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摇篮曲》的音乐特点

时间:2022-09-27 07:32:57

浅析《摇篮曲》的音乐特点

摘 要: 摇篮曲又叫催眠曲、摇篮歌,最初是母亲在婴孩睡觉前哼唱的歌曲,其目的是为了让婴孩快速、安静入睡的歌曲,内容上总是带有母亲对孩子的美好愿望,后来发展为一种单独的音乐体裁:抒情声乐曲或器乐曲。其音乐形象一般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特点。曲调平静、徐缓、摇荡、优美,伴奏中多以模仿摇篮摆动的律动,具有抒情歌唱性的旋律和安静的气氛,中等速度,多为6/8拍、4/4拍3/4拍最为常见。世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摇篮曲。

关键词:摇篮曲;声乐类;器乐类;家乡摇篮曲

音乐本身具有描绘客观现实的功能,运用音乐音响的特有运动形态来进行艺术构造,其本质就是对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摇篮曲就是通过音乐的表现要素来描绘摇篮的晃动和营造出适合睡眠的意境。

一、声乐类的《摇篮曲》

声乐类的《摇篮曲》是指通过人声演唱(乐队伴奏)而完成的一种音乐体裁,莫扎特的《摇篮曲》是极为出色的:采用6/8拍(3+3),利用三拍子的不规整和三拍子具有流动的性质来描写摇篮轻轻摆动的节奏贯穿全曲,旋律抒情而恬静。谱例:

舒伯特的《摇篮曲》是采用了复拍子特点及稳定和弦与不稳定和弦的不断交替,来表现摇篮摆动的效果,速度徐缓(和拍子特点吻合)、旋律甜美,表现出安详、温馨的意境,音乐充满无限的温存和。谱例:

二、器乐类的《摇篮曲》

器乐类的《摇篮曲》是指用器乐演奏的形式完成的一种音乐体裁。多为钢琴独奏。

声乐类的摇篮曲成型之后,一些音乐作曲大师被它吸引,写出许多质朴而感人的器乐摇篮曲。器乐摇篮曲已经不再局限于描写婴孩入睡的表现内容,更多的是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刻画宁静而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在内容和规模上都比声乐类的摇篮曲发展更为丰富,其艺术价值更高。

肖邦的《摇篮曲》是一首意境深远的钢琴摇篮曲。乐曲采用降D大调、行板、8/6拍(3+3的复拍子),由左手弹奏的伴奏音型的开头两小节作为引子。这一伴奏音型由一个稳定的和弦和一个不稳定的和弦不断反复构成,前半小节是主三和弦的分解,后半小节是分解的属七和弦。这一音型贯穿乐曲的始终,犹如慈爱温情的母亲轻轻摇动摇篮:谱例:

右手是四小节的主题旋律,在摇篮伴奏音型下呈现,全曲就在这一主题基础上运用变奏的手法不断展开,连绵不断:

谱例: 肖邦曲

这一主题在变化重复过程中由一个单声部单独进行发展为二声部重叠,由单纯、均匀的节奏不断发展,恰如其分地运用装饰音、画腔式走句、颤音,成为轻巧的华彩旋律。全曲既保持着充满抚爱的宁静气氛,又具微妙色彩变化,使乐曲至始至终成为一体,艺术效果非常强烈,让人置身于静穆而缤纷多彩的梦境之中。

三、四川广元地区的《摇篮曲》

我国的器乐类摇篮曲有贺绿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摇篮曲》;声乐类摇篮曲丰富多彩,经典的有东北民歌《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呀......”成龙电影《宝贝计划》中的摇篮曲《爸妈的话》、陶的《摇篮曲》、《今夜风儿轻轻吹》、广东儿歌《洗白白》、《娃娃》等都属于经典作品。

本人出生于七十年代的山地地区广元,对故乡的摇篮曲印象深刻,回想起这种原生态的摇篮曲感悟颇多:采用民族五声调式、其旋律短小、音域不宽、歌词口语化、这些都适合演唱者易记、易唱、易学易普及的特点。每当睡前都躺在奶奶(当地不分奶奶和婆婆,爸爸的妈妈也叫婆婆)背上,同时被捆上一根白色的背带(专门背小孩子的一种棉布长带子,将小孩子的背和腰固定在大人的腰上,适合大人山地劳作的同时唱歌诓孩子睡觉两不误,而此方法比背篓背孩子的安全系数更高。),婆婆一般会边做事边按照节奏律动哼唱这首一成不变的《摇篮曲》,而我则会很快进入梦乡。谱例:

该曲子在广元地区几乎通用,我根据回忆将其记录下来,单段体,只有两句旋律,四个小节,简短明了,歌词淳朴单一、但充满爱意。也有分节歌的形式,将这一段旋律添加出多段歌词(多为即兴性填词或哼鸣反复),全曲只出现四声,为羽调式,具小调色彩的宁静黯淡。

摇篮曲数不胜数,总体分为声乐类和器乐类两大类。最早产生的是声乐类的摇篮曲,后来一些作曲家将这一声乐体裁用到了器乐创作中而诞生了器乐类的摇篮曲,其表现方式、创作手法、艺术性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摇篮曲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摇篮曲的成长历史充分证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

参考文献:

[1]《音乐欣赏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

[2]尹红,王红.《音乐欣赏》西南师大出版社.1993.11

[3]周世斌.《音乐欣赏》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上一篇:西安高校时尚健身舞蹈的现状及前景研究 下一篇:“小”班组长做好团结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