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债权让与

时间:2022-03-10 05:12:31

内容摘要:现代交易的发展,不仅使以实物为对象的交易呈多元化的趋势,也使含有财产利益的债权成为日常转让的客体。法律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完善,而债权让与法律制度随着市场交易的快捷、便利的要求而逐渐丰富。债权让与法律关系中,让与人、受让人、债务人呈现出复杂的三角关系,对三者利益的平衡和选择保护,成为债权让与制度的核心和主旨,也使得债权让与法律制度日益丰富多彩。在我国民事立法上,债权让与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前的合同立法中没有对当事人协商转让债权作出规定,而相关的司法解释则将许多债权让与行为视为违法行为。到1986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一条规定的合同一方将合同的权利、义务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的,应当取得合同另一方的同意,并不得牟利。依照法律的规定应当由国家批准的合同,需经原批准机关批准,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原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第一次规定了债的移转制度,但将债权让与和债务承担一并进行规制。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对债权让与作出更为详细的规定。本文谨就债权让与的概念、债权让与的特征、债权让与的构成要件、债权让与的法律效力以及债权让与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认真分析,以示公众。

我国立法者立足于债权让与的现实需要,在新制定的《合同法》改变了《民法通则》仅对债的移转作了简单规定的弊端,确立了较为完备的债权让与制度。为了使人们正确理解,并且在实践中更好适用债权让与以及相关法律制度,本文谨就债权让与以及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以下分析阐述。

一、债权让与的概念

债权让与,是指在不改变债权内容的情况下,债权人通过协议将债权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行为。债权让与本身即为让与人(原债权人)与受让人(新债权人)之间的一种合同,以二者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它与债务承担制度一起构成完整的债之转移制度。

(一)债权让与制度的特征:

1、债权让与具有非要式性。债权人与第三人就让与债权意思表示一致,债权让与合同即告成立,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的以外,无须履行特别的合同的形式,债权让与合同是否作成书面形式,不影响其效力。对已经作成债权证书的债权进行让与,虽须交付债权证书,但该行为属于履行附随义务而非债权让与的成立要件。

2、债权让与具有无因性。债权让与是基于各种原因而产生,可能基于买卖、赠与,也可能是代物清偿,但不论其原因为何及其有效与否,对债权让与合同的效力并无直接影响。这就是债权让与的无因性。该无因性,其目的在于保障债权流转的安全性,以及善意受让人的利益。

3、债权让与是处分行为。债权让与是将债权作为一项财产进行处分,所以要求让与人就债权必须具有处分权限和处分能力。无处分权人让与他人债权除非经债权人追认,否则,其行为无效。

(二)债权让与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区别:

1、债权让与不同于债权移转。债权移转是指在不改变债的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当事人的约定或法律的规定,债权人将其债权移转给第三人的制度。债权移转,既包括依当事人的法律行为产生的债权转移也包括依法律规定而产生的债权转移。因此,债权让与仅为债权移转制度的一种最常见、最典型的债权转移形式①。

2、债权让与不同于第三人履行制度。向第三人履行,又称为代为受偿,是指双方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直接向第三人履行合同债务,第三人直接取得请求权②。债权让与和 第三人履行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债务人向原合同关系之外的第三人清偿债务,而使原合同关系消灭,第三人处于合同履行中的受领人,即原债权人的地位,可以直接向债务人请求履行。但二者也存在明显区别。

(1)债权让与合同是在原债权债务合同的基础上,由债权人和受让人直接达成债权人转让的合意,债权人与原合同关系以外的受让人为合同关系的当事人,它先后存在两个虽有牵连但主体不同的合同关系;向第三人履行则是合同关系的当事人直接在合同中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仅存在一个合同关系。

(2)在法律效力上,债权让与合同有效成立后,受让人直接取代原债权人成为新合同关系的债权人,让与人脱离原合同关系,债务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时,受让人有权直接要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向第三人履行中,第三人虽享有向债务人的请求权,但他并没有成为合同关系的当事人。根据《合同法》第64条的规定,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履行不符合约定的,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二、我国民法上债权让与制度的发展。

