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非语言因素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时间:2022-09-27 09:03:55

教师非语言因素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摘 要: 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信息交流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领会教师的教学意图,掌握教师所授课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交流不可或缺,但是非语言因素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运用得当,做到仪表大方、目光敏锐、表情和蔼、动作优雅、距离适当,就能够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本文从学生的角度,阐述教学过程中教师非语言因素对学生学习效果所带来的影响,进而说明非语言因素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教师非语言因素 学生学习效果 重要意义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一个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其互动过程就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教学的主要方式。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程度,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而对教学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信息交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语言的方式,另一种是非语言的方式。非语言的方式又包括板书文字、幻灯片的应用及各种身体语言的应用等。美国心理学家艾帕・梅拉比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后指出:交流的总效果由“7%的文字+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动作”共同构成[1]。可见非语言因素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非语言因素能够得体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它就能不断调节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教学中的非语言因素

非语言因素是一种非语言类信息交流中起到媒介、表意作用的因素,通常是指通过身体四肢和表情姿态等,表达对某种具体或者抽象事物的态度,进而起到信息交流的作用,具体包括眼神、表情、手势和身体各个部位的姿态动作。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正确使用体态语言,有时能收到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效果。

广义地讲,体态语还应该包括衣着服饰等其他仪态要素,也是交往礼仪的一部分。得体的仪态,有时可以体现一个人的阅历和修养,在信息交流过程中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的非语言因素,除了板书和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客体非语言因素外,还包括一些和教师自身密切相关的主观性非语言因素。比如适度把握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正确运用副语言要素,得体的仪表,以及恰到好处地使用手势、表情、眼神等身体语言等。不同的教师可以通过上述非语言因素的使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风格对课堂气氛有不同的影响,而不同的课堂气氛将直接影响学生接受教师所传达信息的效果,也影响接受知识的质量。因此,非语言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非语言因素在课堂中的使用

2.1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的把握

在人际交往中,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将微妙的位置关系分为四种――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2]。人际交往中不同的位置距离,意味着交际双方不同的关系,也给交际双方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部分。师生间不同的距离,潜在地体现着不同的情感性质,也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掌握与学生的不同空间距离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当教师站在讲台上时,产生了一种社交距离或公共距离,这样的距离不能产生可以维系感情的交流[3]。换句话说,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有可能忽视正在卖力讲课的教师而并不会感觉到无礼,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不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走下讲台,适度地走近学生,缩短这种使人陌生的距离,学生会感到受到重视,教师也会产生责任感,容易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认真听课,并且积极与老师配合。

2.2体态语言的使用

教学的过程,就是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随着科技的进步,辅助教学的手段越来越多,比如幻灯片、动画等非语言手段。这些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给课堂教学带来了非常好的效果。其实每个教师都有与生俱来的非语言教学手段,却常常被有些教师所忽略,那就是体态语。

体态语是以人的动作、表情、界域及服饰等为工具,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整套非言语符号体系,是以形达义的无声语言[4]。在课堂教学中,体态语言可以大致分为动态体态语和静态体态语两类。动态体态语是指教师通过手势、面目表情等身体要素来传递信息,帮助学生理解的有形体态语言;静态体态语是指教师通过仪态气质等间接影响学生,并作用于学生的体态语言。特定的体态语言可以强化、支持或否定交流双方的语言行为,有时也可以部分地替代语言行为,发挥独特的表达功能。有时又能表达语言行为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我想就是这种体态语言在诗词中的升华,使人体会到单纯的语言所不能达到的那种大气磅礴的气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这种能够表达教学情感的体态语言,用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的情绪大部分由教师支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身体语言,可以通过几个简单的手势、动作来抓住学生的思绪,比如向上高举的手臂传递一种高亢的情绪,敲击黑板可以提醒学生板书之处的重要性。积极的手语对学生会产生积极作用,而有些不当动作会适得其反。例如我校一位老师授课时极其喜爱用手指捋顺额前、鬓角的头发,动作频繁,还伴有低头、自顾浅笑等不适合课堂教学的附加动作。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了一种错觉:这位老师很害羞、不自信。于是学生对这位老师的教学产生不自觉的怀疑:她确定清楚自己在讲什么吗?她能感受到和她一同体验知识的是一群怎样的学生吗?她另有心事?……不能信任自己的老师之后,她所讲的一切就不能激起学生们求知的兴趣,学生反而产生了逆反心理,索性在她的课上睡起大觉。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因此她所带的班级该课程成绩在年级排名最低。

