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 绿色发展的试验区

时间:2022-09-26 10:55:56

低碳城市 绿色发展的试验区

迷人的低碳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南昌这样的后发城市,揭开了从低碳试点城市向低碳示范城市迈进的序幕

这样的画面绝不是偶然:早晨一觉醒来,窗外满眼灰霾,见不到灿烂的阳光;上班路上,俨然流动的停车场;新装修的房屋充满刺鼻的气味;蜿蜒的河流或干枯或污浊,散发着恶臭;春天遭遇沙尘暴,夏季高峰缺水断电;还有远在北极的雪豹,融化的冰雪让它在精疲力竭中沉没下去。

有科学家说,如果气候不断变暖,有一天,海平面骤然升高,将吞噬众多沿海城市和太平洋岛国。请你记住,这可不是危言耸听的好莱坞大片。

如今,气候变化、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这些问题越来越困扰着世界各国以及城市中的人们,除了怨天尤人、回忆过去和沉重的反思,更多人寄希望于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

11月8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传统意义上的冬季应该从这一天开始,但今年的立冬与前几年如出一辙,丝毫感受不到冬天的“寒意”,天气预报也表明,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大家都在讨论,今年的冬天难道又是一个“暖冬”吗?

时隔三天,2011年11月11日,在山水城市南昌,第二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以下简称“低碳大会”)隆重召开,众多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共同为经济发展新模式和低碳城市建设出谋划策。

作为中国低碳城市试点中惟一的一个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南昌市政府在大会期间正式了《低碳城市发展规划》,标志着南昌由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向示范城市迈进,一幅美丽迷人的低碳生态城市画卷正徐徐展开。

根据规划,南昌市未来五年将投入817亿元打造低碳城市,到201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38%,到2020年降低达45%~48%,并与奥地利在南昌合建1平方公里的大型国际低碳社区,形成“四区八地”的低碳发展示范体系。

群雄逐鹿 各显神通

回顾西方工业国家和中国发达地区的发展轨迹,高排放、高污染、高消耗的城市发展“高碳模式”遭遇到严峻的挑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将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与技术司司长梁丹在第二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上指出,当今世界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消耗的能源却占80%以上。低碳城市建设是城市未来发展必然趋势。其本职就是要将城市发展符合自然发展规律,使人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在低碳大会上也认为,“当今世界,以智能、低碳、绿色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蓬勃兴起,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普遍共识。”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道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在当前能源、粮食、气候变化等多重危机日趋严峻的情况下,世界各国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发展,纷纷大力实施绿色新政,把加强环境保护提升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新高度。”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阐述了环境与发展的深层关系。

目前业界公认的低碳城市标准是,将建筑、交通、工业这三大碳排放源的低碳规划纳入城市的整体运行规划中,并能使整个城市的碳排放量有明显下降。

这一概念发轫于伦敦市前市长利文斯顿2007年发表的减碳计划书――《今天行动,守候将来》。在计划书中,利文斯顿将伦敦二氧化碳的减排目标锁定在2025年降至1990年水平的60%。丹麦的哥本哈根市堪称“低碳城市”的典范。自1995年到2005年期间,这座拥有120万人口的城市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20%。

2008年初,国家建设部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上海和保定(中国电谷)两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这是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的首次尝试。

2009年年底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大会具有分水岭意义,会议的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庄贵阳说,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减少40%~45%。在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有超过100个中国城市明确表示愿与低碳“联姻”。

至此,“低碳城市”在国内迅速“蹿红”,成为各大城市追逐的新高标和新品牌,没有一个省份缺席。

为探索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既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又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强度、推进绿色发展的做法和经验,2010年7月19日,国家发改委通知,首先确定在“五省八市” 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即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

今年年初,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并把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确定为未来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基本导向。节能减排已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出的目标与哥本哈根会议上的承诺一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低碳城市不仅遍布中国的版图,发展路径的选择也呈现多样化。历史文化名城河北保定,曾经的直隶总督署所在地,今天以“中国电谷”享誉海内外,已有新能源企业近200家;山东德州的“太阳城”名声大有超越“德州扒鸡”之势,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星罗棋布;深圳借力大运会,首推“碳中和”,通过企业和个人购买碳排放指标,“中和”大运会产生的碳排放,加速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南昌依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走低碳发展国际化道路,积极构建低碳与生态经济体系;天津,一个新型工业化城市,打造中的新生态城是国内首个低碳环保示范区,建立了国内首家碳排放权交易所;厦门着力在城市布局、低碳建筑、城市管理等方面构建低碳新城,在全国首推土地出让捆绑低碳指标;浙江建德誓要消灭所有大楼的空调外挂机,代之以“水空调”。上海、北京、武汉、无锡、芜湖、珠海、成都……近年来,不分南北东西,大大小小的城市都聚集在低碳城市的同一面旗帜下,探索低碳发展模式。

建设低碳城市同样离不开企业的作用,在第二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上,有经济学家指出,企业是经济增长的支柱,也是绿色经济的主体,走低碳经济道路,为低碳发展服务,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据了解,蒙牛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构建着乳业的“绿色王国”。不仅斥资4500万元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畜禽类生物质能沼气发电厂,用牛粪进行发电,同时还建造了万吨级污水处理厂,使污水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此外,太阳能路灯、利乐包装纸做成的垃圾箱、风力发电设施也在蒙牛工厂内随处可见,成为了蒙牛“绿色生态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世界乳业峰会上,蒙牛一举斩获了两项大奖,其中的“最佳环境可持续发展奖”则是对蒙牛“绿色战略”的最大肯定。

