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进行教材研究应特别关注的“三个点”

时间:2022-09-26 11:59:23

教师进行教材研究应特别关注的“三个点”

教材既是教师开展活动的基本素材,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还是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在基础教育课程中,教材的改革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教师研究教材直接关系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那么,生物教师应怎样开展教材研究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我认为生物教师进行教材研究应特别关注以下“五个点”。

一、关注不同版本存有不同认识的知识点

虽然现在我们使用的教材中有种种不足,但是任何版本的教材都倾注了一方专家、名士的心血,可以说某个版本的教材就是这个专家群体毕生智慧的结晶。不同版本教材存有不同认识的知识点,往往是教学的难点。为什么这样说呢?除了那些尚未定论的知识外,对任何一个知识点的真理性认识有且只有一个,不同版本教材对同一知识点认识的不同,一方面可能某一种版本教材的观点不正确,也可能几种甚或全部版本的教材存在失误,连专家都可能出现失误或产生认识分歧的知识点将是特难点就确定无疑。

例如 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章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的教材中,关于对原尿的形成叙述是:“当血液通过入球小动脉到达肾小球的毛细血管网时,由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教材中,关于对原尿的形成叙述是:”肾单位中的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腔壁起过滤作用。当血液经肾小球和肾小囊腔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 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2章第二节“尿液的形成”的教材中,关于对原尿的形成叙述是:“当血液经肾小球时,血液中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成分都能通过薄薄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腔壁进入肾小囊内,形成肾小囊内液,这就是原尿。”其实,在正常情况下,肾小囊腔壁根本不起过滤作用,起过滤作用的有且只有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由此看来,苏较版和北师大版对原尿的形成的叙述是较简洁与合理的。济南版和人教版对原尿形成的叙述是不准确的,尤其是人教版对原尿形成的叙述"当血液经肾小球和肾小囊腔壁时,除……是错误的,血液根本到达大不了肾小囊腔壁,如果勉强说肾小囊腔壁有过滤作用的话,血液中的一部分物质从肾小球过滤出来,到达肾小囊腔壁之前就已成了原尿。在这里我们可以出一道原创试题:标注构成肾小球的血管外间隙的液体是什么?(答案应是原尿)。也可因此而衍生大量的原创试题。其实,在教学中你明白了构成肾小球的血管外间隙的液体是原尿,那你对原尿的形成的教学就宛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了。教材本处还有一个知识点,就是“为什么入球小动脉进去的是动脉血而出球小动脉出来的还是动脉血?”,有些老师说,我怎么也给学生讲不明白,说句不中听的话:“师傅不明徒弟拙”。我总认为,对待教学中的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就看你是否善于思考。因此,教师强化深层次的教材研究尤其显得重要。

二、关注因不同学科的教学进度的差异,而出现的教材失误点

由于不同学科的教材的编写不是一路人马,在能力培养、知识推进等方面各学科的教材编写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局面,淡忘了学生的认知基础,不能很到位地协调知识与各种活动的安排,使不同学科间的教学存在矛盾与冲突,从而使教材出现一些失误点。这就要求我们给予十分的关注,便于有的放矢的组织有效教学。例如,初中数学对于科学记数法的知识,在初一年级(七年级)尚未学习,而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二节《人体怎样获得能量》中:食物的热价=4.18×10-3×(t2-t1)×30÷m等多处标有10-3等符号;“能量的释放”部分提到“木柴中的有机物可以被氧化分解,并且释放其中的能量”,而“氧化分解”概念将在九年级化学中学到。因此,教师进行这些地方的教学时必须认真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采取切实可行的方略进行教学。

三、教师施教过程中的不顺手点

教师施教过程中发现的教材中的不顺手点正是教师教学的创新点与拓展点。教师对教材中的不顺手点的适当调整将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例如,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食物的营养成分》的教材对营养成分是按照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的顺序编写的。在陈述维生素D的缺乏症时提到了缺乏时的症状:“儿童缺钙容易患佝偻病,中老年缺钙容易患骨质疏松症”,但是教材没有对这两种病进行任何的阐述,相反,在教材的水和无机盐部分详细的阐述:“人体内无机盐虽然仅占体重的4%左右,但对人体的作用非常重要。例如,钙是构成牙齿和骨骼的重要成分,儿童缺钙容易患佝偻病,中老年缺钙容易患骨质疏松症。其实,我们把教材对营养成分的编写顺序少做调整变成:糖类、蛋白质、脂肪水和无机盐维生素,然后在将维生素D的缺乏症时,再点讲一下维生素D缺乏影响小肠对钙和磷的吸收,从而导致人体的缺钙,继而出现儿童易患佝偻病、中老年易患骨质疏松症的现象。调整后的教学程序恰似高山流水顺势而下,给学生一种爽的感觉。当然,教材中还有多处不和谐音符,如讲花时不见花,讲青蛙的生殖时却不见青蛙,初一下学期大部分学生已到了青春期而教材安排却犹抱琵琶半遮面,摘下面巾还需要将近一年的时间等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教师去研究,去开拓,去创新。

针对本周六将要进行的研究课,和准备提供课的教师面谈了自己的一些感受,速成文,也许某些观点有所偏激,期盼与同行再研究。

上一篇:对探究实验中的“意外”现象的思考 下一篇:科学合理地设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