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若干政策建议

时间:2022-09-26 09:17:03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若干政策建议

县域经济的基本概念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体系中属于基础层次的行政区域经济。20世纪90年代中期,县域经济才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因此对县域经济概念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大致来说可以从四个角度理解:其一,复合性,指在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内各类经济活动的总称。其二,区域性,是一种行政区域型的区域经济。其三,特色性,是以县(市)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范围为管理对象,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其四,系统性,县域经济是一个具有区域性、层次性、开放性等特点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单元。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不同,它强调的是产业结构及体系的综合性及相对独立性。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因为农业的基础性作用,相对于工业和第三产业,它在县域经济中的权重比较大;而立足于资源禀赋基础上的工业则是县域经济的主导;同时,兼有金融业、商业、服务业、信息业等非农部门经济。县域经济是各种经济部门及经济成分最大的包容体,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以及社会发展方面的各个领域――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都是构成县域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

二、县域经济的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指的是县域范围内的社会和经济的全局发展。县域经济从产业结构看包括县域内的各次产业;从空间结构看包括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看包括各种所有制经济。研究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展开,第一个角度,县域范围内各个经济部门和各种经济活动中的产业结构、资源配置、运行模式及其发展;第二个角度,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讨论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侧重于从第一个角度着手,具体而言包括: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即不同县的经济应如何发展,应该制定什么样的适合自己县的产业政策,它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模式;县域经济要素的合理配置,侧重于对县域经济技术条件和效率的分析;县域产业发展,我们知道,农业依然是县域的基础,工业依然是县域的主导,服务业是县域未来发展的方向,如何做好三者的权衡显得尤为重要。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支撑

第一,经济增长理论。

合理且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是包括全世界在内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县市所共同追求的目标,没有经济的增长,社会、文化的增长就毫无基础无从谈起,县域经济也是一样,所以经济增长理论也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支点。

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他反对这样的一种观点,即把农业定为停滞的,农业不能对经济发展做出任何贡献,相反只有工业才能实现经济起飞。舒尔茨认为,在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的配置达到了很高的效率。他用收入流价格理论解释了传统农业停滞落后、不能成为经济增长源泉的原因,并指出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就在于寻找一些新的生产要素作为廉价的经济增长源泉。他同时还提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要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对农业进行技术引进。舒尔茨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以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的重要警示,对中国县域经济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速水佑次郎的借用技术理论:他主要用比较制度的方法和他对东亚,尤其是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和知识,从人口增长、资源耗竭、资本积累和技术变化等方面,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社会和文化传统,由资源禀赋和技术变迁引起的制度演进进行了研究。他有几个重要结论,第一,发展机制潜在于表面落后中,一旦这种机制被开发出来,发展中国家就有可能实现赶超目标。第二,发展中国家所需的投资超过了国内的储蓄能力,所以引进资本是发展中国家的摆脱增长率和低储蓄率恶性循环的措施。第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发展上的差距是其加快增长的潜力。第四,发展中国家应当实现政府与企业家之间对产业政策和信息的分享。最后,土地确权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实现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第二,不平衡发展理论。

不平衡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希曼和威廉姆森。赫希曼认为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在理论上的平衡发展是不可能的,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会出现一个增长极或增长点,进而形成区域间的不平等,而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一种力量扩散到其他地区,即极化效应和涓流效应。威廉姆森发展了所谓的倒“U”字型理论,这是一种有时间变量的平衡发展理论,在区域成长的初期阶段,极化效应较扩散效应显著,区域经济差距呈现拉大趋势,这种不平衡表现在生产要素首先集中在少数点火地区,即增长极上,可以获得较好的效益和发展,而在区域成长后期,扩散效应变得更为重要,集聚经济向周围扩散渗透,并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进一步缩小。