在我国民事立法上,债权让与制度经过了从禁止 让与到逐步允许让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债权让与制度的发展过程。在《民法通则》以前的合同法中没有对当事人协商转让债权作出规定,而相关的司法解释则将“倒卖合同”、“买空卖空”等规定无效,将许多债权让与行为视为违法行为。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第91条,第一次在我国民事立法中规定了债权的移转制度,使债权让与成为合法的民事行为。但《民法通则》的规定相当概括,将债权让与和债务承担一并进行规制,并规定“不得牟利”存在不科学之处。新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在总结我国实践经验和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的基础上,对债的移转制度作了较为系统、详尽的规定,与《民法通则》的规定相比较有了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一是根据债权让与,债务承担和债的概括移转在实际生活中的不同作用和其本身的内在规律,以不同的规则分别进行规制;二是在债权让与制度中,明确规定债权让与对债务人发生效力仅需为通知而无需经其同意的新规则,同时为强化对债务的人保护,对债务人的抗辩权和抵销权作了具体规定;三是取消债权让与不得牟利的规定,使让与人可通过债权让与获取正当的利益。

三、债权让与的构成要件

根据债权让与的基本理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关于合同权利转让的有关规定,债权让与一般应具备以下要件:

(一)让与人须存在有效的合同权利

合同权利的有效存在,是债权让与的基础和前提。以尚未成立的,不存在的或无效的,或者已消灭的合同权利让与他人都将因标的不存在或标在不能而导致债权让与合同无效和解除。

有效的合同权利是指该合同权利真实且未消灭,但并不意味着该合同权利一定能够实现,即让与人负有保证被让与合同权利确实存在的义务,而不负有保证债务人能够清偿的义务③。因此如下几种特殊,效力不完全的合同权利也能成为债权让与的标的。

1、可变更和可撤销的合同权利。可变更和可撤觥的合同,是指当事人在合同中意思表示不真实,从而可由对方当事人对其内容进行变更或行使撤销权使其归于无效的合同。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因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合同,但未损害国家利益的,以及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均为可变更和可撤销的合同,对可变更和可撤销的合同权利,在变更或撤销前,有效的合同权利自然可以让与。在合同变更可撤销后,对让与合同产生何种影响,法律未作规定,我们认为应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如让与人为变更权人或撤销权人,让与实事已通知债务人时,为保护债务人的利益,其债权让与行为可视为对变更权或撤销权的抛弃,不允许其再行使该项权利,则让与合同权利为确定有效的权利④。如让与人为变更权或撤销权人,但让与尚未通知债务人,让与人可行使变更权或撤销权,若债务人为变更权人或撤销权人,债务人在除斥期间内可行使变更权或撤销权。不管是让与人还是债务人行使变更权或撤销权,原合同自始无效,合同权利也相应自始不存在,则让与合同因标的不能而归于无效,但由此给受让人造成的损害,让与人依其过错需承担相应民事责任。

2、诉讼时效已完成的合同权利。我国关于诉讼时效效力,采用的是诉权消灭主义。对诉讼时效已完成的合同权利,权利人的胜诉权丧失,但仍保有有效的实体权利,如经当事人合意一致,可以作为债权让与的标的,不过诉讼时效届满后的请求权,因胜诉权丧失,仅为不可强制执行的请求权,该债权即为非完整有效的债权,让与人在让与时,负有告知义务。让与人没有告知的,受证人可以欺诈和重大误解为由请求撤销让与合同。

3、将来的合同权利。将来的债权主要包括三种情形:一是附停止条件或附始期的法律行为产生的债权,此种权利需待条件或期限成就方为有效;二是已有基础关系存在,但需在将来有特定事实添加才能发生债权,主要存在因继续性合同产生的债权中,如将来的租金债权;三是尚无基础法律关系的将来债权即“纯粹的将来债权” ⑤。

