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发展

时间:2022-09-27 06:58:13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发展

一、建设“两型社会”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出,“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二者相辅相成,互为犄角。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导向,是由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所决定的,同时也是保证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做好长株潭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对于如何更好地推进湖南省乃至全国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示范作用。部分沿海发达地区的成功实践也证明,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持续深入的新农村建设必将引发经济资源、产业结构、社会分工重新在城乡间进行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从而有助于改善城乡经济发展环境,加强经济交流与合作,并最终使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理念成为二者的自觉共识。

当前,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项工作的发展共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经济均衡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再生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四者的有效统一。二是以保持和改善区域生态平衡为主导思想,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高附加值农产品深加工,因地制宜、科学有序地规划、组织好各项农业生产。三是加大农村节能减排建设力度,协调和安排好资金、人才、物资等资源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和循环利用,降低农业生产能耗、改善农村环境和农产品质量、保护自然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二、当前“两型社会”背景下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发展难点

(一)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与金融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两型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主要目标即是尽快实现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这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市场的各项投入。而金融有效供给不足,继而成为掣肘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主因,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湘潭市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当前基层农民群众对于农村信贷资金供应落实情况反映不甚理想。327名被访者中,认为落实情况好的占31.8%,落实一般的占22%,落实情况差的占46.18%。2006年以来,辖内县域(以下)网点数减少了10%;而近三年全市农业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占比正在逐年微降的事实,表明各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有效投入并未明显增长。其中国有商业银行2008年末的农业贷款余额仅为0.23亿元,近三年的年均降幅超过了50%。除农业银行以外的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新增农业贷款已连续两年为零。此外,即使是在县域地区,信贷投入非农化倾向依然明显。截止2008年末,辖内韶山、湘乡两市的非农贷款占比分别为47.6%和51.8%。即使是刚刚成立不久的湘乡市村镇银行,为保证即期收益,贷款的“非农”化倾向也已初现端倪,脱离了农村这一立足之本。2008年,该行一成立即向湘潭碱业有限公司发放贷款2000万元,占该行当期贷款发生额的27%。时至今日,该公司依然是村镇银行最大的信贷客户,单户贷款风险集中度达到20.2%。可见,无论是从供给主体、规模还是结构来看,农村仍然是金融发展中的弱势。

(二)多层次的融资需求与资金供应品种单一的矛盾。从贷款对象来看,在“两型社会”新农村建设中,不仅需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同时也不可忽视传承了几千年的小农经济中所蕴藏的巨大活力。就需求本身而言,大中型农业产业项目多采取土地、设备、房屋等传统抵押手段获取贷款。与此相比,小农经济的个体需求差异和融资欲望则表现更为明显。伴随着近年来国际初级产品和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小农经济的贷款需求渐有抬头趋势。但从现实来看,目前的小额农贷实用性不强。有数据显示,2008年全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信用证发放率为64%,其中71%的农户实际获得了银行贷款,综合估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实际发放率仅为45.44%。同时,小额农贷的质量不高。短贷长用、借新还旧的现象较为普遍,此外近年来农村劳力举家外出务工之风盛行,农信社的农户贷款因到期找不到借款人而形成不良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均严重阻碍了农户贷款的发展。

(三)多元化的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缺失的矛盾。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繁荣,农民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普通的存款、贷款、结算三个方面,然而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上所提供的服务有限,无论是从服务设施还是服务质量而言,都远落后于城市地区。一是服务硬件设施不齐全。截止2008年末,全辖累计投放县域的POS机仅为218台(平均每万人一台POS机),其中县城170台,乡镇48台。全市各级乡镇及以下基本无ATM机,以红色旅游胜地韶山为例,其主要景区内的银行营业网点仅农业银行、信用社各一家,ATM机仅农行一台,游客存取款及消费均不方便。在部分乡镇的农信社,至今仍沿用早已被市场淘汰的386、486的台式电脑进行业务操作,不仅工作效率低下,而且不利于保障资金安全。二是服务的公信力不足。仍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例,因为社会知名度和公信度不高,目前农信社开具的银行承兑汇票在大部分银行无法得到贴现,这严重阻碍了农信社票据业务的发展。四是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目前农信社的中间业务种类仍以传统的汇兑结算、银行卡、业务手续费收入为主,业务创新基本为零。2008年,全市各农信社的中间业务收入1126万元,占其贷款利息收入的2.1%。

