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指导提高糖尿病饮食治疗依从性的研究

时间:2022-09-26 10:54:16

个性化指导提高糖尿病饮食治疗依从性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索操作性更强的糖尿病饮食指导模式。方法:将158 例新入院糖尿病随机分为2 组,对照组采用传统饮食指导模式,实验组采用表格式饮食指导模式,比较出院2个月后的饮食日记,统计出按饮食计划进食的餐次,≥85%为依从;比较入院时的糖化血红蛋白值与出院2 个月后的糖化血红蛋白值,资料做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组对饮食治疗的依从率、糖化血红蛋白转阴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采用个性化表格式饮食指导比传统饮食指导模式对饮食治疗的依从性和血糖控制达标情况要好。

关键词:糖尿病 饮食 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5-0047-0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发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在糖尿病的综合治疗中,饮食治疗是一项最基本的措施。传统的饮食指导模式病人不易理解掌握,缺乏督促措施,病人难以长期坚持。本研究旨在探索出一套表格化个性饮食指导模式,提高病人饮食治疗的依从性,改善其生活质量。笔者对2006 年3 月至2008 年3 月新入院患者进行了表格化个性饮食指导,受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 年3 月至2008 年3 月我院内分泌科新发糖尿病患者158例。入组标准:①符合WHO1999糖尿病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75 岁;③无严重并发症;④可正常进食。按交叉法随机分组,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实验组,结果实验组男性41例,女性38例,对照组男性42例,女性37例,两组间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饮食指导模式,即合理控制总热量,维持理想体重,均衡营养,适量增加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限制脂肪和饱和脂肪酸。让患者自己控制饮食,指导其记录饮食日记。实验组采用表格化饮食指导五步法进行指导,具体步骤如下:

1.2.1 填写表格:

第一步:全面评估病人的身高、体重、劳动强度、病情、文化背景、饮食习惯、个人爱好。

第二步:使用总热量计算卡,确定每日饮食总热量。

①眉栏:包括日期、姓名、年龄、身高、体重、诊断等。

②标准体重(kg)=实际身高(cm)-105

③肥胖度(%)=(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

④体型:肥胖(>20%)超重(10%~20%)正常(±10%以内)消瘦(<~20%)

⑤查询每日热能供给量表,确定每日每公斤体重所需热能供给量。见表1。

⑥每日所需总热量(千卡)=标准体重(kg)×热卡(千卡/kg)

第三步:使用食品交换份查询表,确定每日所需的食品交换份。见表2。

第四步:使用每交换份食物量换算表(表略),依据个人口味选择食物。将食物分为六大类,尽可能罗列出病人常吃、爱吃的食物。推荐中医食疗食谱,及血糖指数低的食物。

第五步:使用食谱样表(兼做饮食日记),确定各餐次六大类食物的食品交换份及具体食物的名称、量(表略)。三餐分配按早餐1/5、中餐2/5、晚餐2/5 或早、中、晚各占1/3,进食水果应在血糖控制好的情况下,两餐之间食用。如未按食谱进食,则注明进餐地点、实际摄入食物名称及量。定期检测体重、空腹血糖,出院2个月后复测糖化血红蛋白。

1.2.2 健康教育:

以上表格作为健康教育资料发放给病人,向病人讲明饮食治疗的目的和重要性,采用讲解、食物模型、样本等多种方式进行指导,鼓励病人、家属共同参与,直到病人或家属完全掌握,每天能按要求制定填写食谱样表,按食谱烹饪、进食,定期审查、修订。培养其量化食物、分餐制进食的习惯。出院2周后进行电话随访,分析饮食日记,解决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鼓励。

2 结果

详见表3,表4。

以上结果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参与并掌握糖尿病食谱的制定对患者能坚持饮食治疗和血糖控制有积极作用。通过与患者一起评估,使用、填写量表,直至制定出符合自己口味和病情的糖尿病食谱,让患者观看食物模型,帮助患者量化食具,使患者对饮食的具体量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增加了可操作性;患者可根据季节时蔬的变化、劳动强度的大小,轻松地按量表制定出糖尿病食谱,提高了患者的积极性和满足感;通过介绍成功病例,展示饮食日记,增强了饮食治疗的信心;鼓励其分餐制进食,避免了无意识地大吃大嚼;推荐的中医食疗食谱,增强了饮食治疗的作用。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的对象应包括个人、家庭、社区、社会四个方面,本研究显示,鼓励家属共同参与学习、制定食谱,督促饮食治疗的实施,甚至改变了以往不良的家庭饮食结构,全家共同遵守健康饮食模式,进一步提高了患者对饮食治疗的依从性,减少、延缓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生活质量。

上一篇: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的护理干预及效果 下一篇:对住院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