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钢铁厂的历史

时间:2022-09-27 08:39:52

重庆钢铁厂的历史

重庆钢铁的前身是汉阳铁厂。1890年,清末洋务运动时期,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汉创办了这座中国最早的现代钢铁厂――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因为张之洞明白,要想民族复兴,必须富国强兵,必须走工业强国之路。而钢铁工业,则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础和标志。汉阳铁厂是清末洋务运动中投资最多的企业,超过了580万两白银,是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它的问世,令西方震惊,认为这是“近代中国觉醒的标志”。

从诞生伊始,汉阳铁厂便肩负起了民族复兴的重任。张之洞也因此被尊称为中国“钢铁之父”,主席称其为“中国民族工业不能忘记的四个人”之一。

汉阳铁厂的创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经济革命,它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的两幕大戏,并在思维方式与时代精神上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播下了火种。

孙中山先生曾于1912年视察汉阳铁厂,指出“中国需要几百个像汉阳铁厂这样的工厂”。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逼进武汉。为了保存民族工业的血脉,1938年,汉阳铁厂西迁。为了完成搬迁任务,正式组建了钢铁厂迁建委员会(下称钢迁会),负责拆迁汉阳铁厂及武汉附近其他各钢铁厂的机器设备,运往重庆。然而拆卸的巨大困难,是难以想象的。1938年3月开始,日机的轰炸,日夜不停,不少设备在轰炸中损毁。在短短7个月的时间里,钢迁会从汉阳铁厂拆迁机器、材料约3万吨,且多为体积庞大的重型机械。

钢迁会先后征集雇用了2艘炮舰、11艘海轮、27艘江轮、4艘铁驳船、17艘拖轮、218只木驳船、7000只柏木船,将设备由武汉运到宜昌后,再换乘能走三峡的大马力轮船转载。在运输极为困难的川江航段,钢迁会采用分节转运方式,通过在三斗坪、庙河、巴东、巫山、奉节、万县、涪陵、九龙坡等处设转运站。转运的过程十分惨烈,工人们不但要战激流,闯险滩,更要躲避日机的一路追击,狂轰滥炸。历时一年半的时间,才将物资次第运送到大渡口。大渡口,由此成为这个钢铁企业的新家。在大渡口,汉阳铁厂的名字被钢迁会所代替。为抗击日军提供战略物资,成为钢迁会新的使命。鼎盛时期,员工达到1.5万余人,钢铁产量一度占到抗战大后方钢铁总量的90%。除提供钢材给各兵工厂制造武器外,钢迁会还制造过飞机炸弹、迫击炮弹、德式磁质地雷、避弹钢板和卡宾枪用钢料等半成品武器,是抗战时期后方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

1949年3月1日,钢迁会改番号为兵工署第二十九兵工厂。溃退前特务运来10吨炸药炸重钢,18名职工在护厂中牺牲。新生的重钢为成渝铁路轧出新中国第一根钢轨。

1949年11月30日,五星红旗飘扬在重庆上空,阳光照射在大渡口的第二十九兵工厂。就在此前一天,这个民族工业的血脉,再次经历了生与死的洗礼。丧心病狂的特务溃退前决定对兵工厂进行有组织的爆破。他们运来10多吨炸药,放置到钢厂的关键部位。与此同时工人们组织起来展开护厂的斗争。工人们彻夜守候在厂区,等待黎明的来临。他们用钢钎作为武器,与警察搏斗;他们用钢滚抵门,阻止特务进入车间;没有一点爆破知识的工人,甚至用双手将炸药抱出厂外……由于工人们没有武器,力量悬殊,工厂的交流发电所和百吨高炉等重要厂房、设备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厂里随处可见倒塌后的残墙破柱,到处弥漫着硫磺和焦木的气味。特务、残匪和反动会道门组织相互勾结,甚至叫嚣:“让你们10年也恢复不了生产。”这是一次悲壮惨烈的护厂斗争。18名职工在护厂斗争中英勇牺牲。