第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并被广泛应用于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从产业构成来看,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对于一个成功的可持续项目,必须达到以下三个标准:一是持续性。是指经济发展受到多次逆境和重大干扰后而能存留的能力。二是有效性。经济发展应是一种实质实效性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不是有增长无发展,有产出无效益的虚脱发展。三是公平性。它主要是指农业等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部门或行业,应该在各经济部门发展中处于公正的地位。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发展滞后,经济强县少

从增长速度看,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增长速度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997-2006年县域GDP增长8.6%,低于全国0.5个百分点,县域二、三产业比重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1.1和4.8个百分点的落差。从数量上看,相对于东部乃至中部的部分省,河南省县域强县少,第九届全国百强县河南仅有2个,为排在45位的巩义市、73位的堰师市,与数量日益上升的江苏省、山东省、和浙江省相比较,我们则是从第八届的7个下降到现在的2个。

二、县域工业化进程缓慢、城镇化水平低

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各个方面的原因,我省中心工业化程度高,低的模式比较突出,县域工业发展明显滞后。具体表现为,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链条短,工业附加值低,资金投入不足,设备更新慢,企业研发能力低,劳动者整体素质低。在城镇化水平方面,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14个百分点,仅为30%,发展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三、县域农业产业化进程滞后

今年来,多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使我省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比较少,更不用说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享有盛誉。就地域来说,相对比较知名的企业,如莲花、大用、华英、科迪等,大多集中分布在临颖、许昌县、潢川、淇县一带,除此之外,畜牧产业层次较低,规模经营比重不高,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相对滞后,畜牧业产值与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比重较低,并且紧随其后的支撑体系建设也没有跟上步伐,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完善、不配套。尤其是改良、防疫、质量监测检验、市场信息网络体系滞后,已远远不能适应入世新形势的要求和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县域经济对外开放度不够

2007年,河南省县域出口仅为16亿元,仅为县域GDP的1.42%,在109个县市中,有20多个县市的出口为空白,有近30个县实际利用外资是空白。招商引进的资金使用质量不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不高。比方说,我们的招商引资渠道不畅,缺乏有吸引力的项目,引进资金的质量不高;并且我们的外向型出口产品还是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和高污染为主,不利于我们的结构调整及在国际市场上开拓新的市场。

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一、各县依据自己的比较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全省109个县(市),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可以有四种类型:工业主导型、现代农业主导型、第三产业拉动型和传统农业主导型。具体来说,资源比较丰富的登封、新密、舞钢等可以选择工业主导型;中牟、汤阴、南召、西峡等,虽然第二、三产业总产值比重已达到80%以上,其中第二产业比重平均达到60%以上,但相对于工业比较发达的工业主导型城市来说,我们倾向于把他们归属于现代农业主导型;自然人文景观、传统文化资源或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县(市),可以尝试把第三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嵩县、栾川、西峡等;对于那些,工业资源不足,基础薄弱,第二产业比重低于50%的县(市),选择走传统的农业发展道路。但这四种类型的选择比并非绝对的,也可以相结合而发展,最终目标是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制定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吸纳劳动力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中小企业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重视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在审批、贷款、政策扶持等方面,制定积极有力的政策措施。同时,在支持这些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的企业走向,即走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经济含量高的道路。

三、积极培育县域特色化经济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可能在所有产业部门占有优势,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选择发展相对于其它区域来说,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建立自己的特色。比方说,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要加大发展资源加工型工业;农副产品丰富的地方,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离城市和大企业近的地方,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到企业、优势企业的分工协作体系中;现实优势不明显的地方,要解放思想,广借外力,逐步培育自己的特殊产业。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打造强势产业、培育特色经济的过程,各领正是县域经济极力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四、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教育从始至终都是我们着手加强的方面,对人才的渴望是我们始终的目标。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县级政府责任,巩固普九成果,多途径解决农村教学力量不足的问题;省内高校采取定向招生的办法,培养志愿在贫困地区和山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才;建立健全教育监督机制,保证教育的优先地位。通过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

(作者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上一篇:煤矿企业政工干部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下一篇:我国中小银行服务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