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下利率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时间:2022-09-26 10:52:20

利率市场化下利率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摘要: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已经实现了市场定价,只有存贷款利率还存在一定管制,存款基准利率上浮区间扩大到1.1倍;贷款基准利率取消下浮区间管制,这标志着攻坚阶段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否更有效地理顺利率机制、促进经济增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结合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具体国情,基于资金的、储蓄、消费、投资的利率引导机制对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理论上论证利率市场化有利于理顺我国利率与经济增长间的传导机制,更好地实现宏观经济调控,从而有利于我国长久稳定的经济增长。文章在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经济增长;传导机制;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O121.2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7月20日起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加快,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利率市场化已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重点之一。利率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最核心的宏观变量之一,它可以迅速地传递市场信息,通过调节资金的流动来调控资源分配。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中,大多数的经济信息与利率相关。相对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利率更容易调控,因而许多发达国家放弃了货币供给量而采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文献综述

2.1凯恩斯的利率理论

凯恩斯提出货币政策的利率渠道传导理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代表了一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既定的流动性偏好下,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市场利率下降,在既定的资本边际条件下,更低的利率刺激投资支出的增加;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导致产出增加。在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机制中,利率是核心环节,而货币政策通过利率渠道发挥作用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货币与利率的关系,即流动性偏好;二是利率与投资的关系,即投资利率弹性。该传导机制的核心是流动性效应,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和投资的利率弹性。凯恩斯认为,前者大,后者少,故货币政策对投资的作用不大。

2.2金融自由化理论

“金融自由化”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在70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的。他们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深刻地指出“金融压抑”的危害,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压抑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自由化就是针对金融抑制这种现象,减少政府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从而使利率能反映资金供求,汇率能反映外汇供求,促进国内储蓄率的提高,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2.3金融约束理论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赫尔曼、穆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提出金融约束理论,指政府通过一系列金融政策在民间部门创造租金机会,以达到既防止金融压抑的危害又能促使银行主动规避风险的目的。金融政策包括对存贷款利率的控制、市场准入的限制,甚至对直接竞争加以管制,以影响租金在生产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的分配,并通过租金机会的创造,调动金融企业、生产企业和居民等各个部门的生产、投资和储蓄的积极性。政府在此可以发挥积极作用,采取一定的政策为银行体系创造条件鼓励其积极开拓新的市场进行储蓄动员,从而促进金融深化。但是金融约束论前提是政府可以有效地管理市场,事实上市场运行有其内在的规律,不是任何主观力量都可以替代和改变的。因此,金融约束论所提出政策的现实意义就很有限。

利率市场化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

2.1资金的利率传导机制

在均衡的可贷资金市场中,可贷资金供给与需求一致,对于的真实利率达到均衡值。而利率管制政策使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处于非均衡水平,扭曲了收入的分配,导致了社会福利的损失;利率市场化主张通过完善的利率机制来影响资金配置,它可以改变这种收入分配的扭曲,促进社会福利的改善。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

图1利率管制前后资金供求双方的福利状况变化

利率市场化时,可贷资金市场上的供给S和需求D的交点E是市场均衡点,此时利率水平为i1。存在政府管制时,政府为了扩大投资量人为设定一个低于市场均衡利率的利率水平i2,此时均衡点为F。与均衡点E相比,可贷资金供给减少,需求增加,可贷资金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当资金处于供不应求时,政府采取信贷配给解决可贷资金的供求矛盾,往往把资金分配给国有经济性质的企业,使它们得到低于市场利率的贷款,而其他中小企业很难得到贷款,导致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寻租行为。寻租行为只改变了分配方式,并没有创造财富,是社会资源的虚耗。此外,非正规市场交易中属于黑市交易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风险,可能危及金融和经济的稳定,不利于经济增长。相比而言,利率市场化实现了市场的均衡利率,减小了信贷缺口,同时降低了银行业的准入门槛,引入竞争机制,把银行业推向市场,提高了全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对经济的长久增长是有利的。

2.2储蓄的利率传导机制

理论上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利率平均水平的上升,使得消费的机会成本提高,即它的相对价格上升,于是居民用更多的储蓄来替代消费,从而导致储蓄增加,储蓄是资本的来源,而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投入要素,社会资本总量的增长使社会生产可能曲线向外扩张,提高了全社会的生产能力,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在我国,由于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我国始终保持一种高储蓄率状态,储蓄的利率传导机制并不明显,比如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差距大,历史传统文化和医疗、养老、住房、教育产业化等政策的误导以及投资环境发展滞后与投资渠道狭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方面都是导致我国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因此,要想使中国储蓄的传导机制有效,政府首先需要应通过深化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社会福利等社会问题。

2.3消费的利率引导机制

利率市场化导致实际利率平均水平提高,在短期,由于刺激了储蓄的增加,导致了消费的减少。消费的减少,降低了企业产品的需求,抑制了企业的供给,导致企业的利润下降。同时消费不旺盛,企业家对经济前景的乐观程度较低,抑制了它们的投资欲望。虽然,短期看来,利率市场化是对消费的抑制,但在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使人们的贷款需求会得到一定的满足,从而提高了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水平,促进了社会投资和提高了人们对经济长期繁荣的预期。

