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学语文的研究性学习

时间:2022-09-27 08:55:17

探索小学语文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在教学中,培养和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逐步养成在学习中吃苦耐劳、勤于思考的习惯,是很有必要的。在语文学科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当其冲的方法就是质疑,教会学生质疑,探究解疑的途径,获得结论的,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第一、质疑,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疑”能引发学生产生“欲解疑”的渴望,“欲解疑”能激发学生“思考”,“思考”显现出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语文学科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质疑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我在语文学科中,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质疑本,把预习中、课外阅读中、作业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产生的疑问随时记录下了。准备在“课前三分钟质疑”发言,或找“解疑大师”(学习小组带头人)解疑,或写在备用黑板上,寻求别人的帮助。要求学生带着疑问听课,或把学生的疑问归纳分类提供给全班学生,引导学生讨论,有针对性地点拨,或疑而不解,让学生课后找资料解疑。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在“质疑本”上写“听课后记”,鼓励他们提出新问题,与老师、同学切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继续延伸。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步养成质疑发问的习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第二、语文课上如何引导学生设疑。

教会学生抓住课题的题眼或关键词设疑。如学习《难忘的启蒙》一课,抓住题眼“启蒙”一词设疑:什么是启蒙?老师给了“我”什么样的启蒙?抓住关键词“难忘”可设疑:“启蒙”为什么让“我”难忘?如果学生能提出这样三个问题,并且通过阅读课文能自主解疑,学生也就掌握了这篇课文的内容和思想。 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设疑。如学习《詹天佑》一课,可抓住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设疑: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工程师?为什么说詹天佑是爱国工程师?学生带者这两问去阅读课文,寻求解疑,他们将获得丰富的知识。学生的质疑发问若是比较肤浅难以触到重点,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地方需要设疑呢?重点和难点之处需要设疑,特别要巧在生于“无疑”处。其实,教会学生有疑就设,有疑必设是最好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这一习惯非常重要。

第三、语文课上要及时解疑,激发学生求知欲。

语文课上,学生发疑要及时点拨,及时引导学生解疑。人的灵感往往是一闪即逝,学生质疑想得其解也常有一刹那的表现。教师应抓住时机适时点拨,使学生获得新知时尝到创造的甜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第四、语文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设疑有坡度,激发学生奋力攀登。

有时课堂上有问有答,热热闹闹,似乎很活。这或许是一种表象,学生求知的“失衡”心理并未形成。久之,学生的心理就会因得不到新的满足而疲劳。我们发现,学生对已知的东西兴趣不能持久,对想知而未知或一知半解的东西兴趣浓厚,迫切希望去理解它。语文教学设计的问题要善于在学生心理上制造不平衡,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但问题也不是越难越好,不符合实际的陡坡会让学生望而却步,失去信心。我们给学生的坡度既不是不费吹灰之力,又不是难于上青天。这样,学生有“坡”可爬,要花力气,经过奋力又能到达顶峰,自然乐在其中了。

第五、语文课上教师要设置疑而不解

语文课上教师要善于设置悬念,使课堂得到延伸,留给学生课余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永远感受自主获得知识的乐趣。

上一篇:浅谈自己对“四基”的理解 下一篇:如何搞好和学生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