我国学说上认为,对将来债权的让与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将来债权已有合同关系存在,从鼓励交易出发应允许此类债权的转让。但在合同关系尚未发生,债权的成立也无现实基础的情况下,即使将来有可能发生债权,也不允许其转让⑥。我们认为,这一立场是可取的,对将来债权的让与,应把握如下几点:首先,能让与的将来应界定在让与人对将来债权享有法律上的期待权,即需以一定的合同关系的存在为基础,主要包括业已存在附条件或附期限的债权,效力特定的债权,以及以继续性合同为基础的可期待的将来债权。否则,如果使无合同关系的将来可能存在债权均可转让会不可避免地增加债权让与的复杂性,也不利于对受让人的保护,其次,将来债权让与合同的效力取决于将来债权现实性的转化,类似效力待定合同一旦转化现实债权,则让与合同生效,如条件不成就,权利人不追认或继续性合同终止,债权可期待性消灭,因不存在有效标的,让与合同无效。

(二)被让与合同权利具有可转让性。

由于债权转让本质上是一种交易行为,从鼓励交易增加社会财富的角度出发,应允许绝大多数债权能够被转让,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行性规定和社会公共道德。依据《合同法》第79条规定,以下三类债权不得转让:

1、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的合同债权。

有些合同是基于当事人之间的特殊信赖关系而产生的,因而其内容仅针对该特定的当事人才具有意义,才符合当事人订立合同的预期目的,这类合同所产生的权利如果发生转让,将会使合同失去其同一性,或使当事人的订约目的落空,因而一般不允许转让。这种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让与的权利一般包括:第一,基于个人信任关系发生的债权。如雇佣、委托租赁等合同所生债权。这些合同债权是建立在特定当事人之间的信赖关系上,具有强烈的人身性,所以不得转让。第二,专为特定债权人利益而存在的债权。例如,专向特定人讲授外语的合同,专门为特定人绘肖像画的合同。此类债权如果发生转让,将导致合同给付内容的变化,从而使合同丧失同一性,因而基于此类合同而产生的债权不得让与。第三,不作为债权。例如:竞业禁止约定,由于不作为债权只是为了特定债权人的利益而存在,如果允许债权人让与债权无异地为债务人新设义务,显然对债务人不公,所以不允许转让。第四,属于从权利的债权。从权利依附于利,利被让与,从权利也随之让与,通常情形下,从权利不得与利分离而单独让与,如:保证债权系担保主债权而存在,若与主债权分离,将失去担保性质,所以不得单独让与。但从权利可与利分离而单独存在,可以转让。例如已经产生的利息债权可以与本金债权相分离而单独让与。

2、按照当事人的约定不得转让的债权。

根据合同自由原则,当事人可以在不违反法律强行性规定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自由约定合同的内容。因而当事人在合同中可以特别约定禁止相对方转让债权的内容,该约定同其它条款一样成为合同的内容,当然具有法律效力,因而此种债权不具有可让与性。

禁止让与的约定属民法上的意思表示,应适用民法有关意思表示的规定,该约定可以以口头方式,也可以书面方式,但此种约定仅具有债权的效力,不具有对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任何一方违反此约定而转让债权的,将构成违约行为。这种禁止让与的意思表示必须是在债权转让之前作出的,如果在债权转让之后再作约定不影响合同权利转让的效力。

禁止让与的第三人范围,可以是泛指即约定权利不得让与一切他人,也可以是特指,即指明债权不得让与某人或某些人。当事人一般应约定在合同整个有效期内不得让与债权,也可以约定债权在一定期间不得让与。

3、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债权。

在我国法律中对不得转让的合同权利作了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61条规定最高额抵押担保的主合同的债权不得转让。

(三)让与人与受让人须就债权的转让达成协议,并不得违背法律的有关规定。债权让与即为合同行为,自应当适用民法关于意思表示的规定。当事人就债权让与的意思表示应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达成一致。由于债权让与为处分行为,这就要求:首先,让与人与受让人一般均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人经其法定人允许或追认,也可以订立转让合同。纯获利益的受让,则无须其法定人的同意。其次,让与人应有让与的权限。对让与的债权没有处分权之人所进行的债权让与,不发生法律效力。

