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童心 第24期

时间:2022-09-26 09:57:33

【前言】守护童心 第24期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敢于直面现实问题的学校是值得尊敬的,这所令人钦佩的小学,正是以这个城市的名字命名的学校: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小学。 近些年来,学校从“童心教育”出发,重新审视儿童、研究儿童、发现儿童,改变着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生命状态。 是谁偷走了那份纯真? 促使武汉小学聚焦...

2011年4月8日,江城武汉多家媒体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新闻报道了一所小学历时7年的研究课题的结题会:

一段充满童真童趣的动画片拉开了评审序幕,“猫是阿庆嫂,狐狸是刁德一,老猪是胡传魁”,这部完全出自该校学生之手的动物版《智斗》,逗得现场来宾捧腹大笑。

除去这些小花絮,更多时候,专家们正探讨一个十分严肃的话题:童心教育。

他们忧心忡忡,因为“社会和教育的功利化,让我们的孩子正在远离童心世界,远离童年时代”,“保卫童年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很多人也满怀希望地肯定了“‘童心教育’的课题意义重大”,“非常值得关注”……

敢于直面现实问题的学校是值得尊敬的,这所令人钦佩的小学,正是以这个城市的名字命名的学校: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小学。

近些年来,学校从“童心教育”出发,重新审视儿童、研究儿童、发现儿童,改变着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生命状态。

是谁偷走了那份纯真?

促使武汉小学聚焦童心的,是发生在老师眼皮底下的故事。

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叫《最美的风景》。有个小女孩在作文里记录下自己真实的经历。

她写道:每次上学的路上,我总会看见一个拉着破二胡的乞讨老人。“我很小的时候,每次路过这里时,身上哪怕仅有一块钱都会全给老人,那是自己上学坐公车的钱。”

但是后来事情变化了。妈妈说,这个人是“装”的,“而且报纸上也不停地说,很多人是有能力而去乞讨。”

慢慢地,“我只会用目光斜他一眼,甚至从他身边经过时,看都不看一眼了……”

直到有一天,她看见一个比她小的小姑娘:

“她拿着热气腾腾的包子走过时,正准备吃,看到了这个老人,马上停住了。”“她把包子放进了乞讨老人的碗里,装包子的塑料袋还冒着热气,突然间琴声戛然而止,老人对小姑娘说了一声‘谢谢’。”

一刹那间,女孩的记忆苏醒了,“这个小孩让我想起了原来的自己。原来的我,也会这样去做――哪怕多走两站路到学校,哪怕自己不吃早餐,我也会把钱给老人。”

女孩感到很迷惘。作文的结尾处,她这样叩问:“那个‘我’究竟到哪里去了?”

后来,老师看完作文问她,“你眼中最美的风景是什么呢?”

“最美的风景是孩子,成人的世界不美。”女孩神色黯然地回答。

“那你找回美了吗?”

“是的――我能感受到,但我回不去了。”女孩说。

为什么随着儿童的长大,他们本来就有的真、善、美不但没有长大,反而丢失了呢?

一股研究儿童的热潮自发地产生了。

语文老师梁涛最早注意到“童心”与儿童生命发展的关系,他提出,要让儿童保留一颗童心,教育要遵循儿童生命发展的“次序”,依归儿童世界,关注儿童心灵和精神的成长经历。

在研究儿童、读懂儿童的过程中,慢慢地,武汉小学的老师们发现,应该反思的不是儿童,而是成人。

2004年,学校开展思想大讨论,以提炼学校办学理念。“童心教育”的呼声最高。

于是,一场“儿童保卫战”开始了。

“孩子样”在哪里隐秘着?

