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女性馆员的生存现状及发展对策

时间:2022-09-27 01:11:40

图书馆女性馆员的生存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女性馆员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馆员数量上占绝大多数,在图书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女性馆员的地位、发展前途和经济收入与其职业不相对称。因此,应该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开展女性馆员继续教育的工作,促进女性馆员的职业发展。

关键词:女性馆员;生存现状;发展对策

一、“性别隔离”影响图书馆女性馆员的生存状况

职业的性别隔离(occupational gender segregation)一词最早是由Gross(1968)提出,意指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因性别不同而被分配、集中到不同的职业类别,担任不同性质的工作。现代社会的劳动力市场是性别隔离的,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女性劳动力都集中在一些低收入、低声望的“女性化”(其成员主要是女性)职业里面。

图书馆职业中女性员工占绝大多数,受“性别隔离”的影响,导致了图书馆女性馆员的生存状况和发展前景堪忧。性别隔离,一方面影响男女员工收入不平等;另一方面,影响许多非经济报酬的分配,如工作条件、学习进修机会、生活方式以及消费实践等等。

二、图书馆女性馆员的生存现状

1.男女比例失调,女馆员占绝大多数

目前,图书馆男女馆员构成比例失调。据广东省高校图书馆抽样调查,女馆员占全省高校图书馆人员的70.03%。从甘肃最大的三家图书馆看,甘肃省图书馆184名工作人员中女性占55%,兰州大学图书馆60名工作人员中女性占66.7%,西北师大图书馆76名工作人员中女性占72%。县级图书馆女性所占比例更大,有些甚至全是女性。有关资料表明,美国图书情报专业的女性和男性的比例大于3∶1。据一位访问过国外图书馆的专家讲,国外图书馆女性所占比例更高,一个百人的图书馆男性只有几人。据张树华、董小英对全国61所图书馆调查显示:我国三大类型图书馆工作人员女性比例平均为57.9%,100%为女性的为数不少。这说明,女性馆员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图书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福利低,社会地位不高

图书馆福利低,社会地位不高,使图书馆女馆员心理失衡产生了压力,普遍缺乏职业幸福感。女馆员们普遍反映图书馆目前的工作平淡繁杂,重复单调,没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收入,也不能赚取名声和金钱。在高校图书馆中,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人员的激增,高校有关管理部门在确定编制时,往往根据经验,常把图书馆作为某些剩余人员的安排场所,并认为图书馆就是解决校内教师家属和关系户的地方,任何人都能胜任,总认为图书馆工作无需很高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这些让图书馆女馆员们更加失落,产生了自卑心理,无法正视自己的工作。因此,图书馆人员的流动性很大,很多专业性强、技术精深的人才离开了图书馆。

3.工作能力有限,科研意识淡薄

据了解,我国图书馆中的女同志占总数的70%左右,而每年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约占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总数的40%。而在发达国家,女性馆员却显示出了强大的科研能力,如美国专业图书馆杂志女性作者的比例高达59.3%。从白崇远对《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馆情报工作》、《图书馆杂志》和《图书馆》4种有代表性、学术性水平较高的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优秀核心期刊1993-1996年论文作者统计显示:在1167名作者中,男性816人,占作者总人数的69.92%,女性作者242人,占20.74%,男性作者是女性作者的3.37倍。由此可以看出女性馆员的科研能力大大低于男性。造成这种强烈反差的原因是图书馆女馆员受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现实中她们扮演着双重角色,既要当好贤妻良母,又要成就事业。女馆员的工作压力、家庭负担和心理负担都比较重,许多图书馆女馆员的知识结构陈旧,管理服务理论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参与科研的意识薄弱,缺乏竞争机制,学不能致用,缺乏继续教育的自觉性,高校图书馆稳定的工作环境,图书馆女馆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对专业方面的知识钻研就更少,安于现状。因此,这也是高校图书馆女馆员的工作能力有限,科研意识淡薄的原因所在。

4.重复机械的工作催生了职业倦怠

高校图书馆工作环境稳定,有规律,风险小。作为高校图书馆女馆员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有较好的稳定感、安全感,从而产生有的女馆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对专业方面的知识钻研得很少。同时,图书馆较多的岗位工作简单,平淡,繁复单调,机械,其工作流程操作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性。如图书编目工作流程就是从图书验收――盖馆藏章――打馆藏号――贴条形码――贴磁条――录入数据――贴书标――典藏――移交,周而复始,各工作流程机械重复,由此产生职业倦怠,特别是女馆员,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更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三、促进图书馆女性馆员发展的对策

