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虚无”

时间:2022-09-27 06:13:54

国内艺术圈多以青年为名的展览诉求,

似乎迎来了高峰之后的疲软,

而这种琳琅满目的视觉效果所带来的虚无感,

也未尝不是年轻艺术家们

所“存在”的一种真实状态

艺术圈中的机构有的往往善于收尾,以年底的大型主题群展作为全年展览的终结,如去年的第5届多伦青年美术大

展;有的空间长于开篇,如站台中国每逢开年的群展都为这一年的活动定下基调;而中央美院美术馆的CAFAM未来展,已把年中的淡季改造成受人瞩目的展览时段!而不同于官方和大陆民营模式的外资机构—上海当代艺术馆,在致力于时尚与设计展览的规划之外,也力图靠拢国内专业艺术圈的趣味,打造自身的青年展览品牌,“+关注”系列便是在类似上下文背景下的产物。

相比较上一届的参展规模,在“+关注2013- 存在”中策展人王蔚蔚仅仅选择了七位艺术家,从中可以看出更为本地化创作潮流的选择,包括有高铭研、苏畅、竹子、张云垚、小龙花、廖斐、陈天灼。展览类似于七个个展的概念,根据作品和空间分割成不等的多个互相穿插的展厅。正门处的前言墙的右侧,成为整个展览开始的部分,最初的空间呈现了陈天灼的五彩斑斓的综合作品,他用戏谑的手法创造了一个虚构的当代宗教,从臆构的法器、宗教符号、神职人员甚至祭祀场所,一切都介于似曾相识与离经叛道之间,廉价批量的商品、拙劣的营销广告、泛滥的新闻图片等日常图像和信息都郑重其事让人顶礼膜拜,从而构建出一个虚拟的当代宗教体验。

一个被设计成通道式的展厅,被挂满了各种形式的黑色叙事式的图像绘画,张云垚在此实践了一个“图像繁殖力”的概念,大量的图像线索串联出似有若无的叙事性,无论是把触角延伸到医学、天文、历史等其他领域,张云垚都在不经意间涉及到了共有的现实或非现实经验视觉,在作品中不断再现这些过程,并从中釜底抽薪,质疑或者挑战惯有的视觉感官。

相连的展厅是高铭研的以21件日常用品加以改动、转换的“小制作”,这些物件围绕于“生活角色”,表达方式广泛,从绘画、录像到装置,从改变生活里最无微不足道的建构出自我的艺术观点,高铭研在创作题材和方向总是极为日常化的,但他非常擅长从平凡中发现新鲜的元素,带着冷静而幽默的态度去推敲习以为常的观念和思考方式。展墙边的放映室内播放着艺术家以相似方法制作的录像。

随着观展线路,回到一楼的主空间,艺术家竹子在现场也与好友建筑师王田田跨界合作,作品是以“塔园”主题和形式出现的一组建筑物和绘画的组合,竹子的作品是大画幅的铅笔绘画,图像上借鉴了东方绘画中的平面及装饰感,多以大自然中的生物或状态为主题,以此强调人与自然之间永恒的关系,重新透过双手描绘出来,带着天真与烂漫,并具备浓厚东方美学诗意,呼应了古代文人雅士的闲静安逸,呈现其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怀的个人阐释。

跟随着竹子作品“移步换景”地来到二楼,左手展厅是更为有趣而具日常感的小龙花的充满木质感的作品。展厅内是一组由木制组件创作的动物玩偶和真人大小的荡秋千的女子,门口处展示了作品的草图和配件。艺术家很偶然地把收集的木料和拆迁废弃物品,拼凑组成了各种生物形态,重新赋予它们生命,收集之后这些素材透过组合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且凭借直觉进行拼接,完成的作品也融合着每个素材的故事和原貌。

二楼其余空间呈现了苏畅和廖斐的近作。石膏“山水画”将文人画的精髓从二维平面,立体地跳脱出来,同时与对应的城市风景系列做了仿佛跨越时空的对话,艺术家对自己艺术创作理念的归纳为将艺术创作稳固成理性的日常工作和以先贤为师,来摹写他心中的世界,既非重现又非虚构。而对哲学、科学领域的关注而触发的“物质”系列绘画,带着令人捉摸不定,纷乱无序,寻不到深入途径的种种设想和定义。

“+关注2013- 存在”,是上海当代艺术馆推出第二届年轻艺术家群展,充满雄心地试图把每个青年创作者的创作状态和作品面貌都呈现出来,这些年青人也使出了浑身解数,为了填补上下两层巨大的展览空间,他们似乎把工作室里的作品都搬了出来。而“+关注”策划方显然想与近期开幕的以“日常观”为题的多伦青年美展区分开来,因而设定在一种“客观呈现”,对于展览结构“弱控制”的初衷显然是可取的,但也不免强化了艺术家的展示欲望,而数量的呈现明显是危险的一招,使原本就不够强的语言变得更为碎片化,在纷繁、琐碎的“作品群”中再好的单件作品也不免被消解,导致未成熟或模仿痕迹,因此被成倍放大!但这并非是个别现状,国内艺术圈多以青年为名的展览诉求,似乎迎来了高峰之后的疲软,而这种琳琅满目的视觉效果所带来的虚无感,也未尝不是年轻艺术家们“存在”的一种真实状态。

上一篇:尤洋:一个摇滚青年的当代文化梦想 下一篇:水墨:中国当代水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