童真童趣是宽容出来的。

汪莎老师在给一年级孩子上口语交际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

课堂上,孩子们正展开想象交流着字母“m”像什么。这是他们擅长并喜欢的事情,小朋友们浮想联翩,一时间小手如林,一张张小脸涨得通红。

有的孩子说像一扇门,有的说像麦当劳的标志,还有的说像书架……

突然有个孩子十分激动地举手,如发现新大陆一样。

汪老师亲切地点了这位同学,孩子兴奋地侧起身,指着翘起的屁股说,“老师,我觉得像我们的屁股。”

听到这个回答,孩子们一阵哄笑,都开始坐不住了。

“是蛮像的”,“m就是屁股,哈哈哈”……议论纷纷,课堂上乱成一团。

老实说,这个答案在很多老师眼中是会被定义为“粗俗”的,甚至会被认为是在故意“捣蛋”,但是,汪老师并不这样看。因为“这原本是孩子真实而有趣的发现啊,它完全源于生活,实在是无可挑剔。”

“m确实像你们的小屁股,同学们,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答案啊。”汪老师笑着肯定了孩子。孩子们也因此牢牢地记住了那个像自己屁股的“m”。

其实,“孩子样”无处不在,关键是我们对待儿童的态度――真实的态度将在一瞬间决定心灵的亲疏远近。

教师那些无意的忽视与呵斥,使多少幼小的心灵慢慢变得无趣而无味、坚硬而虚伪起来。又有多少幼小的心灵,也可能因为珍视与呵护愈发“像琥珀一样晶莹,海洋一样广袤,鲜花一样绚烂”。

六年级快毕业了,孩子们和班主任王桢都舍不得分开。

为了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王桢决定给班上的每个孩子写一段寄语。她把想法和孩子们说了之后,他们说“多老土啊”,“太古板,那样多没意思啊!”

怎么办?孩子们建议,不妨来一个班级达人评比,每个人冠一个“达人称号”。

王桢想,这主意不错。有特点,又能记住同学们的优点,回忆起来也都是美好的。

评比开始了。

孩子们表现出空前的热情,但接下来的事情完全出乎王桢的意料。

她以前以为,孩子们互相揭短时都会不好意思,可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是多余的。

一个女孩被冠以“淡定姐”,因为她最内向,她很喜欢这个“外号”。

那个成绩最好的孩子,王桢本来想给她评个“写字最认真达人”,但孩子们起来“揭发”说,她最爱啃手指头。王桢问她你是愿意我给你冠名“写字最认真”,还是“最爱啃手指头”?结果孩子回答,她要当“最爱啃指头达人”――10个手指头伸出来,果然全部被啃得光秃秃的。

孩子们边评边乐,形象反差越大,越是喜欢。

有个女孩,老师们眼中的她端庄、漂亮,站起来亭亭玉立的样子。王桢对她说,那你自己爆料吧。她说,我是班上最“男人婆”的一个人。

“不会吧。”

结果大家一齐叫道:“是的,同意!她经常背着老师去追打男孩子。”

“天啦,我怎么完全不知道?”王桢惊呼。

“还有一个小孩被封为‘嗝神’,因为他打嗝最响,这些事情只有小孩知道的。”

王桢被孩子们的幽默感染了。她说,我要把这些都印到你们的毕业册上去。孩子们直说“没关系”。

有一个班上听讲最认真的孩子,最后被评为了“最爱呵痒痒的家伙”。王桢问他,那不是把你的良好形象毁掉了吗?

孩子语出惊人:我觉得很好玩啊,以后我老了,我不愿意别人记得我是会听讲的,而是一个有趣的人!

虽然没有正面的表扬,全部是损自己、损别人,也没有刻意的自尊,但孩子们却十分自然,十分开怀。

王桢觉得这才是真实而隐秘的童心世界。它快乐无忧,

任何靠近他们的人都会被感染;它充满个性,任何确定的想法都不足以概括它丰富的可能性。

面对你所不了解的世界,不要试图去人为地改变和干涉,我们所要做的,只需像王桢一样做一个童年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尊重孩子的个性选择,从而享受一段与童心一起成长的美好旅途……

在校长李强和老师们眼中,人生是段长跑,教育者一定要很清楚、很冷静地对待6到12岁的童年,因为那是万米长跑的开始,教育要做的工作就是“调匀呼吸作好准备,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有一种持续前进的信念,奠定好人生发展的重要基础”。

不成熟,不是“坏”

