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债权代位权客体与形成权

时间:2022-09-26 09:05:41

[摘要]根据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规定,债权代位权客体仅限于到期债权中的金钱债权,这一过分狭窄的规定不利于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从形成权上而言,债权代位权人应当可以行使债务人的形成权。从而更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利益。基于此,债权代位权客体至少应当包含形成权。

[关键词]债权代位权;客体;形成权

[作者简介]陈衍,就职于达竹煤电集团,四川达州635000

[中图分类号]D9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10-0106-03

债权人代位权,是指当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第三人的到期债权而害及债权人的债权实现时,债权人为保全自己的债权,得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属于债务人权利的权利。而债权人代位权客体是指债权人对次债务人可以行使的权利的对象。那么,究竟哪些对象可为债权代位权人行使?在我国法律上,《合同法》73条首次对债权人代位权进行了规定∞。根据该规定,债权人可以代位行使的权利范围是:非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债务人对次债务人所享有的到期债权。为了更加显明《合同法》73条的可适用性,最高人民法院专门针对此进行了司法解释。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3条的规定,合同法73条规定的到期债权被限缩到以金钱给付为内容的到期债权。本来《合同法》73条的规定已经够狭窄的了,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更进一步对客体范围进行了限制,这些规定和限制是否合理?要看其是否合理,关键在于合理的标准。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宗旨在于确保债权人利益的实现,因而最大化地实现债权人利益是债权代位权制度的目的所在。但按照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的规定,一旦触及到债务人财产的不是金钱债权甚或到期债权,而是形成权等,如某甲享有对某乙1万元的到期债权,而某乙身无分文但因某丙胁迫将其仅有的财产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卖给了某丙。且某乙怠于行使权利,此时倘若只以到期债权为债权代位权人行使的对象,则债权人某甲的债权很难得以满足。本文正是以此为切人点,拟从债权人利益的最大化保障出发,看形成权可否成为债权代位权的客体。

一、我国债权代位权客体范围的局限性及其成因

从合同法到合同法的司法解释,债权代位权客体的范围被缩小到了非专属于债务人的金钱债权。为什么司法解释要对债权代位权的客体进行如此限定?这有必要对债权代位权客体范围进行探讨。

依现行法律规定,债权人代位权成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须债务人与第三人存在债权债务关系。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是代位权成立的前提。如果债务人对第三人并没有债权存在,债权人即无代位权可言。(2)须债务人怠于行使对第三人的到期债权,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是债务人不履行其对第三人的到期债务,又不以诉讼方式或者仲裁方式向次债务人主张其享有的具有金钱给付内容的到期债务。(3)须债务清偿期限届满而未清偿。从我国立法来看,代位权的行使不仅要求债务人对次债务人的债权到期,并且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也必须到期。(4)非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债权。基于债务人的基本生存和人权考虑,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债权免于扣押和强制执行。对我国立法进行分析,债权人代位权的客体应当是债务人对次债务人享有的、次债务人怠于行使的、具有金钱给付内容的、可以诉讼方式请求的、非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到期债权。所谓非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到期债权乃指排除合同法司法解释(一)第12条规定的几类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债权之外的债权,如基于扶养关系、赡养关系、继承关系产生的给付请求权和劳动报酬、退休金、养老金、抚恤金、安置费、人寿保险、人身伤害赔偿请求权等权利。

那么,是否债权人只能行使非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到期债权来实现债权人自身利益?众所周知,在整个权利体系里,权利分为私权和公权。私权分为人格权、物权、知识产权、债权、继承权等,公权种类则更多,如诉讼权利、行政权力等。在权利家族里,债权仅仅属于私权之一种,为何债权人为了确保自己利益而不能行使物权、知识产权等?从更大的范围看,为何债权人保护自己的债权只能局限在私权范围内行使,而不能通过对公权力的代位来行使?这些从法条本身很难看出来。根据学者解释,“代位权制度作为债的保全制度,是合同法中的一项新设定的制度。在此以前司法实践中尚没有这一制度的经验。这就有必要在开始运用这一制度时,应将该制度的适用范围作适当的限制”。在司法解释作出后,也有学者为此辩护,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之所以将代位权的客体仅仅限定为“具有金钱给付内容”的债权,主要是考虑到对非金钱给付内容的权利行使代位权,对于债权的保障意义不大而且程序复杂,有过多干预债务人权利之嫌”。看来,之所以一而再地限定债权代位权客体的适用范围,不是考虑到债权人利益的实现,而是为了尽量少去干预债务人权利。这一标准合理吗?笔者以为这是没有道理的。债权代位权制度之所以诞生,就是为了最大化地确保债权人利益的,否则法律就不会允许债权人在没有实体法律关系的前提下可以向次债务人主张。而且现行《合同法》司法解释(一)第20条明确规定,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从这里可以看出,确保债权人利益始终是债权代位权制度的宗旨。只要债务人不积极主动地偿债而自身又无财产,此时法律就应当允许债权人为了自己利益而行使债务人自身的非专属权利,这一对债务人权利的干预是具有正当理由的。基于此,笔者以为,我们在探讨债权代位权客体的范围上不应以学者的不利于债务人权利之理由为起点,而应以债权人利益之保护为目标。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只需要改变合同法司法解释(一)的金钱债权规定即可?若如此,对债权人利益仍然是没有保障的。《合同法》73条规定的到期债权本来就很狭小,譬如申请强制执行的权利,这属于典型的公权力,但没有这一权利的实行,债权人利益不可能得到实现。因此,我们应当将《合同法》73条债权代位权客体的范围进行扩张。但由于笔者能力有限,仅在私权范围内论述之。同时私权范围也都是博大精深,为了行文的集中性,本文只选择没有涵盖在《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中的形成权来作为论述的中心。

