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做新闻”

时间:2022-09-27 08:01:09

我们如何“做新闻”

“新闻是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塔奇曼的书就是从这一句话开始的。全书把新闻看做一种框架,并考察这个框架是如何建构的,考察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全书内容可断成两个部分,一个前窗,一个后窗。前窗:第一章到第七章,展示日常发生的事情是怎样变成新闻的;后窗:第八章到第十章,揭开新闻生产之所以如此的深层次原因,同时也交代自己的研究及结论的理论依据。

读罢此书,我明白了作为“框架”的新闻的两个层面含义。

首先,框架是编辑、记者在新闻生产中必不可少并坚持运用的东西。被截稿期限所困扰的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运用媒介框架,快速、规范地处理大量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信息,将它们套装在一起,使一个偶发的事实变成一个事件,使事件又变成了一则新闻报道。

变成新闻报道的事件,不是偶然发生,又恰好被记者偶然发现的。在什么城市、地区、部门、活动中安排什么记者,都是由既定空间框架决定的。编辑部的各部门和人员,等级分明,边界有定,分工把守,各司其职,构成了一张从一个中心点不断向外延伸、有序、规则明确的大网络。

为了应对新闻发生时间的不测,新闻业的杀手锏就是典型化。典型化首先考虑的是工作的便利。记者、编辑可以自觉对事件作出反应,并按其性质和价值的类别不同选定工作程序,这样就大大便利了新闻生产。由此,本来具有个性特点、充满偶然性的事件,转化为可以常规加工和传播的原料,使按部就班的新闻生产与自然事件的发生尽可能协调,即便做不到同步。

其次,由于新闻天然所具有的公共性质,它随之又成为人们理解、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依据(框架)。新闻报道的语言与日常生活的世界有着特殊联系,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在引导一种理解。因此,新闻框架不仅组织新闻生产,而且实际起着组织生活现实,并赋予其秩序的作用。

塔奇曼对于新闻的解读,使我对“做新闻”有了新的认识。从刚入学到现在,我所接受的教育、所进行的实践,都告诉我应该以什么样的身份进行采访、搜集信息,以什么样的方式写作新闻。我从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从没有想过这样做是在一种既定的模式下,将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加工为带有浓重职业色彩的产品。读了这本书才明白,我们贯彻着一套职业标准,即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记者为了提高新闻的可信度,往往选择权威、专业、有声望、有权力的新闻源。”经过这一年的学习,在选择新闻源时,这几乎已经成为我的本能。在此之前,我很少考虑,是否这样的报道就是客观公正的,就是对真相最大程度的接近?

在这个大量信息扑面而来的时代,信息像上了流水线一样,被媒体分类加工,配送给读者。这样一种工厂式的加工,使事件的本来面貌发生改变,带上了生产它的工厂的印记。

在当前信息开放的时代,我认为有两个问题摆在新闻人面前:

一是,传统媒体生产的新闻,因其形式主义和刻板化日益为受众所厌恶,人们不再愿意浏览这些信息,不再单纯接受记者、编辑加工好的信息,而希望有更多的参与、互动。

二是,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能用身边的设备记录事件,寻找真相。面对这种多元的媒介环境,“做新闻”这种职业行为是否会被打破?

按照以前对事件的分类、加工来做今天的新闻,可能已经远远不够。在公众掌握了传播技术、信息源和基本传播方式后,新闻人应该探索深层、独特和专业领域的新闻报道,报道别人未报的事件,报道别人欲报而不能报的事件,报道别人已报但报道不全面、见解不深刻的事件。传统媒体只有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各种传播渠道或形态,搭建汇聚各方观点、公众广泛参与的交流与分享平台,才可能保持原有的影响力。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

上一篇:在新媒体时代做新闻 下一篇:解析重庆卫视《拍案说法》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