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让徐静茹感触颇多。

班里的孩子小金有比较严重的“癫痫病”。由于经常服药,小金的语言和动作发育变得迟缓,面相上也有些变化。但实际上,孩子的情商很高,很有礼貌,心里也有很多想法,只不过表达不出来。

这一天吃饭的时候,坐在前排的孩子小王,偷偷把自己碗里吃剩的饭菜倒到小金的碗里。吃水果的时候,小王又故意把自己咬了一口的香蕉给他,非要他吃下去。

这些举动被徐静茹发现,她一下子变得愤怒了,保护弱者的本能使她有一种为弱势主持公道的强烈冲动。

于是,她把小王叫到了教室外。

小王也似乎知道自己犯了错,战战兢兢地出来。

掩饰不住自己的愤愤不平,徐静茹想对小王进行一番狂轰乱炸,可就在目光交汇的一瞬间,徐静茹发现,“在我面前也站着另一个弱者,他担忧地看着我,恐惧即将到来的暴风骤雨。”“做这件事之后,他不可能没有愧疚。如果我用强势来压他的话,他会受到打击,如果光是为了批评,那么这个事情就可能成为他心中的一个疙瘩,这个疙瘩是否会影响他处理其他的事情,引发他成长中连带的问题?”

想着这些,原先满腔怒火的徐静茹“心软了下来”,她转而问道:“刚才这样做,你是想了解些什么吗?”

小王愣住了,他原以为挨顿骂是在所难免的,不料老师竟问出这样一个问题。他的回答也很直白:是的,我想了解他是不是像别人说的那样傻。

这反而让徐静茹有点为难了,但她转念一想,“他既然这么真诚,那么我也应该用最真诚的方式跟他交流”。

“那你两次这样做,了解到了什么?”她追问下去。

“他的确很傻,我两次给他吃我剩下的东西,他都吃了……”

徐静茹相信这是孩子的本意。因为每个孩子都会好奇小金为什么和自己的行为不一样,像小王这样的孩子就直接去印证了。她宁愿把这种错误的行为理解为一种对未知事物的尝试,而不是随随便便上升到道德批评的高度。

于是她对小王说,“这个星期你是这个小组的组长,作为组长了解组员情况是对的,但今天的方式是不对的。你现在已经了解到了这个结果,作为组长,是不是要有改进措施呢?”

“我可以给你几个建议,第一,你可以跟其他同学说,这样的事情不能再发生了,因为我已经试过了,他不会拒绝,我们要帮助他学会拒绝;第二,他不参加同学活动的时候,你们要主动牵着他的手走进这个团体。”徐老师接着说。

“这两个建议,你觉得能接受就去做;觉得可以再创造一些,就去创造。好吗?”

这样的交谈,一举两得,既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有了改正的机会,孩子又怎能拒绝?

第二天开始,小王不仅按徐老师的建议履行了组长的职责,还另外想出了很多帮助小金的办法,很快小金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也能完成小小的学习任务了。

再后来,小王和小金成了好朋友,班上也再没人去嘲笑小金了。

孩子每天都会面对一个又一个岔路口,当他所需要的帮助没有到来时,童心会变得孤立无援。这件事中,徐静茹读懂了这种需要,这种需要不光是小金的,也是小王的。她没有站在道德高点上简单地谴责,而是给予了孩子们亟需的心灵“台阶”。

“不足和不成熟也是孩子的表现,我们要理解他。关键是我们怎样把不成熟、不足引向正确的轨道上。”李强说。

“教师自己有童心,孩子才会不忘记这份童心”

四年级组老师在教学《伯牙绝弦》之前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学情调查和访谈。

调查的结果令他们大吃一惊。

以前的教学中,“教参”里“理解课文内容,复述故事”的表述被当作一个较难的教学目标来达成。调查之后,他们意识到,“古琴台对于武汉的孩子来说一点也不陌生,伯牙的故事内容也了如指掌,要达成这个目标并不难”。

出乎意料地,孩子们的兴趣集中在“对‘交友观’的认识上”:伯牙为什么要绝弦?难道不可能遇到知音了吗?知音和琴师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到底是因为有人听我弹得好,还是说因为我热爱音乐……