二、形成权作为债权代位权客体的可能

形成权是指当事人一方可以自己的行为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权利。从意思表示角度而言,所谓形成权即是依据单方的意思即可决定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权利。这一概念的提出是1903年德国学者泽克尔在其著作《民法上的形成权》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他认为“这类权利一是通过私法意义的法律行为上意思表示(有时需要借助于国家行为,有时不需要)来行使权利;二是

这些权利的内容不是对其客体现有的直接支配,更多的是一种权利人能够单方面设定、变更或者消灭法律关系的力量。一句话,即形成一定法律关系”。根据现在的权利体系,形成权包含了债权人行使的选择权、撤销权、追认权、解除权、抵销权等。那么,这些形成性的权利是否可以成为债权代位权的客体呢?

这仍然需要从债权代位权的宗旨说起。债权代位权由两个实体法律关系构成,即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债务关系和债务人对次债务人的债权债务关系。从真正的实体法律关系角度,债权人没有实体法律关系作为支撑从而可以向次债务人进行请求,尤其是根据现在合同法司法解释(一)第20条的规定,直接请求次债务人进行清偿。从严格的权利的发生要求有实体法律关系作为基础来讲,债权人应当严守合同的相对性,只能向债务人为请求。但现行法律明确规定债权人可以直接向次债务人为请求,可见其已经突破债权相对性原则。法律之所以准许在债权代位权中突破传统主流的债权相对性,不是因为别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确保债权人利益得到实现。这是整个债权代位权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此为旨归,倘若债务人怠于行使的权利不能甚或不是很能满足债权人利益的实现时,为了确保债权人利益,债权人完全有资格行使债务人的权利。但如今的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规定的债权代位权客体仅仅是债权甚或金钱债权,非常不利于保护债权人利益。形成权便是其显著的一例。由于形成权种类繁多,在此不一一枚举,仅以胁迫导致的受胁迫人享有的形成权――撤销权为例。

假若某甲享有对某乙20万元的债权,且该债权已经到期。经过某甲的查实,某乙自身并无财产可供执行。但某乙有一套价值20万元的房屋被胁迫卖给了某丙,价值2万元,时间尚未过一年。某乙一直怠于行使对某丙这2万元的到期债权。此时,根据债权代位权的规定,债权人某甲完全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向某丙主张这2万元的债权。问题是,倘若债权人某甲主张了2万元后,他自己的债权没有得到满足,且在拖延时日之后,有可能使得一年的除斥期已过,使得这一法律关系永远成为定局。如果我们先不讨论这一点,而只就债权人的最大利益为考虑点,那同样也是不利于债权人自己利益的。按照《合同法》73条及其司法解释的规定,某甲只能对某丙行使2万元债权的请求权,决不能可以代位行使某乙可以享有的撤销权。这样,某甲能获得的清偿只能有这2万元。如果转换思路,将目光从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的规定转移开来,准许债权人某甲可以行使一切非专属于债务人的有利于实现其债权的权利,那问题的结论将会迥然有别。在本例中,假使某甲可以行使某乙因为某丙胁迫而享有的撤销权,那在其知道或应当知道可以撤销一年里主张了撤销,此时某乙和某丙因为胁迫而签订的买卖合同因为撤销权的行使而归于无效,由此乙丙之间因为合同无效而相互返还所得之财物。这样,某乙就可以重新拥有房屋所有权,某甲可以通过强制执行而实现自己的债权。可见,准许和不准许行使形成权,在该例中的差额是18万元。这笔巨款对于债权人而言利益是相当巨大的。基于此。笔者建议应当赋予债权代位权人代为行使债务人形成权的权利,至少将客体范围扩展到形成权。至于形成权的其他种类,也是一样的最有利于债权人利益。以解除权为例。根据《合同法》94条第一项规定,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非不可抗力方有权行使解除权。假若享有解除权方(债务人)已经履行合同义务,在对方(次债务人)因不可抗力未能履行时,享有债务人不行使解除权,从而合同继续有效。此时债权人利益只能是在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次债务人债权时才可以行使代位权,请求次债务人为给付。显然,债务人可以不可抗力为由主张免责,从而使得债权人不可能获得偿付。另外,由于合同没有得到解除,合同依然有效,此时债务人对次债务人的给付是合法有效的,债权人没有权利要求返还。可见,债权人只能望不可抗力而兴叹。假若将债权代位权客体范围扩展到形成权,准许债权人在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次债务人的解除权时可以代位行使,此时债权人径行以自己名义向次债务人发出解除通知,解除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的合同。这时债务人就享有对次债务人的物上返还请求权和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当债务人怠于行使时,还可以代位行使。其它形成权在此不一一例举。总之,从最大化维护债权人利益出发,笔者以为形成权应当纳入到债权代位权客体的范围。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对债权代位权客体的范畴规定过于狭窄,不能实现债权代位权制度的目的。要想使债权代位权制度起到其应有的意义,有必要将债权代位权客体范围扩充到债权以外,其他权利笔者尚未深究,也不敢妄下断语,仅就形成权阐述自己的一点浅见:债权代位权客体至少应当包含形成权。

上一篇:关于完善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问题研究 下一篇:医学模式嬗变中的伦理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