三、当前“两型社会”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发展关键点

(一)拒绝高能耗的“现代化”。调查数据表明,当前农业生产中的各项成本,包括购买农药、化肥、良种、机械、水利、电力、信息等支出占到了农民收入的60-70%,这种高能耗的现代化农业极易受到农用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影响,进而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自去年伊始以猪肉等食品为核心持续上涨的CPI数据正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时湘潭市作为一个养殖大市,近年来由于养猪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日益严重。抽样调查显示,当前认为农村生态环境一般的占36.05,认为农村生态环境差的占26.58%。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首先就必须摒弃这种建立在高能耗基础上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在提供信贷时注意规避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有助于保证其信贷收益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消除供求信息的不对称。农户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多数体现为银行的资金供给与农户高度分散的、自给自足和半自给自足的、生活性需求与生产性需求混合在一起的多形态化的资金需求之间信息不对称。银行没有办法了解农户的贷款需求,农户也不可能拿出详尽的贷款信息报告给银行,最终导致农村资金要素匮乏。对于这一点,加强与农业协会等专业组织间的协作不失为一个解决办法。通过积极参与协会及其成员的生产、服务、营销和分配等各环节操作,及时沟通资金供求信息,不仅有助于实现农村经济的社会化、产业化纵深发展,同时还能借助协会集体监督的力量,较大限度地保证贷款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性。

(三)“并举”而非“独大”。我们注意到,尽管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的相继成立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利好,但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应实际上仍以农信社为主,市场中的资金供求失衡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改善,从而导致了直接融资主要是民间借贷资本的继续发展壮大。存在即为合理,当前民间借贷市场尽管仍存在诸多诟病,颇受专业置疑,但不可否认其方便、快捷的融资方式对于缓解农村金融市场资金压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不可一味的打压控制。在湘乡市张江村,全村400余户居民的年均民间借贷总额达到2000万元,这其中当地政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初村政府在寻求贷款未果之下,以下达借款指标的方式,鼓励企业以月息7厘的价格向村民借款。因为有政府的全程参与和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资金营运情况得到了有效的监督;而有了资金支持的民营企业,也尝到了发展的甜头。2006年,张江村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8000元,成为了远近有名的双文明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这一结果反过来又吸引了更多的银行信贷投入,张江村的新农村建设得以持续快速发展。可见,在当前农村金融市场供应主体不足的情况下,单纯依靠银行来增加支农投入并不现实。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举,以银行机构来示范、带动民间借贷市场业务健康发展,通过民间借贷市场影响银行机构进一步改善服务、增加有效供给,形成良性互动局面方为上策。

(四)“扶贫”与“帮富”齐抓。目前,受利益趋动,农村金融市场上“穷人追着贷款跑,贷款追着富人跑”的现象依然明显,这不仅背离了农信社立足“三农”、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同时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供求矛盾,不利于“两型”社会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重新改进和制定适合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的信贷指标管理体系,适当降低农业贷款门槛已成为必然。在既要保证农信社能够获得合理的利润,也要保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必要的资金供应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客户需要制定个性化的融资服务方案,以满足客户不同程度的信贷需求,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农信社灵活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在实践中完善农信社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也是推动“两型”社会新农村建设长远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

四、对“两型”社会建设中农村金融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为突破口,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小型银行、社区银行、农民银行。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银行支持“三农”的力度,推进农业银行改革。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巩固和完善治理结构,维护和保持县级联社的独立法人地位。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扩大邮政储蓄银行的涉农业务范围。以村镇银行、小额信贷组织为突破口,寻找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径。

(二)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执行力。“天下之事,行之贵力”。一个团结协作、政通人和的工作团队,是决定机构能否长期赢得竞争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素。一是进一步加强对机构的内控管理和考核机制,完善业务监督,自上而下推行执行力精细化管理,通过制度约束和正面激励等措施强化员工乃至整个团队的执行力。二是严格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三是合理业务定位。根据“两型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打造名符其实的“农村”品牌,加强对高新农业、生态农业、规模农业、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等深加工农业项目的扶持力度,避免信贷投入跟风和重复浪费的现象发生。

(三)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服务能力是检验一个团队创造财富价值能力的重要指标,更是金融机构的立足之本。一是加快建立客户和业务信息网络,完善通存通兑系统和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拓展电子化服务领域。二是改进服务质量。端正服务态度、语言、举止,为客户提供文明、高效、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加强员工培训,切实增强员工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提供优质化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利用自身一级法人优势,创造性的灵活开展各项业务,为各类型客户量身订做合适的金融产品,建立起自己的金融服务品牌。四是进一步降低成本消耗,严格落实费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五是建立有利于金融支持“两型社会”新农村建设和农村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优先支持农业自主创新项目。

(四)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其一,在央行窗口指导下积极推进农村担保方式创新,尝试将农业专利权、专有技术、林权、承包经营权逐步合理纳入抵押范围,在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和银行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以及信贷、保险、财政资金共同提供有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与分摊农村金融的风险的长效机制等方面发挥更为主动的作用。其二,在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应在完善电子化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借鉴商业银行相对先进的产品和技术,结合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对市场进行科学细分、准确定位,抓住市场中的空白点和不足点,创造性地开展各项业务,开发出适应农村实际情况的金融产品,如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其三,积极培育小额信贷组织,继续鼓励发展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通过批发或转贷等方式,解决部分农村信用社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

上一篇:如何看待当前贷款高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对缓慢问... 下一篇:论环京津中小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