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火罐疗法治疗168例小儿肺炎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26 09:31:26

拔火罐疗法治疗168例小儿肺炎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拔火罐疗法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的方法。168例小儿肺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168例小儿肺炎患儿加用背部拔火罐治疗,1次/d,连续3~5d。比较两组患儿症状及体征消失的时间。结果 治疗组咳嗽、气喘、音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

关键词:拔火罐;婴幼儿;肺炎;疗效

婴幼儿肺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尤以冬春寒冷季节和气候骤变时多发。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是影响小儿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若急性期不及时治疗,易并发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我科自2013年4月~2014年4月,对168例婴幼儿肺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中医拔火罐治疗,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自2013年4月~2014年4月共收治婴幼儿肺炎332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诊断标准。将168例应用中医拔火罐治疗的婴幼儿肺炎作为联用治疗组,将166例只应用常规治疗,未加用中医拔火罐疗法作为常规治疗组。(其中男性178例,女性154例,3个月~1岁128例,1~3岁148例,3~7岁40例,7~14岁16例,将患儿随机分为联用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每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治疗 将2013年4月~2014年4月的168例患儿作为联用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拔火罐疗法。将2013年4月~2014年4月的166例小儿肺炎患儿作为常规治疗组,给予抗感染,止咳化痰,解痉平喘,镇静,吸痰,雾化吸入等基础治疗。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化痰、控制液体入量、吸痰、雾化吸入等处理。联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中医拔火罐疗法,3个月~1岁用1号罐,留罐3min;1~3岁,用2号罐,留罐3~5min;3~7岁,用3号罐,留罐5~10min,7~14岁,用4号罐,留罐10~15min。拔火罐的位置:取颈后大杼穴、肺俞穴、后背肺部都可以,每次用3~4个火罐。观察两组患儿咳嗽、气喘、音消失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3疗效判断 两组患儿以临床表现,咳嗽、气促、喘憋、呼吸困难、肺部音喘鸣音消失情况为主要观察指标。效果明显:48h咳嗽、气促、喘憋、呼吸困难明显减轻;72h内咳嗽减轻,偶有气促、喘憋发生,肺部音、喘鸣音减少;5~7d咳嗽及肺部音、喘鸣音消失。有效:72h内咳嗽、气促较前减轻,偶有喘憋,无呼吸困难、口唇发绀,肺部音、喘鸣音有所减少;7~10d咳嗽消失,肺部音、喘鸣音消失。无效:72h消失内咳嗽、气促、喘憋缓解不明显,肺部音、喘鸣音不减少;7~10d仍咳嗽、气促,肺部仍可闻及大量音、喘鸣音。

2 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联用治疗组患儿在咳嗽、气促、喘憋、肺部音、喘鸣音吸收等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均较基础治疗组明显缩短,疗程也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2.2用药后反应 联用治疗组用药后1例出现水泡, 11例患儿出现腹泻,泻下蛋花汤杨稀便,加蒙脱石散口服或灌肠后,腹泻止。15例患儿因年龄在3个月~1岁,仅应用中医闪罐疗法。基础治疗组用药后,除咳嗽、气促、喘憋、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外,烦躁、哭闹、消化不良,腹泻等外,38例患儿出现腹泻,泻下蛋花汤杨稀便,加蒙脱石散口服或灌肠后,腹泻止。

3 讨论

由于小儿呼吸道特殊的解剖生理特点,肺部易于感染[1]。小儿气道狭窄,弹力组织少,纤毛运动差,呼吸阻力较成人大,当感染或过敏因素刺激时,极易导致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炎性细胞侵润,分泌物增多,气道阻塞,甚至支气管痉挛,呼吸阻力增加,从而导致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加重缺氧,严重者可引起心功能和呼吸功能不全等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取颈后大杼穴、肺俞穴、后背肺部穴拔罐联合均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化痰、控制液体入量、吸痰、雾化吸入等处理及一般对症治疗小儿肺炎,疗效满意,且应用方便,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惠君,刘小红,李安琪.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探讨[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3,11(2):82-83.

上一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及C反应蛋白的... 下一篇:心理护理对我国喉癌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测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