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枯燥向活跃的转变

时间:2022-09-27 04:37:29

【摘要】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在中学开设一门书法艺术课是十分有必要的。但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有所不同的是教师需要重视研究不同学生特殊年龄时期的心理,根据课堂情况的反馈作出改变,不可一味的以一种模式来操作。笔者在高中书法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厌恶大量的书写练习,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深思,改变上课的形式,提高他们的兴趣,以期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书法教学 草书 课堂形式 转变

汉字,传承了中华大地上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当其实用性与艺术性渐渐被人们清晰地分离开,当“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出现,当更多的人去关注和思考这一特殊的审美,那么书法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汉字书写了,它深刻地饱含了中华民族的艺术与智慧,蕴含着无比崇高的精神意义。

在高一的书法课程中,我们主要安排硬笔楷书的内容,然而,单纯的技法练习使得学生感觉很枯燥,逐渐失去了对书写的兴趣。在学期之初,学生在练习基本笔画时还可以认真完成,但是练习久了,部分在学习字形结构后就不会按要求书写基本笔画了。

我在一些学生中进行调查,他们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自己的书写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大多数学生告诉我上课不喜欢一味练习,需要有其他的内容来调节一下课堂氛围,否则就觉得很乏味。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我本以为书法课作为一门需要长期训练的课程,上课就应该是反复练习,这样才能出成绩,可没想到现在的学生就像是一根被拉了很久的弹簧,很难弹回来了。作业的进步没那么明显了,上课的积极性也没以前高了,面对这些问题我慢慢开始反思,这样的教学真的适合高中学生吗?于是我在课堂上又问了学生想上怎么样的书法课,他们给我一些比较靠谱的意见。

课上我首先由书法字体的演变导入,因为上学期已经给学生们介绍过书法中的五种书体了,所以从篆书的起源开始回顾,到汉朝隶书的兴盛,其中提到隶书笔画的基本特征是“蚕头雁尾”的波挑。然后引出汉末时期的章草,章草的特点是保留了隶书的波挑,并为学生在图片中指明。此时的章草与现在的草书面貌还有所区别,它们每个字内部有牵连的笔画,但字与字独立。而后的今草进一步草化,摆脱了隶书的笔画行迹,不仅是字的内部有牵丝引带,而且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学生都感觉很新鲜,此时我就顺水推舟,在向他们分析的同时展示了几幅今草的作品。接着我又打开一些狂草作品,学生看了都“哇”的尖叫起来,看来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狂草。有的边看边说“太帅了”、“牛”、“看不懂”等,一些还在猜其中书写的是什么内容。于是我趁热打铁,问学生其中某个字是什么字,他们没有学过草法,自然答不上来。接下来我就讲解,其实草书的书写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随心所欲,是有一定的草法。我举了个例子,“花”字,在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教过我们如何书写,如果老师在草字头上加一个竖画,那这是什么字呢?学生在底下窃窃私语,“是错别字!”“对,就是错别字”,我笑着点点头。那么“花”字的草法是什么,我们该怎么写呢?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花”字的两种草法,学生都觉得很新奇,“怎么那么写啊”、“看不懂了”。我又随手写了第三个字,说:“老师学大家写草书,我看到你们是这样写‘花’字的”。我把“花”字写得很潦草,乱成一团,学生们都笑了,我又问:“这是什么字啊?是‘花’吗?”当他们意识到有问题后,我就点明这样潦草写的字并非草书,而是错别字。我想,经过这次教学之后,他们在其他作业中应该不会出现他们所谓的“草书”了。

当学生明白草法的概念后,我把准备好的张旭草书《古诗四帖》的分析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因为我提前预计到学生对狂草是最感兴趣的。我先大概地介绍了张旭在书法史的地位,唐代的“三绝”,其中就有一绝是指张旭的狂草,他开创了大草(亦称狂草)的先河,也是大书法家颜真卿的老师,所以讲草书必提张旭。虽然学生对草书欣赏并不熟悉,但经过以前学习颜真卿《祭侄稿》的欣赏之后,大家渐渐有了一点方法,看作品不是那么盲目了。当视频中提到几个重点时我也暂停了一下,对此作出深入展开。学生在观看视频时都津津有味,接触到了新内容就会很感兴趣,我在其中穿插了一些问题,使其在观看中思考,营造出既轻松又紧张的氛围。

在此时,草书教学的内容已结束,接下的时间是书写练习,学生们有些恋恋不舍,还想继续。我说我们今天先作一个暂停,大家对这些内容是否感兴趣,他们都连连点头,现在我们要好好练习硬笔楷书,如果这次作业有进步的话,下周的课上老师还会带来其他有意思的书法知识。学生们都很开心,练字也比以前认真了,我想:以后上课还是需要不断反思,在思考中前进,以学生为主,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最终才能得到双赢。

参考文献:

[1]欧阳中石.书法教程.第1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陈振濂.书法教育学.第1版[M].西泠印社出版社.1992.

[3]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第1版[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无锡市堰桥中学)作者/赵军

上一篇:浅谈记忆单词的几种方法 下一篇:中班幼儿语言教学中自主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