多块钱的排骨,你们一块都没给我炖着吃;你们带我吃什么烤肉,就那点东西都不够我塞牙缝的;我来这么久了,你们都不说带我出去转转……”

这些事全都是我和老公没有注意过的,我俩听得目瞪口呆。

躺在床上,我想起很多。我妈在村里是小有名气的老太太,年轻时我爸不争气,挣钱养家的重担都在我妈身上。我妈能干要强,在家里从来说一不二,而且上过高中,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两个女儿都考上大学进了城,更是让她脸上有光。在老家,她是相当有优越感的。可是,到了北京,她处处受挫,在外没有朋友,生活不习惯,在家又没人在意她的喜好,还无意中伤她的自尊。是我们太粗心了,没有替她着想。

迷迷糊糊到了天亮,我准备向妈妈道歉,却惊然发现她的东西收拾得干干净净,人早就没影儿了。我赶紧给我爸打电话,我爸气得直跺脚:“你妈好面子,好胜,早就应该提醒你们多关心她。啥也别说了,她要是回家了我告诉你。”中午,终于等来了爸爸的电话,妈妈安全回村了,我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一晃过了两年,一家人没有隔夜的积怨,何况还是亲妈。后来妈妈每每打电话都是问闹闹,说想孩子想得厉害,也心疼我们太忙。这次她主动提出要跟我到北京,我不知道,她是否会过得开心。想起两年前,她总是用“你们城里人”称呼我们一家,不知道什么时候,“你们”才可以消失?

东北妈妈在广州

口述/雨浣 文/阚淼

我是一个东北女孩,硕士毕业后追随老公到广州定居。3年前,我怀孕了。得知这个消息,妈妈想都没想就跟单位领导告了长假,安顿好爸爸,南下广州。

妈妈是“”时期的工农兵大学生,40岁不到就拿到了教授职称。她看淡仕途,却对业务非常执著,是老家业内响当当的明星人物。“老漂”到广州前,她还有一年就退休,但已经有7家企业准备返聘她研发农药。然而,外孙的出生打乱了她下半辈子的人生计划,为了我和孩子,她放弃了辉煌,成为了“老漂”一族。

高额的生活成本,低下的幸福指数

初到广州,气候、饮食、水土等生活上的不适应对年轻人来说都是难免的,对于在东北生活了50多年的妈妈来说,更是扛不住。不久,妈妈就开始没有理由的间歇性头痛,考虑到我在坐月子,老公工作繁忙,她忍着没有说,一个人就近到小区的私人医院看病。这家医院一流的收费,二流的服务,三流的医术。医生给妈妈开了700多块钱的进口药,几天后,她的头疼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厉害。

这时,我和老公才发现妈妈的异样,老公带她到一家正规医院挂了一个专家号。从早上9点开始,妈妈就在医院排队,13个小时,直到晚上10点,妈妈才看上病。如果想避免这种漫长的等待,必须早上6点前就到医院排队。这次看病的经历让妈妈真切感受到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以及费心力的生活技巧,她开始担心以后生活的未知性。

这样的担心很快应验。以前在老家,妈妈最喜欢的消遣就是约上几个阿姨去做足浴,放松精神。在广州,她还想保留这个消遣项目,可是足浴的价格却从老家的15元一次变成了75元一次,翻了5倍。妈妈每个月的各种开销要两三千元,这种价钱的足浴她已经无力消费。我和老公经常以补贴家用的名义塞钱给她,但她早习惯了父母给孩子花钱,从来不用我们的钱。望足浴兴叹,妈妈感慨,大城市的生活,挺憋屈的。

妈妈的“经济危机”

开始几个月,除了看病吃药买几件衣服,妈妈没什么太大的开销,日子倒也过得安稳。半年后,老家的亲戚开始走马观花似的陆续来到广州。难得有个亲戚在南方定居,亲戚们以看我的名义纷纷到广州、深圳、香港旅游,有的度结婚蜜月,有的退休度假,有的过寒暑假……

老公是南方人,亲戚来了,就请他们出去吃顿好的,在交通上尽量提供方便,其余的并不管。老公这样对自己的亲戚,也这样对我的亲戚。但妈妈不这样想,东北人面子大过一切,只要是亲戚过来,宁愿掏空自己的钱包,也一定要让他们吃好喝好玩好,吃饭、住宿、交通、景点的门票,妈妈大包大揽。老公不发表意见,我看不下去,跟妈妈理论这样不行。妈妈却义正词严地教育我:“人家大老远地跑过来投奔你,不是看得起你吗?咱宁可去借钱,也要做好8菜一汤,吃不了倒了,也要把人家招待好,不能让人家回去戳着脊梁骨说再也不想来了。我这老脸可丢不起!”

