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2-09-27 03:30:30

中医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研究进展

【摘 要】 目的 归纳和总结近年来中医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方法以及疗效的相关文献,反映此研究的最新研究水平。方法 总结中医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方法以及疗效。结果 中医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方法多样,疗效显著。结论 中医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效果较好,但缺乏最中医治疗方法的统一。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中医疗法;研究进展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患的皮肤、黏膜黄染疾病[1],一般在出生3天内发生黄疸现象,主要特点是血胆红素升高。病名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胎疸候》,书中写到:“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而另一本书《幼科铁镜》谓:“胎黄,由妊母感受湿热,传于胞胎,故儿新生,面目通身皆黄如金色,壮热便秘,溺赤。”

1 诊断标准

1.1 中医诊断标准

符合《中医儿科学》中胎黄的湿热郁蒸证的诊断标准。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2]。

1.2 西医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3]:①出生后24h内出现黄疸;②血清总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早产儿>257μmol/ L,或每天上升超过85μmol/L;③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具备其中1项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2 中药治疗

王艳[4]采用茵陈蒿汤加味:茵陈5~7g,生大黄0.5~1g后下),栀子1.5~2g,茯苓3~4g,太子参3~5g,炙甘草1g。曾玉珍[5]采用退黄汤治疗新生儿黄疸。治疗组方药组成为茵陈10g,栀子3g,茯苓5g,厚朴5g,泽泻3g,金钱草10g,金银花5g,大黄1.5g对照组用蓝光、苯巴比妥、茵栀黄、人血白蛋白,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张梅[6]根据不同辨证采用相应的方剂尽享之旅。(1)湿热内蕴型方剂组成:茵陈15g,生地黄、当归、赤芍、茯苓、泽泻各5g;猪苓、甘草各3g。(2)脾虚湿困型方剂组成:党参、白术、茯苓、葛根、木香、茵陈各5g;甘草3g。(3)气血瘀滞型方剂组成:红花13g;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当归、茵陈各5g;桃仁、甘草各3g。疗效显著。

3 中药洗浴

张玲[7]取茵陈蒿、野、桑叶、木瓜各10g,栀子、大黄、鸡内金、枳壳、党参各8g。煎煮后泡浴全身,疗效显著。黄月佳[8]制中药退黄汤泡浴对湿热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口服妈咪爱或金双歧肠道益生菌。(2)双面蓝光照治疗。(3)按病理性黄疸的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茵陈10g,茯苓10g,白术10g,黄柏10g。

4 中成药治疗

徐萍[9]予自拟中药退黄方。组方:茵陈5g,栀子3g,黄芩3g,薏苡仁6g,茯苓5g,甘草1g,金银花5g,制大黄1g(取颗粒剂为茵陈1g,栀子0.6g,黄芩0.6g,薏苡仁1.2g,茯苓1g,甘草0.2g,金银花1g,制大黄0.2g),总有效率为91.4%。

5 小结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母亲体内的胎黄,或由于湿热或寒湿侵袭入体,病变在肝胆脾胃。西医主要是通过光照疗法进肝酶诱导剂疗法行治疗。其病机主要大多缘于孕母内蕴湿热,传于胎儿,蕴结脾胃,熏蒸肝胆,使肝失条达,胆失疏泄,胆液外溢,发为黄疸。

通过近几年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在黄疸的治疗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缺乏统一的辨证及疗效判定标准,使得疗效难以精准地判定,不利于推广。

参考文献

[1] 丁媛媛,杨可达,杨金慧.新生儿黄疸诊疗的若干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3,21(9):132-141.

[2]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65-70.

[3]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4-117.

[4] 王艳,宁裕廷.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婴儿黄疸69例的效果分析.中国当代医药 .2014,21(7):104-105.

[5] 曾玉珍.退黄汤治疗新生儿黄疸60例.光明中医.2012,27(9):1779-1780.

[6] 张梅,姚尧,梁艳.中药辨证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2(13):2530-2531.

[7] 张玲.药浴方治疗新生儿黄疸100例.陕西中医2013,34(3):284-286.

[8] 黄月佳,林贯秋.自制中药退黄汤泡浴对湿热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影响.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5):87-88.

[9] 徐萍.中药退黄颗粒对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干预139例.福建中医药.2011,42(4):7-8.

上一篇:金特·凯泽作品中常用的平面设计方法探析 下一篇:浅析书籍设计的情感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