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后续经营效益问题探讨

时间:2022-09-27 08:16:10

提升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后续经营效益问题探讨

【摘 要】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度大、资金回收慢、后期管理复杂、维修费用高,提高其后续经营绩效既能避免资产流失、减轻财政负担,又能适应体育文化发展的需要。本文基于大型赛事体育场馆后续经营不同模式及其特点, 从内部因素及外部因素入手,分析了影响其后续经营效益的主要因素及相应的对策,可为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后续经营;影响因素

大型体育场馆是能承办国内外大型体育比赛并能成功容纳观众量在40000以上的体育场、6000以上的体育馆及其附属配套设施。该类体育设施具有投资规模大、占地面积广、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慢、后期管理复杂以及维修费用高等特点。据对137家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后续经营状况调查结果,场馆及设施的综合利用时间超过3-4小时有64家,占46.7%,综合利用率超过70%的仅有6家;将近五成的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自我造血”能力不强,后续运行依附于上级财政拨款。因此,探讨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而建设的场馆设施在完成其初始使命后后续经营效益的因素,寻求提升效益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后续经营的模式及其特点

大型体育场馆设施的后续经营是指体育场馆在举办大型赛事后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体育文娱活动,适应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发展的需要。在实现体育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同时,实现体育事业的产业化发展。

目前,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后续经营模式主要有事业单位自主经营、委托经营、企业化经营等模式三种模式。

(1)事业单位自主经营模式

该种经营模式通常由政府全额或差额拨款,在体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由管理人员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是我国大中型体育赛事场馆后续经营的主要模式。该经营模式的优点在于管理人员熟悉场馆设施的情况,便于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但是由于体育场馆隶属于体育事业部门,其所需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员工的“等、靠、要”等依赖思想比较严重,不利于调动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创新能力及场馆活力逐渐退化,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经济效益普遍不太理想。

(2)委托经营管理模式

该模式是指在场馆产权性质和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将所有权和场馆经营权分离,将经营权委托给社会组织的一种经营模式。该经营管理模式在不改变大型体育场馆公益性质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场馆的经营管理主体,一方面有助于发挥体育场馆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提高场馆设施综合利用率,优化体育场馆设施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有助于解决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后续经营资金不足的问题,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3)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

该模式的实质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即在保持原有事业单位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内部采用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通常将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后续经营权赋予相应的经营实体单位,由其独立承担体育场馆的具体经营管理。其优点在于以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来经营体育场馆,能够从机制上解决运作效率低、运行成本高的难题,提高场馆运营的经济效益,但制度设计上往往难以解决经营目标短期化价值取向,使得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社会效益无法得到保障。[1]

二、制约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后续经营效益因素探究

(一)内部因素分析

(1)经营理念

经营理念决定经营行为,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后续经营理念是在对体育场馆消费市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如何发展壮大体育场馆自身竞争优势以及经济实力的一整套思路和做法,主要包括对转变经营组织,创新经营服务、经营手段等多方面的整体性认知。进行创经营理念的转变和创新是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后续经营的前提,将直接影响或决定场所的后续经营绩效。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型体育场馆职能的转变受制于政府管理理念,致使懒惰性经营思维扎根,经营理念创新鲜见[2]。目前我国大多数大型体育赛事场馆仍然沿用陈旧的营销方式,缺乏独特的营销观念和手段,后续经营步履维艰。

(2)经营模式

根据经营范围,可以将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经营模式分为两种:单一经营模式和多元化经营模式。根据经营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事业单位自主经营、委托经营、企业化经营等模式。目前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经营模式以为单一经营模式及事业单位自主经营为主。主要经营对象为大规模的竞技体育比赛,经营范围狭窄,未实现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实践证明,经营模式转变是提高场馆后续经营效益的重要作用因素,单一经营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场馆的可持续发展,多元化经营才是走出经营困境的根本途径。

(3)管理体制

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管理体制是场馆及场馆内部经营活动的责、权、利的各种制度的总称,是制约其后续经营效益的主导因素。没有统一规范科学的管理体制,场馆就不可能实现其发展战略[3]。管理体制主要表现在场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界定上,明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工能够明显提高体育场馆后续经营的效益。目前,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管理体制方面的核心问题表现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混淆(即所有者、经营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不明确),这是在我国计划经济体系的影响下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场馆运营特征。长期以来体育行政部门对体育场馆后续经营的行政干预过多,权力虚置和错位现象屡见不鲜,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后续经营效益。