老师们果断地调整了教学目标。

目标变了,“伯牙绝弦”的旧故事发出了思维的“新芽”。课堂上,孩子们异常活跃,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了自由辩论,他们并非泛泛而谈,而是结合课文又突破课文,深入到了故事的“内心”。

集体备课时,高年组老师们为课文《童年的小花狗》里的一个动词“偷”争得面红耳赤。

这篇反反复复不知教过多少遍的文本,仍然值得用“童心”的视角去玩味。角度变了,老师们便获得了新体验,“那是因为孩子太喜欢小花狗了,才产生了不太正确的做法。不能把‘偷’简单地等同于偷东西”。

教学立刻染上鲜活的童趣,孩子们与文本的对话也少了几分障碍。

老师们深切地体会到,用“童心”的立场去打量日常教学,课堂会产生丰富多彩的变化。

孩子天性好动、贪玩,何眼里的他们,“对于喜爱的事情,手舞足蹈,妙不可言”。

一年级语文课上,她会和孩子们一起“玩”,他们会伴着朗读、背诵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

学习动词“跳”和“冒”时,她特意设计了“老师问,学生比”的环节:

“大海上,太阳是从水里跳出来的。请比比动作给老师看。”

全班的孩子都动起来,表演着自己脑海中的“跳”……

“草原上,太阳从草里冒出来。请再比划看看。”

有孩子突然愣住了,有的孩子还继续在“跳”……

一个孩子的动作引起了何老师的注意――他把头埋在桌子下,然后一点一点地从桌子下面伸出来……“很艰难地,但是又很努力地‘冒’出来,犹如正在升起的太阳。”

孩子认真地做着,何老师的内心充满了诗意的感受,她仿佛看到“孩子们的身体变成了会说话的舞蹈……”

读书课上,金瑾把自己十分喜爱的《窗边的小豆豆》介绍给了班上的孩子们。她和他们一起读这本书。

“只有把自己当作儿童,才能帮助儿童成为成人”金老师记住了这句话。“小豆豆”和小林校长不自觉地影响、改变着她和孩子们。

她发现自己,“现在能像小林先生那样耐心地听孩子说4

个小时的话竟然一点儿也不觉得烦,有时还会问道‘然后呢?’”

她还发现,在孩子们的读书摘抄中很快就有了“小豆豆”的踪迹。说话、作文有些“单调乏味”的班长,终于写出了一篇诙谐俏皮的作文。班上的风气也变得越来越有“孩子气”。

《写在‘窗边的小豆豆’边上》里,她充满深情地写道:因为童心,他理解孩子,懂得孩子的需要。他用一颗童心与孩子交流,孩子的饭盒里有了“海和山”的味道;用一颗童心和孩子一起学习,孩子的教室里有了自由的探索和发现;用一颗童心和孩子交往,孩子的礼堂里有了他们任意涂抹的痕迹和欢笑;用一颗童心教育孩子,孩子的成长中少了跌倒和无助……

“教师自己有童心,你的孩子才会不忘记这份童心。”在武汉小学的校园里,这是老师们共同的心声。

将学习过程变真实

“我们的课堂和别人比,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格外真实。”李强说,“童心是真实的,教师也要用真实对待真实。”

遮蔽问题是教师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不自觉的行为。

外校的一个老师到武汉小学试教“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借了陈莹的班。教学中,学生们对钝角三角形外面的高很难理解。老师在讲的时候,强行要求学生从对面的顶点做一条垂线,告诉他们这条垂线就是三角形的高。

学生不服气了。有个学生说,“这个三角形底边是线段,线段是有端点的,不能延长。不能延长就不能画高,所以这个三角形就没有高。”

老师有点下不来台。尽管最后完成了教学流程,但一直到下课孩子们也不信服。

对于孩子的不信服,陈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这其实也是童心的反映,儿童思维都是具体的,让孩子们理解,关键是如何把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陈莹思考着。

那么如何能让孩子们直观地看到这条垂线段的高度呢?

