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素微乳的制备与稳定性研究

时间:2022-09-27 02:41:14

大黄素微乳的制备与稳定性研究

[摘要] 目的 制备大黄素微乳,并考察其稳定性。 方法 以正丁酸乙脂为油相、乙醇为助乳化剂、聚山梨酯-80为乳化剂,制备了大黄素微乳。以外观、粒径及分布、离心变化为指标,考察了其稳定性。 结果 以大黄素2 g,乙醇15 g,正丁酸乙脂15 g,聚山梨酯-80 10 g,加水50 g,制备的微乳,外观澄清透明,均一稳定。透射电镜观察为均匀球状液滴。粒径为23.2 nm,粒径与多分散系数(PI)为0.122。加速试验与留样试验对微乳稳定性无明显影响。 结论 大黄素微乳稳定性良好,微乳可作为大黄素的新型给药制剂。

[关键词] 大黄素;微乳;制备;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 R2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8(c)-0116-03

大黄素(emodin,EMO)属于天然蒽醌类衍生物,是许多中药如大黄、虎杖、何首乌的主要有效成分。大黄素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它能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抑菌,并且还具有抑制胰酶活性、免疫调节、保护肝肾、抑制血小板聚集、松弛血管、改善微循环、利尿、促进胃肠蠕动等,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1-3]。

大黄素具有强亲脂性,在水中溶解度较小,从而影响了大黄素制剂的开发应用。微乳(microemulsion,ME)是一种由乳化剂、助乳化剂、油相和水相按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外观透明、液滴粒径小于100 nm、热力学稳定的体系。微乳具有各向同向性、药物分散性好、溶出度高、吸收迅速,可提高生物利用度;界面积大,表面张力低,易于通过水化层,增加穿透性,促进吸收;系统黏度低、热力学稳定,可自发形成,制备简单等特点[4]。本实验以正丁酸乙脂、乙醇、聚山梨酯-80为材料,制备了大黄素微乳,并考察了其稳定性能。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电子分析天平(sartorius,d=0.1 mg),旋涡混合仪(XW-80A,海门其林贝尔仪器制造公司),TDL-5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透射电子显微镜(JEM1400日本电子JEOL公司),激光粒度仪(Malvern),低温高速离心机(Thermo),恒温恒湿箱(SPX-150C),磁力加热搅拌器(上海乔跃电子有限公司)。

1.2 试药

大黄素原料药(宝鸡市方晟生物开发有限公司,110726),聚山梨酯-80(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无水乙醇(广州化学试剂厂),正丁酸乙脂(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水为纯水。

2 方法与结果

2.1 大黄素微乳的制备[5-6]

精密称取处方量的大黄素2 g,乙醇15 g,正丁酸乙脂15 g,聚山梨酯-80 10 g,混合均匀,加水50 g,搅拌均匀,即可得到透明均一的微乳液。

2.2 微乳电镜观察

将3%的磷钨酸溶液滴到蜡板上,另将大黄素微乳滴加到铜网上,用滤纸吸取过多的样品溶液,将铜网正面朝下盖到染液上负染20 min,取出铜网,用滤纸吸取过多的染色液,在透射电镜下(200 nm视野)观察并照相,见图1,表明微乳在透射电镜观察为均匀球状液滴。

2.3 粒径测定及其分布

取3批自制的微乳,稀释约10倍后,用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粒径与多分散系数(PI)。结果显示3批样品的平均粒径为(23.2±0.2)nm,PI为(0.122±0.005),粒径分布范围为18.6~29.2 nm。图2结果表明粒径分布范围小,大小均匀。

2.4 稳定性研究[7-8]

2.4.1 加速试验 将大黄素微乳装于棕色西林瓶中,密封后避光在温度(40±2)℃、相对湿度(75±5)%条件下放置3个月,考察微乳的外观,粒径变化,及经10 000 r/min,10 min离心后的微乳外观变化,并与0个月结果比较,结果见表1。

结果显示,大黄素微乳在温度(40±2)℃、相对湿度(75±5)%条件下放置3个月后,其外观性状、粒径变化、经离心后外观,与0个月结果比较,没有明显变化,表明大黄素微乳稳定性良好。

