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孔子教育思想的方法与途径

时间:2022-09-27 12:28:50

践行孔子教育思想的方法与途径

[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具有极高的前瞻性,即使放在2500年后的今天,也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孔子 教育 思想

一、孔子教育思想侧重于教育的实践意义,对今天的教育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孔子最早提出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认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行”,将教学划分为“学、思、习、行”四个阶段,使知识的学习、思考与应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独立思维的实践意义。孔子说,“先行其言后从之”强调的是“行”,即实践的重要性。

孔子德育思想也在于实践性。儒家教育思想将人格的自我完善通过三个环节即“自省、克己、慎独、中庸、力行”来实现。下面笔者将从其中的四个方面来分析孔子教育思想的实践方式。

1.自省,即通过随时的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修正自我。《论语》有说:“吾日三省吾身”,“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讲的都是人要进行内心自责,进行自我反省的道理。孔门大弟子曾参“吾一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他反省的实际上是自己对工作是否忠于职守,对朋友是否信守承诺,对自己是否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是通过自省是在实践中去认识自我、剖析自我。

我们的德育也可以从教会学生自省为切入点,使学生通过自省来明礼诚信。

2.“克己”,即通过自我克制、自我约束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自身的能力。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为仁”,诠释了人都有一定的欲望的这一思想。但如果不能克制欲望,人就会放弃道德底线,出现种种劣行。正如孟子所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乎禽兽”。孔子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号召人们使自身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规范。

今天,我们在德育渗透中,也要对学生进行这种克制教育。只有克制住自己的不正常的欲望和冲动才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加强自身修养。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的恰恰是克制。而无“克制”势力会出现社会不和谐音符,影响社会良性发展。所以对学生进行“克制”教育是必要的。

3.“慎独”是儒家对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自律要求,是一种较高的境界。它是“自省”和“克己”的发展。今天我们对学生进行“慎独”教育,使个人独处时也能严格要求自己,可以起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的作用。

4.“力行”就是重视“身体力行”,强调实践价值。《论语》中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时习”就是要经常练习,经常实践。孔子强调衡量个人的优劣要“听其言而观其行”,更看重人的实践行动。要求学生要言行一致,说:“言必行,行必果”。只有这种才能完善自我,成就不朽伟业。孔子坚持“力行”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也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学生进行“力行”教育,对改变学生不良习惯,进行养成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的教育工作,应当注重实践性,将新课程的理念与传统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并根植于古老文明沃土的行之有效的德育之路。例如现行教育中普遍推广的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孝敬父母的“感恩”教育活动,提倡“创新思维”的新理念,都是古代教育思想在今天的新实践、再演绎。

二、从孔子教育思想中提取精粹,从心理研究的角度去渗透德育功能,使德育更亲切、自然,能够达到“涧物无声”的目的。

孔子很注意对学生的心理分析。他对学生的“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教育方法就符合青少年与儿童的情感与认知特点,适应孩子对亲人的情感需求更易于为孩子接受。与我们今天提倡的“寓情于理,以情动人”有相同之处。但这更人性化,也就更易于实施。今天,我们将这套方法继承下来,古为今用,从最根本的孝敬父母做起,由亲至疏,最后达到“泛爱”,要比干巴巴的教条与生硬的灌输效果更好,也更符合人们的心理要求。

孔子将学习心理总结为三个层次:想学、好学、乐学,并认为“乐学”是最高层次。《论语・雍也》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今天的新课改,要求引导学生改变心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是孔子这一教育思想的再认识,再提高。我们如果将之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孔子对学生的心理分析细致入微,并能够从不同人、不同心理出发去“因材施教”,所以才能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的教育伟业。例如同是对“仁”的解释,因樊迟鲁顿,孔子只讲最基本的概念“爱人”;司马牛多言而燥,孔子告诉他:“仁者,其言也仞”,教育他说话谨慎;仲弓为人傲气,孔子记:“出门如见大宾,使 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育他将心比心的道理;颜渊德行很高,孔子就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以更高标准来教育他。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往往千人一法,当然达不到教育目的。因此,关注每一位学生,科学分析不同个体的心理,研究他们不同的个性与特点,有的放矢进行教育,是践行德育目标的有益之举。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过程不同特点而施教,妙不可言。

总而言之,在当今物质繁荣而德育弱化的形势面前,重新认识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意义,并以之指导我们的教育实际,尤其是德育工作实践,是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我们必须去身体力行,从中得出新启示,走出一路行之有效的,属于中国的德育新思路新实践。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卫国小学)

上一篇:品德与生活课中主体性活动方式的构成 下一篇:多媒体课件开发工具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