当事人就债权转让达成合意,不得违反法律有关规定。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转让合同的内容不得违法,即当事人订立转让合同,不得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不得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等;二是指转让合同的正式应合法,转让合同原则上为不要式合同,无须采取特别的方式。但法律对债权让与有特别规定或者当事人有特别约定的应依法律的规定或者当事人的约定。《合同法》第8条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或者债务人转移义务,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

四、对债务人的债权让与通知

对于符合债权让与构成要件的,让与人和受让人之间的让与合同即成立并生效,发生债权转让的效果。但由于让与合同不具有公示性,此时债务人可能会不知道债权让与的事实,而仍然对原债权人履行债务;如果允许让与合同自成立时对债务人也同时生效,那么债务人因不知让与事实而为履行却不发生清偿的责任,显然对债务人不公平。《合同法》第80条第一款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

债权让与通知可以准许用民法关于意思表示的有关规定,让与通知有无效或可撤销原因时,按无效或可撤销之规定处理。债权让与通知到达债务人或其人时生效。通知的时间不得晚于债务履行的时间。按《合同法》第80条第2款的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通知不得撤销,但经受让人同意的除外。

债权让与通知原则还存在一些例外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让券化债权让与不以通知债务人为要件。例如指示债权,以背书和证券的交付而转移。如无记名债券,如火车票、电影票等,则仅以债券的交付而转移债权,均不须通知债务人。票据债务人负有按照票据上载明的权利绝对履行的义务,而不得以未收到让与通知为由拒绝履行。第二,特殊债权的移转必须办理登记手续。例如电话使用权的过户。第三,当事人之间特别约定不得让与的,债权人欲转让债权,须得债权人的同意。

五、债权让与的法律效力。

债权让与有效成立以后,即在让与人、受让人和债务人之间发生一定的法律效果。其中债权让与在让与人和受让人之间的效力,被称为债权让与的内部效力,而债权让与对债务人的效力,则被称为债权让与的外部效力。

(一)债权让与的内部效力

1、法律地位的取代。债权让与生效后,在债权全部让与时,该债权即由原债权人(让与人)移转于受让人,让与人脱离合同关系,受证人取代让与人而成为合同关系的新债权人。但在债权部分让与时,让与人和受让人共同享有债权。

2、从权利随之移转。根据民法学原理,主债权发生转移时,其从权利原则上应随之一同转移。为此,《合同法》第81条规定,债权人让与权利的,受让人取得与债权相关的从权利,但该从权利专属于债权人自身的除外。随同债权转移而一并移转的从权利包括:(1)担保物权;(2)保证债权;(3)定金债权;(4)优先权(例如职工工资的优先受偿权等);(5)形成权(如选择权、催告权等);(6)利息债权;(7)违约金债金和损害赔偿请求权。从权利随之移转是一般原则,但专属于让与人自身的从权利并不随之转移。

3、让与人应将债权证明文件全部交付受让人,并告知受让人,并告知受让人行使合同权利所必要的一切情况。对此《合同法》虽然未作规定,但根据诚实信用的原则,该义务构成让与人的从给付义务,其中有关的债权证明文件包括债务人出具的借据、票据、合同文书、来往电报书信等。应告知受让人主张债权的必要情况,一般指债务的履行期、履行地、履行方式、债务人的住所、债权担保的方式以及债务人可能会主张的抗辩等。此外,让与人占有的债权担保物,也应全部移交受让人占有。

4、让与人对其让与的债权应负瑕疵担保责任。由于债权让与本身即为一种合同,因而当转让债权为有偿时,在瑕疵担保责任问题上可准许用买卖合同的有关规定。

5、债权多重让与的法律效力,即让与人将债权让与给一人之后,又就同一债权重复让与给其他人,由此引起的债权让与合同的效力和债权的归属问题。对此,通说认为按照以下规则处理:有偿让与的受让人应当优先于无偿让与的受让人取得权利,全部让与中的受让人优先于部分让中的受让人有取得权利;已通知债务人的债权让与优先于未通知的债权让与。

