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地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浅议

时间:2022-09-27 05:12:26

恩施地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浅议

摘要:恩施地区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利用土苗文化资源构建语文校本课程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其功能在于完善语文学科;文化传承、选择、交流、更新;促进少数民族个体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课程编制上以活动课为主。

关键词:土苗文化;校本课程;恩施地区

教育部颁布“三级课程”的决议至今已十二载,课程改革的春风吹绿了相对发达的中东部地区,校本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已经硕果累累。但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片由巫山山脉、武陵山脉、齐跃山脉组成的山地却步履维艰,绝大部分学校采用国家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语文,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纽带,本应该极力捕捉少数民族地区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却忽视了武陵山区特有的土苗文化,禁锢于单一的国家课程格局之内。这无论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育的发展,还是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来说都是不利的,因此关注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显得很有必要。

一、恩施地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与问题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聚居,侗族、白族、等28个少数民族散杂居为主要特征的少数民族地区。据2008年教育局统计,学生人数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分别72%、75%、73%。恩施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2002年进入九年义务教育实验阶段,2004年在全州推广,2009年才进行到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在三级课程实施的十一年里,全州在“整合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类课程”的教改实践中,开发了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在对恩施州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调查研究中发现语文校本课程内容与恩施地区颇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鲜有联系。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的神话、传说、史诗、民歌是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最形象和生动的体现。在汉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语文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手段却与当地文化严重脱节,这无疑夺走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以土苗文化构建语文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1、完善语文学科的功能

201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通过学习语文,学生能吸收民族智慧的营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尊重文化多样性。将土苗文化融入语文校本课程的编制,能有效的弥补国家课程周期过长、灵活性欠缺、针对性匮乏、地方特色不足等问题。将土家族苗族地区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写进教材,体现出当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才得以彰显。

2、文化功能

语文校本课程具有文化传承功能。在汉文化强势入侵的今天,少数民族文化的地位岌岌可危,当越来越多的土苗人不会说土苗语、没住过吊脚楼、没穿过西南卡普、没跳过摆手舞,让土苗文化走进课堂,搬上书本是实现文化代代相传的重要途径。语文校本课程具有文化选择功能。土苗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都包容着崇高与卑下、先进与落后、文雅与粗野的成份。而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教育活动,它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供给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生活发展需要、适应其身心特点的观念、态度、价值、行为方式以及知识与技能。语文校本课程具有文化交流、融合功能。一方面学生本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与国内外其他民族文化对比,对文化进行选择、整合,形成新的文化;另一方面,被烙上文化印记的学生将来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促进不同民文化间的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也是文化的一种文化的传播交流。语文校本课程具有文化创新功能。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土苗文化的熏陶,使学生树立振新地域优秀文化的危机意识,形成理性反思文化历史与现实的理性思维,发展一支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建设生力军,为文化的创造、更新提供了可能。

3、促进少数民族个体成长的功能

一方面促进个体民族认同感的建立。一个人只有了解自己文化的本源,才能建立文化认同感,从而能在价值观冲突的当今世界深刻清晰的界定“我是谁”。语文校本课程撷取优秀土苗文化,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系统学习本民族文化的机会,帮助他们了解本民族民俗文化,积淀形成的一种对本民族的认同与归属。这不仅是学校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主渠道,更是民族认同与归属感建立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它有助于生发个体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唤醒民族意识,形成民族凝聚力。另一方面,如果学校课程能站在学生所属文化群体观察问题的立场、反映其独特的经历,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而积极的群体自我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不仅能够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更全面、更敏锐、更深刻的洞察力和理解力。

4、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

一方面,有利于培养教师统筹协作、权衡择宜的精神。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是学生、家长、教师、校长、社区人员共同参与的活动,这要求教师充当起各个群体间的桥梁,广泛收集各方建议、综合整合各种因素。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知识结构的建构。一门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能融会贯通本领域的专业知识,并且由于校本课程具有综合性,更需要教师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因此,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教师强化专业思想、增强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的过程。

三、以图苗文化构建语文校本课程的可能性

1、恩施地区拥有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源头活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是上古巴文化的发源地,土家族苗族儿女创造了璀璨多姿的民族文化经过时间的洗礼传承至今,这些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具有不可多得的课程开发价值。其中,土苗地区独具特色的节日反应当地人民对待生活积极乐观的心态。“跳丧”是一场死的庆典,土家人把白丧事当作喜事来办,老人去世后,后辈们们跳起古老的“撒尔嗬”庆祝死者登入极乐世界,表现了土家族质朴的生命观。土苗民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国际4A级景区土司城是土家族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将土家族传统的干栏民居吊脚楼、摆手堂、官言堂、融为一体,集民族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之大成。恩施地区是一座文化宝库,其中能编进语文课本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教师、学生及相关行政部门积极支持的态度是将土苗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有力保证。

第一,恩施州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2004年秋全面启动以来,各相关部门迅速行动,成立了相关的领导组织机构,积极推进课改工作。州教育局先后出台恩施州课改方案、师资培训方案、出版课改引领刊物,引导树立中小学践行课改理念、完善相关制度。第二,随着新课改的贯彻和实施,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显著强化,教师意识到将那些蕴含着高语文价值的文化资源纳入语文教学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语文学科的完善、学生个人的成长和教师专业的发展。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将土苗文化纳入语文课程是有意义的,并且表示初步具有课程开发、的实施、评价能力,并对开发课程中将遇到的困难持乐观态度。第三,学生家长表示将土苗文化编进语文课本能使学生细心观察生活,达到耳濡目染、感同身受的效果。而学生更是对学习本民族文化表现出极大地热情。

参考文献

[1]孟凡丽.我国民族教育课程研究:回顾与前瞻[J].贵州民族研究,2002,(4):156.

[2]刘国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改革,2006(4).

[3]沈兰.课程权力再分配:校本课程政策解读[J].教育发展研究,1999(9).

[4]吴刚华.校本课程开发的定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5).

[5]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86.

上一篇:浅说中小学语文课堂评价 下一篇:浅谈小学低段语文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