高碳的煤 低碳的灯

今年8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表了一项针对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的2007年低碳发展水平评估的研究成果。

“其中处于高碳区的有18个省份,占中国省区总数的一半以上,这正是中国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的缩影――经济发展仍然处于相对高碳阶段。”研究成果称。

该课题组选取了社会经济资源基础、能源消费、碳排放、碳吸收能力和低碳产业发展等5个一级指标,搭建了一套省级低碳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

根据其低碳经济发展指数的先后排名,全国各地可分为四种类型,其中北京、福建、广东、浙江4省为低碳区,上海、江西、青海、四川、广西、黑龙江、湖南、陕西8省区市为相对低碳区,海南、重庆、吉林、安徽、天津、江苏、湖北、辽宁、云南、内蒙古、新疆、河南、甘肃、河北、山东、贵州16个省区市为相对高碳区,山西、宁夏为高碳区。

“我们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接受采访时曾表示。

怎样才算“低碳城市”?“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很难说哪些是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说,“发展低碳城市是一个过程,我们强调的是不断向低碳化迈进的方向。”

在建设低碳城市中,各地无一例外将发展低碳产业作为“重头戏”。至于哪些产业是低碳的,那就见仁见智了。除了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在“大干快上”,其他如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绿色建筑、低碳交通等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江西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鹿心社对低碳经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

在中国,不仅没有一座城市有可以量化的减排历史,还出现了诸多建设低碳城市的怪现状。有的是“新瓶装旧酒”,以低碳之名行地产开发之实;有的是“低端不低碳”,打着低碳旗号的新兴产业园区,缺乏创新技术,停留在低端加工环节;还有的是“挂羊头卖狗肉”,“烧着高碳的煤,生产低碳的节能灯”,甚至为了发展某种低碳产业或技术,而导致更多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地方政府动辄提出建设低碳产业园,进行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罔顾城市本身的产业基础和科研实力。”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毕军说。随着“低碳经济区”大量兴建,光伏、多晶硅、LED等产业产能已经出现过剩。

有些城市将“低碳”简单地理解为节能减排,刻意减少高碳行业的比重。事实上,中国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还需要许多高碳行业,这些可以通过低碳技术进行改造,但不能完全摒弃。“低碳建设应该进入统领性的整体城市规划,而不仅仅是工业减排的附属品。”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说。

据了解,斯德哥尔摩这座古城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每个决策环节都必须考虑环境和气候变化因素。目前斯德哥尔摩已经实现了1990年基础上的25%二氧化碳减排,并计划在2050年成为零碳城市。

而河北的怀来县,人口不足20万,财政收入不到10亿元,去年却大胆提出要建中国第一个“零碳城”,然而至今,“零碳城”还是纸上谈兵,方圆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依然荒草丛生。

“每个城市资源禀赋都不一样,有些城市应该更激进,有些城市则太激进了,缺乏科学性!”一位专家评价道。

低碳城市 规划先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试点省和试点城市要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纳入本地区“十二五”规划,研究制定试点省和试点城市低碳发展规划。

建设低碳城市,需要选择适合这个城市的产业和发展模式,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合走同样的道路,做好顶层设计很重要。现在,一部分城市已经编制或了低碳发展规划,正在积极探索各自的低碳发展模式,如南昌、杭州、贵阳、保定等。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与技术司司长梁丹认为,低碳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离不开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政府对低碳发展的认识程度决定了低碳城市发展高度,而政府的机制设计和管理创新在低碳发展中则发挥主要的推动和激励作用。

日前,杭州市“十二五”低碳城市发展规划,通过了国家发改委气候司、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会等单位知名专家的评审。规划提出,杭州市要推广利用清洁能源,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加大森林城市建设,构建固碳减碳载体;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构建低碳创新载体;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构建低碳建筑载体;发展公共交通,构建低碳交通体系等发展任务和示范建设工程。

贵阳市市长李再勇6月23日在“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发展高级别国际研讨会”上说,贵阳正在探索一条欠发达城市加速经济发展与加快绿色转型的路子和途径,坚持用生态的理念发展经济、发展产业,用产业的手段保护生态,推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功能布局,让城市建设与自然融合共存,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城市;以良好的生态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在法律上、制度上来规范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贵阳是全国最早制定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条例的城市,贵阳还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生态环保法庭。”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规划设计所副所长洪昌富认为,低碳城市规划应从几个方面考虑:一是产业选择上,不能走传统的道路,要选择低能耗的产业,在产业选择和布局上应做出更加系统的规定。二是在城市交通上,要注重交通形式的调整,就业与居住的平衡,研究什么样的道路网布局有利于引导民众低碳出行,大力发展城铁、轻轨、BRT等公共交通。像北京那样为了发展公共交通,采取票价打折的方式鼓励市民乘坐公交的城市并不多,很多城市没有这样的补贴力度。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建筑节能,供热产生的能耗在城市建筑能耗里占非常大的一部分,要从规划上进行一些指导,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标,促进新能源的利用。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杨富强认为,真正的低碳生态型城市应包含五个方面:一是对低碳的考量,二是从基础建设开始注重生态环保,三是有知识经济、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竞争力,四要有幸福感,五要有规范的公共管制。

“低碳经济是不可能买来的,要靠中国人的智慧去创造,而且从世界购并也不可能,联想购并IBM也没有购并来核心技术。所以,只有创新才能强国,靠科技、靠创新、走低碳发展之路是我们的选择。”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在低碳大会上疾呼。

全国首批五省八市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

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确定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开展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试点工作。

上一篇:希望它好,准备它坏 下一篇:如何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