2.4.2 留样试验 将大黄素微乳装于棕色西林瓶中,密封后避光在室温条件下放置6个月,于1、2、3、6月取样,考察微乳的外观,粒径变化,及经10 000 r/min,10 min离心后的微乳外观变化,并与0个月结果比较,结果见表2。

结果表明,在室温留样条件下放置6个月,大黄素微乳的各项考察指标无明显变化,表明大黄素微乳稳定性良好。

3 讨论

制备微乳最重要的是确定适宜的处方组成与组分比例,否则不能形成微乳[9]。处方筛选也是自微乳化给药系统(SMEDDS)研究的关键,乳化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是影响自微乳给药系统成乳的一个重要指标,当HLB值在12~20时,系统易形成O/W型的微乳,本实验所用乳化剂HLB值在12~20之间,符合SMEDDS对乳化剂的要求[10]。

常用的助乳化剂多为短链醇,由于乙醇流动性好,可增强界面的柔性,使用用乙醇为助乳化剂,易于微乳的形成。同时由于助乳化剂的应用,相对减少乳化剂的用量,所以混合乳化剂的使用能降低毒性且易制得微乳[11]。在微乳体系中,只有乳化剂和助乳化剂达到最佳配比(S/CoS),即达到最佳的Km,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微乳。本实验最终确定Km=2∶3,微乳区面积最大,并且能够形成均一、透明、稳定的微乳[6]。

大黄素为亲脂性,几乎不溶于水,溶于乙醇及碱溶液。制备中,先用助乳化剂乙醇溶解后,再加油相正丁酸乙脂与乳化剂聚山梨酯-80,最后加水相。大黄素微乳体系中,Km(乳化剂∶助乳化剂)=2∶3,乳化剂聚山梨酯-80占10.9%,助乳化剂乙醇占16.3%,油相正丁酸乙脂占16.3%,药物大黄素占2.2%,水相占54.3%[12]。

近年来评价微乳物理稳定性方法有:测定微乳的粒径和分布法、离心法、稳定指数法、浊度法、加速实验法、粘度法和计算法等,各种方法侧重点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7-8]。

本实验研究制备的大黄素微乳外观澄清透明,粒径为(23.2±0.2)nm,PI为(0.122±0.005)。微乳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加速试验与留样试验结果,也说明了大黄素微乳的稳定性。本实验以微乳为给药载体,研究制备了大黄素微乳,并考察其稳定性能,为大黄素的新型给药制剂开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祁红.大黄素的抗炎作用[J].中草药,1995,30(7):522-524.

[2] 展玉涛,李定国,魏红山,等.大黄素对大鼠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4):276-278.

[3] 姜晓峰,甄永苏.大黄素逆转肿瘤细胞多药抗药性的作用[J].药学学报,1999,34(3):164-167.

[4] 周韶华,肖小河,袁海龙,等.新型给药系统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7):589-592.

[5] 许日鑫,石添香,廖娴,等.β-细辛醚微乳的制备及其性质考察[J].中草药,2013,44(1):31-35.

[6] 谢敏,邢建国,王新春,等.天山雪莲透皮微乳制备处方优化[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8-11.

[7] 范芳芳,姚莉,赵生俊.水包油(O/W)型紫草脂肪乳剂物理稳定性的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0,33(8):899-901.

[8] 张娜,储婷,张青,等.处方因素对亚微乳物理稳定性的影响[J].华西药学杂志,2012,27(4):391-394.

[9] 刘晨,王文苹,戴贵东,等.不同方法制备枸杞籽油微乳的比较研究[J].中国药房,2012,23(19):1749-1752.

[10] 轩肖玉,王亚静,田慧,等.芒果苷磷脂复合物自微乳给药系统的制备及其体外评价[J].中药材,2012,35(9):1508-1511.

[11] 鲁争,王振才,葛西,等.不同助化剂对艾叶油微乳成乳区域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4):968-969.

[12] 刘珊珊,范玉涵,任全霞,等.光甘草定微乳的制备及质量评价[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0(2):229-234.

(收稿日期:2013-07-04 本文编辑:卫 轲)

上一篇:以重症肺炎入院确诊艾滋病3例病例分析 下一篇: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患者颈外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