为了接待亲戚,妈妈在经济上进一步明确了“分工”,接待费用由她出,我和老公负责买土特产和给红包。只要是我的长辈或弟弟妹妹过来,每人最少给2000块的红包,她说我现在的工资比老家的人高很多,要多接济亲戚,才会让亲戚觉得没忘本。我能理解,却不能负担!一年下来,这方面的开销占据了家庭支出的一半。而妈妈就更“惨”了,存折上的钱由来广州前的几万块,减到了一位数!

妈妈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没想到自己竟然会有入不敷出的这一天。但在一个人地两生的大城市,亲戚的到来弥补了她心情上的落寞,她甚至盼着亲戚们来,情感上的需求,让她忽略了经济上的压力。我和老公这个急啊,总不能因为招待亲戚搞得自家破产吧?可妈妈的心理需求怎么办?

帮助“老漂”妈妈重回社会

我和老公认为,妈妈思念家乡和亲人不可避免,大包大揽的招待也只能劝劝,无法阻止,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帮她创造一个新的生活圈,让她融入到新的生活环境中,在这个城市里有归属感,她才能快乐地生活下去。

儿子马上就到上幼儿园的年龄,妈妈也会变得清闲,我决定帮助她二次创业,一来让她意识到人虽老,但对社会还是一块宝;二来盈余收入可以解决当下的棘手问题。

我和老公找到了某童装品牌公司,并在小区附近物色了一个30平方米的店铺,准备开一家品牌童装店。经过一番市场调研,开店的决定得到了家人的一致支持,于是我出5万元,妈妈在征得爸爸同意后拿出5万元积蓄,前期投入的资金够了。我对妈妈说,店里的收入全归她所有,我们以后也不会再给她零用钱。当然,做生意有风险,如果亏本,妈妈承担60%,我承担40%。妈妈觉得这样有压力但也有动力,她的二次创业在两个月后启动了。

起初,店铺的收入仅够维持开支,有的月份甚至亏损一两千元。妈妈从来没做过生意,常常失眠焦虑。这时候老公起了关键作用,他帮妈妈出点子、派传单、搞促销、发展VIP会员。很快,店铺就有了一批忠实的回头客。半年后,店铺收益稳中有升,平均每月有4000?6000元的盈利,赶上销售旺季或节假日,月收入还能上万。

店铺成了妈妈的精神支柱,在这个过程中,她还结识了很多邻居,天南海北的人一起聊“老漂族”的生活,聊孩子经,聊这座城市的诸多趣事。

老家的亲戚听说妈妈在广州开店做起了老板,以取经名义过来的人更多、更频繁。妈妈还是一如既往的热情、大方,也不允许我怠慢他们。她不再要求我买土特产和给红包,而是把店里最新款的服装送给亲戚,我的经济压力解除了。

如今,退休后的爸爸也来了广州,他们打算投资开第二家店,一人主管一家。他们想成为这座城市的主人,而不是漂泊者;他们享受着天伦之乐,也想拥有自己的一片天。

专家点评

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的适应,是老漂族面临的两项重要挑战。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习惯,诸如饮食起居、生活节奏等因为长久的重复,就形成了一种“动力定型”,而动力定型一旦被打破,很容易产生焦虑等情绪。对老年人来说,几十年的生活习惯是一种极其稳定的动力定型,忽然一下子要去按照城市的生活节奏和儿女的生活习惯来安排日常事务,他们势必会产生很多负面的情绪。

另外,我们每个人心理上都有一个“舒适区”,这个区域的一切都是我们熟悉、可以了解和掌控的,能带给我们放松、安全、稳定的感觉。新环境常常会将原来的“舒适区”打破,进而让人产生不安、焦虑、难以掌控等负面感受。对于老漂族来讲,远离了以前的生活和人际环境,进而去适应一个新的环境,无疑是打破舒适区的一个过程。

所以,对于子女来说,要理解父母由于环境变化而产生的一些心理危机,并给予理解与支持。尽可能不让父母两地分居,父母生活在一起有助于互相帮助融入环境;要深入了解父母,多关心父母,不是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孝顺他们;帮助他们融入新环境,对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及教育孩子产生的不同,要多用时间和耐心沟通。

对于老人来讲,要及时和子女沟通自己的想法,不要压抑情绪。要打破“外归因”的心理防御,也就是不要因为暂时没有适应,而处处去找城市的不好,而是能积极理解“老漂”带给自己的意义,比如来城市可以感受新的生活,增长见识;与儿女团聚可以让自己享受天伦之乐等。

上一篇:小冰箱中的大学问 下一篇:多年老师熬不成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