轮到教学这个内容时,她做了一些处理。

她对孩子们说,“高是什么,高其实不是那条线段,它指的是一个高度,是线段的长度,任何事物只要放着都具有高度的,你有高度,我也有高度,你只要让人看到这条垂线段的高度。”

“要做一条垂线段到对边去,但是对边够不上,我只有采取把它延长的方法了。”

为了加深理解,陈莹举了比萨斜塔的例子,“比萨斜塔没倾斜的时候,它的高度就是它本身的长度,倾斜以后,它的高度,就相当于从塔顶垂直扔一个铁球下去,掉在地面,这个铁球落下的轨迹就是它的高。每一个钝角三角形也是如此,要求这个高,也相当于从斜塔上丢一个铁球下去,它必须垂直下落,那就要画条延长线。”

学生听完后说,“这样讲,我就能理解了。”

“去蔽”的关键是站在儿童的角度想问题。

过去教学中,同大多数老师一样,徐静茹经常会采取直接提问――“这个词你怎么理解啊?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啊?”

后来她发现,“在课堂上我应该是一个读者,孩子也是一个读者,我这个读者,只不过比我面前的读者要年长,阅读经验要丰富。我这个读者是一个先行读者,在他读之前,我就已经读过了,我对他要有一个引导的作用。”“再来读的时候,我要把自己读的经历带到和孩子的交流过程里去。”

在教学“晴空万里时,山看起来青葱翠绿,像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时,她就想,是啊,我们读到“像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也会疑惑:嗯,晴空万里的山怎么就像一个人呢?它为什么还是一个青年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作为一个读者,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真的会这样想。”

于是,她便带着孩子一起去探究。

“久而久之,孩子们再读到这样的句子的时候就会去想,为什么这个和那个有联系啊。为什么会是这种联系,而不是另外的一种联系呢?”教学目标的内容就很真实地被孩子们“吸收”了。

现在,在她的课堂里,“更多的是谈话,聊聊我怎么读的呀,你怎么读的呀,有什么不一样的,这就有碰撞了”。

有一次,在学习“亲密无间”这个生词时,徐老师问孩子:亲密无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一个孩子解释说:没有秘密,什么都说。

她接着问道:那还会是什么样的朋友?

另一个孩子说:就是你愿意和他交流,你愿意把自己的话都说给他听,他也愿意把他的话都说给你听。

“这个孩子跟第一个孩子虽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只是语言上的沟通,第二个已经上升到了情感上的沟通,亲密无间就是你是自愿的,而不是被迫的,自愿很重要。”徐老师认为。

接着,第三个孩子在前两个孩子的基础上又说道,亲密无间的朋友就是你会想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和朋友进行沟通。比如发E-mail,写信,可以电话问候一声,哪怕是碰个面,点点头,这也是亲密无间的表现。

“我觉得也非常对,因为在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还谈到了形式。有了教师的‘穿针引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才能呈现出来。”

课堂的精彩之处在于那份流淌着的心灵真实,这种真实是内在的,“它不盲目地追求结果的整齐划一,而是强调教学中那份智慧生长、平等交流、理性思辨的‘经历’过程。”李强说,武汉小学的童心教育,追求的就是这份真实。

真实的人,真实的语言,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课堂,构成了武汉小学这片肥沃的土壤。每一个孩子来到这里,就如同种子落在了丰饶的大地上,等待的是开出姹紫嫣红的“春天”。

从狭小的“门脸”通往校园的是一道长长的走廊,对于武汉小学的师生们而言,这道每天必经的走廊更像是一段幸福的“引桥”,只需往里走几十米,喧嚣热闹、车水马龙便被甩在了身后。

被这个城市最繁华的商圈包围,老师们却拥有宁静的内心。

这份宁静支撑了多少有些理想主义色彩的“童心教育”。尽管个人的力量在现实面前总是显得渺小,但是他们仍然倔强地说,做总比不做强。

正是这样一群逆风行走的理想主义者,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责任和勇气守护着本色而美好的童心!

上一篇:对“先学后教”的理性批判 下一篇:让儿童的精神生命舒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