12月6日,中国人民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二十九兵工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厂职工日夜奋战修复机器和厂房。到1950年4月15日,除了百吨高炉还在修理外,二十九兵工厂各场主要设备均已全面复工生产。

新中国的诞生,二十九兵工厂也得以重生,工人们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1950年夏,批准了邓小平签报的由二十九厂自己研制生产钢轨修筑成渝铁路的方案。从1952年初接受任务,到完成成渝铁路全线505公里所需钢轨的轧制任务,工人们只用了不到半年,提前11天超额完成,创造了历史。当年7月1日,成渝铁路全线正式通车,圆了四川人民40年的铁路梦。为此,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派代表专程来厂颁发一等奖奖状,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重工业部颁发的第一张奖状。

在解放后恢复生产时期到“二五”期间,重钢的企业管理、生产与技术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重大贡献。重钢自行设计、生产的重轨,支撑了内昆铁路、天成铁路、兰新铁路等国内十几条铁路的建设;重钢人节衣缩食为抗美援朝捐献“一零一号飞机”,支援了泸定桥建设和解放;重钢的产品支援了武汉长江大桥、重庆大礼堂、重庆发电厂等重大项目;重钢生产的炮弹钢、坦克装甲钢、航空防弹钢、舰艇钢、火箭和导弹用超高强度钢等军工用钢材,有力地支援了国防建设。

“一五”时期,重钢在全国钢铁企业中名列第三,在很长一段时间享有“北有鞍钢,南有重钢”的盛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钢在走向市场的探索和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的记录。

计划经济时期,重钢一直都是按国家计划要求完成生产,由国家统一调拨外销,造成超产部分在库房里越积越多。1979年,重钢领导决定打破常规,调集精兵强将组建销售处,迈出了走向市场的第一步。

在风口浪尖中“趟雷区,吃螃蟹”,重钢成为在那个特殊时代思想解放的标志――1984年7月,重钢挺身而出,在全国冶金企业中率先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这比1988年4月全国人大会议通过《企业法》确立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早了四年;

1986年11月30日,重钢再开先例,委托中国工商银行重庆信托投资公司,发行“重钢债券”1亿元;

1994年11月2日,在国务院批准的全国100家现代企业试点单位中,重钢榜上有名。

重庆直辖后,重钢打响了“精干主体,分离辅助”的攻坚战役,一大批非钢子公司被逼向市场。在此基础上,重钢于1997年8月12日,以“大本营”所在地的钢铁生产主线上的全部优良资产,组建了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0月17日,“重庆钢铁”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

重钢在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坚持用高新技术培育和发展非钢产业。

目前,建筑与房地产、电子信息、钢铁产品深加工、环境工程、矿业开发“五大非钢支柱产业”,已经成为重钢新的经济增长点。非钢产业的年销售收入,均占重钢年销售总收入的25%左右。

在新的时期,重钢遇到了环境限制、产品结构、矿石资源等新的发展问题。2006年,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重钢迈出了整合矿石资源、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竞争实力的环保搬迁之路。

重钢环保搬迁是重钢发展史上的第二次战略转移,也是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组成部分。通过几年艰苦奋斗,一座现代化的钢城在长寿江南拔地而起。2011年9月16日,长寿新区3号高炉正式点火烘炉,标志重钢长寿新区基本具备年产650万吨钢系统的生产能力,顺利了完成重钢环保搬迁一期工程建设目标任务,建成了中国重要的船舶用钢精品生产基地和长江上游精品钢材生产基地。

正在打造资产和产值都将超过1000亿的重钢,已然绘就自己在“十二五”期间的宏伟图景――建成中国最大的船用钢精品生产基地,并进一步建成世界最大的船用钢生产基地;建成中国最大的江海物流及船用钢材加工配送基地;打造中国乃至世界最大、最先进的环保产业;做重庆市经济总量增长最快的企业;建成职工最具幸福感的企业。

上一篇:日本科学家认为:在太平洋中部及东南部发现大量... 下一篇:近代中国历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