这位委屈的女老师一直不理解问题出在哪里,而我们也确实已经厌烦她频频出现的小动作。这就是在环境中出现了不合时宜的行为,影响了学生情绪的反面教材。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即人的面部表情也是体态语言之一,是修饰整体仪态的画龙点睛之笔。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喜爱满面笑容,春风化雨般的老师,在“最不受欢迎的教师”排行榜中,“不会笑的老师”名列前茅。对学生面带微笑其实并不影响老师的威严形象,发自内心热爱学生的老师会更加赢得学生的爱戴。

2.3教师的个人仪表

仪表指人的外表,包括人的仪容、服饰等。教师仪表是教师整个风范的内容之一,也是自身文化修养、风度气质的外在体现。教师仪表的得体与否,会对学生的情绪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从而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甚至影响他们上课的效果。所以,教师的仪容、服饰等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客体语言。

我校举办过一次评选“明星教师”的活动。因为评选是不设候选人的,被提名次数做最多的老师就当选相应的奖项,所以当选票在手的时候,学生几乎是凭借第一感觉把跳出脑海的老师写了上去。统计观察后发现,被学生选取的老师大多拥有较为得体、舒展的个人仪表,展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良好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了“满意”、“为人师表”的印象。

教学是老师展示知识储备与个人风采的舞台,在这样一个舞台上,老师是导演也是演员。得体的仪表是充分发挥演技的有效载体,自信、舒展的仪态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就是演技的内容。

2.3.1服饰得体。教师的着装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的着装不一定要时尚,但是一定要协调。正确的着装既让教师有良好的教学心情,又让学生们赏心悦目,感到尊重。在一次校内的调查中,一位化学老师讲课风格被列为“觉得拘谨,让人浑身感到不舒服”的行列。询问原因,许多学生表示,不是因为内容深奥,难以理解,而是她常常穿着紧身T恤和裙子,紧邦邦的,给人以不适的感觉。当教师的着装不当时,会在潜移默化中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将老师不愉快的着装体验转移到学生身上,影响听课质量。

2.3.2仪容清新大方。随着时代的变革,有个性的老师越来越多,有不少女教师带妆上课。教师自然适度地化妆能表现出对生活、对事业的热爱,以淡雅清逸的面貌出现在课堂上,也是对自己、对他人的尊重。浓妆艳抹、矫揉造作都不适合教师身份,必定会招来学生的猎奇心理。其实老师染成鲜艳颜色的头发,过于修饰的发型,都可能会招致学生的议论。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仪容、仪表都有严格的要求,那么学生会想:“凭什么我不可以做的事情老师就可以?”“老师为什么可以享有特权?”当出现这样的想法后,逆反心理会支配学生做出不听从老师的举动,既影响学业,又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3.结语

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其实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分支。人际交往要掌握的规则,在课堂教学中更加不可以忽视,不仅要重视语言交流作用,还要注意非语言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在面对未成年的中学生的时候,其关系更加微妙复杂。非语言因素作为教学语言的辅助工具,有时候起到语言起不到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地运用体态语言等非言语交际手段,做到仪表大方、目光敏锐、表情和蔼、动作优雅、距离适当,对于组织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涵.非语言因素在日语教学中实效性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8,(4).

[2]颜晓平.从非语言交际行为看不同文化的差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4,(5).

[3]魏婷.空间距离也可以说话――从跨文化角度谈体距离[J].甘肃科技,2009,17.

[4]况新华,李玉君.人体语和语言语比较研究[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12,(2).

上一篇:浅析宜于交往的校园道路系统设计 下一篇:对外汉语初级听力课堂教师提问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