(4)人才资源

人才资源是战略性资源,对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可持续发展的最本源的推动力量。人才资源匮乏是制约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后续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二是整体人才结构不合理。实践证明:只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才能拓展管理思维,创新营销观念,深入开发市场;只有合理的人才结构才能保障场馆后续经营所需的永续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于体委的干部、退役教练员、运动员、体育院系毕业生等,由于他们知识结构单一,普遍缺乏经营管理素养,严重制约了其业务能力的提升,使得场馆处于低水平的运营状态[4];此外,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从业人员超编、年龄结构老化现象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场馆的运营成本,阻碍其后续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二)外部因素

(1)政治法律因素

政治法律因素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政治形势、法律规范、方针政策等因素的总和,该因素的政策导向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体育相关法律和政策的颁布,进而影响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经营管理行为,是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制定后续经营发展战略的重要外部因素[5]。政治法律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法律法规的监督、实施机制不够健全,限制了法律法规的实施效率。二是有关体育场馆的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缺陷:内容滞后、可操作性较差、不同法律法规的内容相互冲突。三是政府优惠政策缺乏,名目繁多的各种税费支出使得场馆经营负担倍显突出。

(2)地理环境因素

地理环境因素体现着市场需求量。影响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后续经营效益的地理环境因素是指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以及人口分布情况,这些因素将会影响到未来长期的体育场馆经营效率及消费趋势。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因素的差异将导致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在经营方式、经营效益等方面的不同。理论上说,经济发达地区意味着大规模潜在消费者的存在,处于该地区的体育场馆经营效益要好于经济落后地区;同理,与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密度低(人口稀少地区)相比,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地区(人口密集地区)有着更广阔和稳定的体育消费群体。

(3)体育消费意识

体育消费是一种持续消费,稳定而庞大的消费市场一旦形成,体育场馆后续经营效益的持续增长便指日可待。实践证明,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后续利用问题表现为明显的社会化趋势,即向大众体育、全民健身方向发展。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大众消费人口数量成为影响其后续经营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学家英格尔斯认为:一切社会行为的实施都以观念先行,没有现代化的观念,再完善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都是纸上谈兵。因此,人们的体育消费观念、消费意识的转变成为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后续经营得以维系的支撑。

三、提升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后续经营效益的对策

(1)转变经营理念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这一经营理念是促进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市场化运营的重要前提,逐步转变成为各体育场馆后续经营的经营认同和经营实践。该理念的实施可以为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后续经营注入经营活力,缓解其面临的日益沉重的经济压力,期望通企业化改革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来弥补财政拨款之不足。

(2)转变经营管理体制

企业化管理体制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运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走出后续经营管理困境的必经之路和根本措施。该管理机制要求产权明晰,因此政府应逐步减少行政干预,赋予其必要的独立性,逐步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从根本上保障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后续经营的蓬勃发展。

(3)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实施“人才战略”,不断吸纳高素质的体育场馆管理人才;提高学历门槛,实行竞聘机制,从业人员竞争上岗;员工聘用合同制,对员工定期进行综合考核,优胜劣汰,从而激发员工的学习意识、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每年对聘用员工进行严格的岗位知识培训和服务规范培训。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政府要大力健全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对场馆的建设、运营等实施法律保护和监督;其次,大力培育体育赛事场馆后续经营市场,使得场馆交易市场成为配置体育场馆资源的有效载体。最后,通过对场馆在基建、税收、融资及水电价格核定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并给予财政补贴。

(5)提高体育消费意识

政府要大力普及全民健身计划,宣传体育消费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群众性体育健身消费市场进行积极引导和培育;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应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和教育,强化群众的健身意识,树立“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观念。

总之,大型体育赛事场馆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次产出”(建设)和“二次转化”(经营)功能异常突出。因此,体育场馆应从体制因素入手大力进行企业化改革,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使得体育场馆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以“一次产出”带动“二次转化”,以“二次转化”推动“一次产出”,推动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后续经营效益的提升,最终促使其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杨思瞳,汤起宇.大型竞赛体育场馆赛后经营与利用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6.

[2]韩开成等.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8).

[3]叶加宝等.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

学院学报,2001(3).

[4]朱永强等.梳理与借鉴:优化我国体育场馆经营模式的构想[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4).

[5]邹飞鹏.国内外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解读[J].商场现代化,2007(9).

作者简介:

张诚(1987-),女,山东邹城人,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体育场馆产业后续发展与管理。

岳书铭(1964-),男, 山东荣成人,管理学博士,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上一篇:电子商务环境下顾客忠诚度培养策略研究 下一篇:建议加强基层央行绩效管理文化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