(二)债权让与的外部效力。

债权让与的外部效力,是指债权让与对债务人的效力。债权的自由转让必须在不损害债务人现存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债务人不应因债权的让与而增加自己的负担或者丧失应有的权利。债权让与对债务人的效力,主要是从保护债务利益的角度出发而规定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债权让与对债务人的效力以债权让与通知为准,该通知不得迟于债务履行期。在债务人收到债权让与通知之前,对让与人(原债权人)所为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即债务人仍以让与人的为债权人而为履行的,同样可以免除其债务,受让人不得以债权已经让与为由,要求债务人继续履行,而只能要求让与人返还所受领的债务人的履行。但债务人在收到债权让与的通知后,即应当将受让人作为债权人而履行债务,其对让与人的履行不能构成债的清偿,债务不能免除,仍须向受让人履行,而让与人如果仍然受领债务人的给付,则属非债清偿,债务人可以要求返还。

2、表见让与的效力。当债权人将债权让第三人的事项通知债务人后,即使让与并未发生或者该让与无效,债务人基于对让与事实的信赖而向该第三人所为的履行仍然有效,此即为表见让与。

表见让与一般只有在债权人为让与通知行为时才能产生,如果由受让人进行让与通知,则不产生表见让与的效力。也就是说,即使受让人已将债权让与通知了债务人,而债权未能让与或者让与无效时,债务人不能以其对抗受让人的事由对抗让与人。但如果受让人为债权让与通知行为时,提出了其享有债权的充分证据,足以表明债权已经发生了移转,在此情形,应认为仍可构成表见让与。

3、根据《合同法》第82条的规定,债务人到债权转让通知时,债务人对让与人的抗辩,可以向受让人主张。这是因为债权让与是债之主体的变更,而不改变债之内容,债的同一性,不因债权让与而丧失,因而债权原有的瑕疵,不能不随同移转于受让人,债务人可以对抗原债权人的事由,自然可以对抗新的债权人。该对抗受让人的抗辩权制度的目的,在于保护债务人免于因未经其同意的让与而实质性地恶化其地位。

债务人对受让人享有的抗辩权包括:(1)合同不成立以及无效的抗辩权;(2)履行期尚未届至的抗辩权;(3)合同已经消来的抗辩权;(4)合同原债权人将合同上的权利单独让与第三人,而自己保留合同债务时,债务人基于让与人不履行对应债务而产生的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等;(5)被让与债权已过诉讼时效的抗辩权等。对于以上抗辩事由,不论是发生在让与前还是让与后,也不论是发生在让与通知前还是让与通知之后,债务人均可主张。

4、根据《合同法》第83条的规定,债务人接到债权让与通知时,债务人对让与人享有债权的,债务人仍然可以依法向受让人主张抵销。这是因为,在债权转让之前,债务人既存在与原债权人相抵销的到期债权,若因债权的转让,而使债务人丧失抵销的权利,对债务人显然不公平。同时抵销权是自债权适于抵销时发生的,在债权转让之前已经产生的抵销权,自不应因债权的让与而消灭。

债权让与制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已成为现代社会日益重要的一种经济生活方式,并形成较为丰富、完备但也仍有待进一步发展的法律制度。在债权让与中,保持让与人、受让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利益平衡是其关键。新《合同法》对债权让与规则作了较为完整地规定,使其体系更科学,对让与人、受让人和债务人的利益保护更合理,这对治跃债权让与的社会实践,促进交易快捷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无疑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论文参考书目录

①参见崔建远主编《新合同法》原理与案例、评释、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2页。

②胡康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页。

③参见崔建远主编《新合同法原理与案例评释》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9页。

④参见崔建远主编:《新合同法原理与案例评释》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新390页。

⑤参见刘绍猷:《“将来之债权”的让与》,载郑波主编:《民法债编论文选辑》(中)第883页以下。

⑥王利明、崔建远著:《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37—438页。

上一篇:债权让与的法律构成论 下一篇:完美风暴预言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