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的地质构造研究

时间:2022-09-27 01:37:37

关于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的地质构造研究

摘要: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的勘查工作,目的是基本上查明一些关于水文、环境地质的条件地下水的径流、补给、排泄条件以及各含水层间的水力的联系,分析充水的因素,预测涌水量,并且指出供水水源方向,评价顶底板岩石的稳定性,评价地质环境,为建设提供相关的依据。本文就关于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的地质构造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构造

中图分类号:P641文献标识码: A

一、水文地质勘查区应勘查的主要地质问题

水文地质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建设的需要,水文地质学又分为区域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等分支学科。近年来,水文地质学与地热、地震、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渗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领域。

1.平原区

(1)查明不同地层的透水性、富水性及其变化规律,并进行含水层(组)分;(2)获得主要含水层(组)的水文地质参数;

(3)查明各含水层(组)水理性质、水力联系及水化学变化规律;

(4)查明局部和区域性隔水层的分布、埋深和厚度变化规律;

(5)咸水体空间分布范围及咸水体与淡水体的接触关系;

(6)基本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7)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和地下水系统;

2. 丘陵山区

(1)查明不同地层岩性的透水性,富水性及变化规律;划分含水层(组带)和地下水类型;

(2)找出各类构造对地下水埋藏、运移与富集的控制程度、区域储水构造、断裂带和裂隙密集带的导水性,含水性和富水地段;

(3)详细调查风化带的蓄水条件,层间水的埋藏条件与补给来源以及岩体岩脉在围岩接触带的储水条件;

(4)中新生代红层广泛分布区应着重调查岩溶层的分布与富水性,地下水在垂向上水化学分带和咸淡水界面及其水化学异常,注意是否有盐卤水分布;

(5)注意山区河谷平原及山间盆地内第四系潜水及承压水的调查,查明主要含水层(组)的分布水量、水质、埋藏条件及动态变化。基本查明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关系。

3. 岩溶地区

(1)棵露岩溶地区要查明地下河的分布和其它各种岩溶水点的水位、流量动态变化,圈定地下河补给和分水岭位置,选择有代表的岩溶水点进行连通试验,确定岩溶水在各通道之间与地表水之间相互转化条件和补给关系;

(2)覆盖型地区要查明主地下通道位置及埋藏情况或岩溶发育带,圈定出富水地段,对水质水量作出评价,还应了解覆盖层中含水层与下伏岩溶含水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水力联系及岩溶地下水的承压状态;

(3)埋藏型地区应查明各岩溶含水层的埋深、厚度及水量水质;分析补给与排泄方式和范围,圈定隐伏储水构造。

4. 滨海地区

(1)查明咸淡水分界面以及淡水含水层或透镜体的分布范围,埋藏、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水质水量及动态变化规律等;

(2)地下水、河水、海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和补给排泄关系;

(3)在岛屿和海岸带地区应调查海水入侵范围。潮汐对地下水的影响,查明地下淡水富集带

5. 黄土地区

(1)分析地貌、地质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地下水类型的划分;

(2)黄土丘陵区,着重调查支沟沟头掌形地的汇水范围与储水条件及下伏基岩是否分布可供开采的含水层;

(3)黄土塬区着重调查上层滞水的分布下伏第四系含水层的埋藏条件与富水性,并了解补给排泄条件;

(4)河谷平原重点调查潜水承压水富水性的变化及富水地段分布;

(5)调查咸水形成与淡水透镜体的分布

6. 冻土地区

(1)查明各含水层(组)的水文地质特征、冻土层上水层间水及层下水的分布和埋藏条件及其之间的水力联系和补迳排条件及水量水质的变化;

(2)注意调查由冻土层下水或其他承压水出露所形成的泉(包括矿泉与热矿泉水)的分布及控制因素等

二、环境地质勘查区应勘查的主要地质问题

“环境地质”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文献中。那时这些工业发达国家,已感到环境问题迫切性,开始把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城市地质等问题研究列为环境地质研究的范畴。1982年再版的Michael Allaly主编的《环境辞典》中,将环境地质一词定义为:应用地质数据和原理,解决人类占有或活动造成的问题(如矿物的采取、腐败物容器的建造、地表侵蚀等的地质评价)。环境地质在我国出现和使用较晚,但也是随着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等)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愈来愈突出而提出的。

1.平原区

(1)对于因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如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等应进行专门调查,初步查明其分布、规模、程度,分析其主控因素,作出初步评价预测;

(2)调查地方病的发生及分布范围,提出防病措施;

(3)对天然水质不良区进行划分

2. 丘陵山区

(1)着重调查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地下水污染、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诱发地震等),查明分布、发展程度或规模,产生条件、原因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和评价;

(2)调查地方病分布范围、病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3)对天然水质不良区进行划分

3. 岩溶地区

(1)着重调要矿山大型遂道等地下工程产生变形层位、高程构造条件与岩溶水活动的作用;

(2)调查地下河洪水可能对建筑物的影响和淹没范围;

(3)对水库渗漏条件作出评价;

(4)岩溶矿区应研究供排水结合的可能性;

(5)对岩溶地下水污染进行评价;

(6)对天然水质不良区进行划分。

4. 滨海地区

(1)海水倒灌对水质的影响;

(2)地下水污染情况和原因;

(3)地方病的分布、病因及防治措施;

(4)地下水过量开采与区域降落漏斗形成发展,地面沉降与塌陷问题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5)对天然水质不良区进行评价

5. 黄土地区

(1)注意地方病的分布范围与地质、水文地质环境的关系,探讨致病水的水化学标志;

(2)注意研究地裂缝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形成、分布与发展趋势

6. 冻土地区

对地方病的分布、病因进行调查评价,提出防治措施

三、环境水文地质评价

1.通过对普查区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特征的研究,掌握地下水质量变化规律及可能引起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从而控制地下水污染,提出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环境的措施。

2.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主要对那些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的城市或工业区进行,并以地下水和地质环境的质量变化为重点。在调查的基础上,收集有关地下水水质监测,地下水污染现状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按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类型来进行。

3.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一般只进行基础评价(或称背景值评价)和现状评价。

(1)主要是对地下水没有遭到急剧破坏的近似于天然状态(或大规模开采之前)地下水物质组分及其介质环境背景状况进行评价。

(2)现状评价,随着地下水大规模的集中开采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以及可能发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较系统地对工作区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作出半定量的评价。

4.评价方法可根据各地具体情况而选择,如背景值对比法,污染起始对比法,饮用水标准对比法,环境水文地质制图法,水质数学模型法等。

结语

现在科研人员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地质的研究上投入了越来越大的精力并且各国的地质调查局等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但是今后的发展对于当代水文地质学家以及环境地质学家的挑战是非常严峻的。由搜集来的论文和我国对比可看出国外科学工作者对于某个问题的研究进行的比较深入各种地质条件了解得都非常细致范围却不一定大。而国内大多数的研究似乎包含的内容较多一些范围更大一些但并不深入。国外的研究实用性较强一般是针对一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解决而国内的研究在实用性方面需加强我们应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军 广东省海岸带工程建设与环境地质综合评价若干问题的商榷 [期刊论文] 《广东科技》.2009年

[2]. 史洪飞 沧州地下水超采与生态环境演变及控制措施 [期刊论文]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8年

上一篇:关于项目责任成本管理的思考 下一篇:关于水利工程测量技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