2.4投资的利率传导机制

我国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并存,政府对资金配置的行政干预主要体现在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金的分配。利率管制时期,利率水平低于均衡水平,企业的贷款成本很低,一些低收益项目也会变得有利可图,因而投资的利率约束不足;资金配置以信贷配给为主,大量资金流入因缺乏激励机制而导致效率较低的国有企业,加之国有企业还有政府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因而它的投资利率弹性更低,它们做决策时往往不会把贷款利率放在重要的考虑位置上。只有政府逐步放松对信贷配给的行政干预,使利率成为企业资金的实际使用成本,逐步放弃对企业的直接补贴,明晰企业的产权制度,从根本上促进企业提高自身的素质。

利率市场化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

利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利率对储蓄、投资、消费的影响间接反应的。1996年6月人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1997年6月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被视为拉开了利率市场化的序幕。

3.1实际利率与储蓄

从图3可以看出,在1997年之后我国的储蓄增长率相对平稳且整体水平趋于下降。随着经济增长,人们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消费层次也提高了,以及国家在经历通货紧缩对利息税的征收,抑制了人们的储蓄倾向。我国储蓄的利率弹性很低,或者说我国居民储蓄更多地受其它因素影响。因而,政府想借助利率政策改变居民的储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时效果往往不明显。

图31983-2010实际利率与储蓄增长率趋势图

3.2实际利率与消费

根据图4,我国1997年之后的实际利率和消费增长率的稳定性比1997年前的实际利率和消费增长率的稳定性要高。实际利率与消费增长率的关系呈一定的负相关。说明不同于利率对投资的约束机制,利率市场化前后实际利率对消费的影响机制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实际利率高,代表着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大,因而在短期会抑制人们的消费,这与前文的理论分析一致。

图41983-2010实际利率与消费增长率趋势图

3.3实际利率与投资

图5表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前后投资增长率与实际利率的关系差异显著,我国整体宏观经济在1997之后比较平稳。利率市场化前由于国家的利率管制,使政府规定的名义利率不能很好的反应市场的需求信息从而导致实际利率的剧烈波动,而且利率弹性很低;因而我国需要利率市场化改革,稳定市场,提高投资的利率弹性,促进经济的良性增长。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利率是国家调整投资的主要工具。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利率更有效地调节投资,促使了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高增长。

图51983-2010实际利率与投资增长率趋势图

综上所述,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实际利率、储蓄增长率、消费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都比利率市场化改革前平稳,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而且实际利率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得到了加强,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均衡关系。

四、经济增长要求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建议

4.1增强利率的敏感性和弹性

利率敏感性和弹性较低是我国七次利率下调效果不显著的根源。而利率的敏感性和弹性状况,一方面取决于利率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又取决于银行和企业的改革状况。所以一方面我们要逐步放松管制,即放宽利率的浮动范围和幅度,另一方面要加快银行和企业的市场化进程。

4.2加强基准利率对全社会利率的引导作用

只有从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出发考虑利率水平变动,利率才能发挥其作为间接宏观调控重要工具的作用,所以应将我国的利率调节目标转移到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上来,努力形成有效的市场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核心问题。政府应加强基准利率对全社会利率的引导作用,让市场在其间接调控下自主形成我国的基准利率,制定各项措施强化对其他各种利率的影响。包括政府不给各银行提供财政支持或变相的财政支持,政府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而非其他手段间接影响基准利率水平。

4.3减少行政干预和民间资金融通限制

政府的利率管制导致信贷配给,因此政府应该要停止对资金配置的行政干预,同时,减少对民间资金融通的限制,制定相应的制度以使其规范化,充分利用民间资本,解决部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发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缩小正规金融市场和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利差,使我国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有序的金融市场,实现二元金融结构向一元金融结构的改变,从而通过资金配置的优化促进经济增长。

4.4维护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宏观经济状况对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能够确保实行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稳定的价格水平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可以实现正的实际利率对存款的吸纳效应。针对当前通货膨胀引致的宏观经济不稳定因素,一方面要从总量上控制货币投放量,紧缩银根;另一方面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消化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控制物价的传导。

参考文献

[1] 宋芳秀.中国转型经济中的资金配置机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0-01

[2] 朱维敏.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J]. 现代金融. 2005-08

[3] 曼昆.经济学原理[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04

[4] 江群、曾令华.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理论模型及实证分析[J]. 财经论丛. 2008-03

[5] 盛朝晖. 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运行的影响[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0-07

[6] 康巧丽. 我国实际利率与储蓄、投资的关系研究[J]. 科技与管理. 2010-03

[7] 陈杰.中国金融深化进程中的效率分析[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5-01

[8] 曾宪久.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考察——兼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效应[J]. 经济体制改革. 2001-03

[9] 沈坤荣,汪建.实际利率水平与中国经济增长[J]. 金融研究. 2000-08

[10]宾国强. 实际利率、金融深化与中国的经济增长[J]. 经济科学. 1999-03

[11]王忠.实际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06

[12]郑璋鑫. 利率对经济增长效应分析——理论追索与实证检验[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8-05

[13]赵天荣,赵蕊. 利率调整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 上海金融. 2008-08

[14]赵天荣,赵蕊. 内外冲击下中国货币政策的抉择——基于利率调整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8-11

[15]李刚. 利率调整与我国经济增长[J]. 理论探索. 2005-05

作者简介:周静妮,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在读,就职单位:广发银行无锡支行

上一篇:变压器常见故障和防范对策分析 下一篇:论生态工业区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