1.提高女馆员职业地位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图书馆工作人员中女性占2/3,可馆长级别和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却只占1/3。要提高图书馆女馆员职业地位,首先要加大政策与法律的支持。在当前各类女性图书馆员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对图书馆女干部的领导职数和高职称指标要有明确、硬性的比例规定,坚持设立“女性专控岗位”或“专用指标”,从政策上保障女性馆员参与管理和晋职。其次要改变世俗的偏见。世俗的眼光对图书馆这一整体行业带有偏见,认为图书馆就是管理书刊、借借还还等简单、重复的工作,技术含量低,算不上什么学术机构,不需要高学历、能力强的人员。再次,提高女馆员受教育的程度。由于传统的、历史的和社会的种种原因,女性受教育程度仍远远低于男性。

2.重视提高女馆员的科研能力

我国图书馆女馆员数量上占绝大比例,而每年发表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论文总数中,女性馆员作者仅占40%,而美国却高达59.3%。造成这种科研成果与人员比例不相适应的强烈反差,是因为我国图书馆女馆员文化素质较之男馆员偏低以及存在着一定心理障碍。当前要对图书馆女馆员强调图书馆工作与科研并重的意识,要树立“科研促进工作,以工作带动科研”的思想。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说:“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他认为,大学教师的进修主要不是听课进修,搞科研才是“培养教师的根本途径”。同样,科研工作是女馆员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是对业务工作的总结,对图书馆工作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要积极鼓励女馆员参加科研活动,撰写科研论文,积极申报、参与图书馆课题研究,参加有关图书情报学术会议,了解图书情报发展的前沿知识、图书馆的改革和人才培养及发展前景。通过参加科研活动,学术会议等,让女馆员能接触新的图书馆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从而提升图书馆女馆员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3.加强对女馆员的人文关怀

女性有着和男性截然不同的生理特点,她们承担着生育、哺乳等人类自身繁衍的重任。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社会竞争的加剧,图书馆的工作流程和服务方式发生了具大的变化,对图书馆女馆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给一向处于安全稳定的女馆员的心理适应带来了困难,甚至会因种种心理困扰而造成焦虑、抑郁、狂躁、偏执、孤独等心理适应不良或心理偏差,乃至发生心理失常的情况。为减轻女馆员工作压力,创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进一步激发她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图书馆工作质量、科研水平,应对女馆员进行多方面的关怀,有意识地疏导女馆员的不良情绪,了解女馆员的合理需求,提高女馆员的生活待遇和地位,为她们排解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充分地发挥她们的积极性。

4.重视女馆员的继续教育

图书馆日新月异的发展给女馆员提出了新的高要求,女馆员要走出成才困境,必须从主观上改变自己,加强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我能力。图书馆事业要发展,人是根本因素。目前在国外有这样一种观念:即在图书馆服务作用中“图书馆建设占5%;信息资料占20%;图书馆员占75%。在图书馆工作中,女馆员占绝大多数,是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要重视女馆员的继续教育,要把图书馆女馆员的继续教育纳入工作制度中,要激励图书馆女馆员自学成才,并把接受继续教育的状况和评职、评优、评先、奖惩直接挂钩,鼓励女馆员参加各种培训。如在职进修、在岗培训、专题讲座、参观考察以及本馆组织的各种业务知识培训等。

5.更新观念

由于受几千年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女性馆员不把自己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去付诸对社会事务的思考,甘愿居于男性附庸的位置。长期以来,女性受教育程度也远远低于男性。女馆员又因其特殊的生理特点,承担着男性不可替代的生育及哺乳的职责。因此造成女馆员只满足于现状,不求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图书馆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要适应新时期的图书馆工作,女馆员必须要从传统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加强图书馆专业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和英语知识的学习,提高计算机信息检索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要在服务中不断进行探讨,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科研活动,坚持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吴愈晓,吴晓刚.1982-2000:我国非农职业的性别隔离研究[J].社会,2008,(6):1-31.

[2] 丁玲.二十一世纪女图书馆员的素质和形象[J].图书与情报,2002,(4):31-32,35.

[3] 余秋英.试论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潜力开发[J].图书馆建设,2001,(增):67-68.

[4] 张正光,杜新中.以工作带动科研,以科研促工作[J].图书馆,2004,(4):77-78.

[5] 黄丹.浅谈高校图书馆女馆员的工作压力及对策[J].昌吉学院学报,2004,(3):106-108.

[6] 唐民.教师个体的生存现状及其改善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0,(11):22-23.

[7] 张互桂.关于女性图书馆员职业地位、职业发展的思考[J].图书馆,2010,(3):97-98.

[8] 甘敏,甘霖.农村女性英语教师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9,(10):34-35.

上一篇: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探析 下一篇:关于做好高校图书馆搬迁工作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