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探讨

时间:2022-10-26 08:39:05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探讨

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以提高其治愈率,改善预后。方法 从我院2005年2月~2013年6月收治住院的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中随机性抽取9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主要的损伤原因为车祸伤导致,占总数的81.5%,然后是坠落伤导致,占总数的13%,其它因素导致者,所占比例为5.5%。本组所有出院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20个月,平均10个月;所有患者均应用GOS评分判断预后,恢复良好者例数为45例,中度残疾者10例,重残及植物人状态生存者22例,死亡者15例。结论 弥漫性轴索损伤为常见的颅脑损伤类型,但存在诊断和治疗上的难度,且预后效果也较差,故临床上需予以高度重视,并通过对GCS评分、意识障碍的程度及时间长短、瞳孔变化等重要指标进行分析,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方案进行诊治,以改善其预后。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特点;影像学;诊治体会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一种弥漫性的脑损伤病症,主要是由于脑部遭受外界旋转暴力的袭击,其内部发生剪力作用,导致出现了微血管断裂和神经轴索损伤为主要改变的一种原发性脑实质的损伤。该病为常见的颅脑损伤类型之一,发病率高,病情往往急且重,诊断及治疗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容易导致患者出现重残、植物人状态和死亡等状况,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因此,需要加强对DAI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提高其治疗的水平和质量,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其预后。现就我院2005年2月~2013年6月收治住院的92例DA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从其受伤机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状况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性患者有50例,女性患者有42例,年龄5~70岁,平均年龄为(38.4±11.2岁。在所有的患者中,受伤原因主要包括了车祸伤、坠落伤和其他因素损伤等。所有患者入院时都通过了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确诊为弥漫性轴索损伤。所有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

1.2方法

1.2.1临床表现 在所有的研究对象中都出现了严重的意识障碍现象,且时间都在6h以上。出现双侧病理征或者单侧病理征的患者有80例,出现肢体功能异常的患者有34例,出现瞳孔变化的患者有36例,出现生命体征变化的患者有25例。且患者中合并四肢骨折的患者有15例,合并血气胸的占5例,合并腹腔脏器损伤的占3例,出现严重复合伤的患者有7例。

1.2.2 影像学数据分析 所抽取的研究对象均通过了大于等于1次的头颅CT或者头颅MRI检查,检查时间均控制在受伤后12h内。通过检查后,发现患者的白质跟大脑半球皮质交界区域、脑干或者胼胝体等处,产生单发性或者多发性出血病灶的患者有54例,这些病灶的直径均小于2cm。出现弥漫性脑肿胀患者占12例,通过CT进行检查后没有发现异常状况,但通过MRI进行诊断发现非出血性和出血性挫伤21处。

1.3诊断标准 所有的研究患者均通过了下面的诊断标准,其中所抽取的研究对象均具有旋转外力作用的颅脑损伤病史,且研究对象在受伤后会立即出现意识障碍,时间都≥6h。所抽取的92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中,通过CT或者MRI进行诊断会出现以下一种或者几种表现:①患者的白质跟大脑半球皮质交界区域、脑干或者胼胝体等处,产生单发性或者多发性出血病灶的患者有54例,这些病灶的直径均小于2cm;②会出现弥漫性脑肿胀或者脑室内、第三脑室内出血现象;③晚期患者的胼胝体、小脑、脑干、大脑半球白质内出现低密度灶,也可能产生脑白质萎缩或者脑室变大等状况;④通过CT进行检查后没有发现异常状况,但通过MRI进行诊断发现非出血性和出血性挫伤;⑤消除颅内其他损伤等影响因素[2]。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值检验,数据之间差异性显著(P

2 结果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主要的损伤原因为车祸伤导致,占总数的81.5%,然后是坠落伤导致,占总数的13%,其余的,患者均为其他因素导致,比例为5.5%。本组所有出院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20个月,平均10个月;在抽取的92例研究对象中通过GOS评分来划分,恢复良好者例数为45例,中度残疾者10例,重残及植物人状态生存者22例,死亡者15例。

3 讨论

弥漫性轴索损伤为常见的颅脑损伤类型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诊断水平的提高,弥漫性轴索损伤检出率也大大提高,分析该病的受伤原因,主要为车祸伤、坠落伤及其他类型的损伤,其中车祸伤为最为常见的致伤原因。临床表现上,该类患者缺乏特异性的症状、体征,在本组所研究对象中,所有患者受伤后均出现了时间长短不同、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恢复过程较为缓慢,无中间清醒期[3];部分患者会出现脑干损伤等表现,如瞳孔改变及生命体征异常变化等[4-5]。诊断上,缺乏特异性的直接诊断方法,主要依靠头颅CT及MRI等影像学手段协助诊断,患者在通过CT或MRI检查后,不能直接判断出患者的神经轴索损伤,但却可发现患者由于神经轴索损伤等导致的间质水肿和脑内小出血病灶等病变,从而为DAI的判定和诊断提供间接支持[6]。但该类患者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早期可无异常,故临床上易导致漏诊、误诊的发生。对于有确切的头部外伤史,伤后持续意识障碍,昏迷时间>6h,临床症状较重而无神经系统阳性定位体征,无颅内高压表现,即使影像学检查未能发现脑内组织及结构异常者,也需考虑DAI的存在[7-8]。

DAI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受损、植物人状态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但临床上针对该类患者却无较好的治疗方式。对于该类患者,综合相关文献[9-10]及笔者诊治经验,可予以如下方案:①给予吸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②予以亚低温治疗降低脑耗氧量并维持正常脑细胞能量代谢;③应用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及脑组织水肿;④对于脑肿胀明显者予以脱水剂降低颅内压;⑤防止并发症;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⑦予以营养神经、改善脑功能的药物等对症治疗;⑧而对于合并有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者,如血肿量较大,导致中线结构明显移位及脑室系统明显受压者,有手术指征时需积极行开颅手术,必要时去骨瓣减压。国内外有部分学者[11]指出,早期积极高压氧治疗可显著改善DAI患者脑缺血缺氧状态,提高脑灌注压,改善微循环,减轻脑血管痉挛,减轻脑水肿,使神经细胞功能得以恢复,降低继发性脑损害;我们也认为,DAI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行高压氧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

目前,弥漫性轴索损伤存在诊断和治疗上的难度,且预后效果往往较差,故临床上需予以高度重视,注重早期诊断及治疗,并通过对GCS评分、意识障碍的程度及时间长短、瞳孔变化等重要指标进行分析,并根据患者的状况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方案进行诊治,以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其预后。

参考文献:

[1]李楠,张建党,王昆鹏,等.重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2,20:185-186.

[2]黄红光,金许洪,周永庆,等.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J].浙江医学,2012,10:27-29.

[3]王君宇,姜冰,张明宇,等.34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点与预后[J].中华创伤杂志,2011,01:25-27.

[4]连正华,简俊杰.47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治及预后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15:39-41.

[5]崔永胜.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J].河北医药,2010,02:142-143.

[6]吴东文.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1,10:1091.

[7]汪洪江,石文建,于朝春,等.急性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和CT表现(附44例分析)[J].河北医药,2012,06:329-330.

[8]李小晶.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影像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12(9):543―544.

[9]李莹,苏章杰,等.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8,8(1):75-78.

[10]唐晓平.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4,9(6):430-432.

[11]Rockswold SB1,Rockswold GL,Zaun DA,et al.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hyperbaric to normobaric hyperoxia on cerebral metabolism,ntracranial pressure,and oxygen toxicity in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J Neurosurg,2010,112(5):1080-1094.

上一篇:大蒜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100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31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