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个性化教学亮出数学课堂的风采

时间:2022-09-26 09:01:55

让个性化教学亮出数学课堂的风采

一、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个性化不可忽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而应予以通盘考虑.

(一)学生已有的个性化经验,我们关注了吗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基于他们校内、校外原有经验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经历同化、顺应、概括、具体化等心理过程后,实现原有经验对新学习材料的个性化解释并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

(二)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我们关注了吗

现实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因此受它的折射,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 他们渴望探究富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标准突出强调的.

二、孕育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一)夯实基础,厚积薄发

如果把一个人的知识能力结构看作是一个金字塔,那么越往塔尖就越能凸显一个人的个性,而金字塔基础层的深厚宽广则直接影响个性的发挥. 教师应具有多元的智力结构,拓宽专业视野,保持开放的心态,虚心与他人合作,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与意识,孜孜不倦,上下求索,促成潜能最大化地发挥.

(二)立意求新,敢于创造

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的基本特征是它的创造性,教学是一门充满了科学性和创造性的艺术. 我们应该倡导一种“我”的教学,每一节课都要在深入领会和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逻辑结构、内在情感等因素的基础上,从促进学生终生发展的目标出发,努力设计与众不同的方案,要力求准备别人未敢尝试的教学方法,采用迥异于他人的教学过程,使每一节课都让人有一种“我怎么没想到这样做”的谓叹.

三、课堂教学个性化的策略

(一)教材内容要体现生活化

人们对数学的认识源于生活实践,因此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学生身边的事中挖掘数学内涵,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如我在上“加减法应用题”第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的几道题目,对课后练习作了补充,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①第一小组有10人,第二小组有12人,这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②我们班有37个小朋友,现在有2张凳子空着,教室里有多少个小朋友?老师要批多少本作业本?

③讲台上有32本课堂作业,我们班还有几个同学没有交?第一组交了7位同学,还有几个没有上交?

④祁晨凯在第一单元考试中,一共扣掉了2分,他得了多少分?

以上这些事例就在学生的身边,所以学生很乐意去思索、去动脑,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开拓了学生的数学视野,启发他们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乐意学习数学.

(二)教学方法要个性化

个性化的教学,要求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再是统一要求、千人一面,而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提出不同的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宗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 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针对不同的教学个体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二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情境和教学语言的个性化

教学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 如果说教材处理的个性化是教师创新能力的体现,那么,教学语言的个性化就是教师教学创新的外在表现. 个性化的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勇于探索、实践,获取知识的外在力量. 从这一点上来说,教学语言也是一种艺术. 因此,教学语言应该是集真、善、美于一体,而个性化的语言应该是科学的. 在数学课堂中,表现为科学地表述数学术语,做到准确规范,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其次,个性化的语言还充满智慧,具有幽默感,所以说,个性化的语言还是充满情感的.

(四)课堂教学评价的个性化

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操纵着学生的发展趋势. 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从评价中看到自己的成绩,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个性化的评价要求我们教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 个性化的教学评价,就是要使每位学生有一种受到鼓舞的感受,使每名学生都尽力地去发展自己,保持积极的心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勇于说出自己的看法.

发挥课堂教学中的诸多因素,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培养具有个性化的学生,是我们教师的执着追求. 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品位,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不断创新、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个性,做一名特色鲜明的教师.

【 参考文献】

[1]唐继延,主编.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选讲.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

[2]张天宝.主体性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袁金华,主编.课堂教学论.

[4]钟启泉,崔允淳,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浅议初中不等式例题的分类解法 下一篇:影响教学仪器设备产品质量的因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