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路径探析

时间:2022-09-26 08:49:58

区域性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路径探析

2010年宁波市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和新农合参合率提高到95%,已经基本实现了城乡医保的全覆盖。但本地城乡二元医疗保险制度分立的局面则依然存在,这种分离阻碍了宁波市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城乡二元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体系造成城乡医疗保险管理的混乱,容易出现医疗保险覆盖不全或重复参保的现象;另外目前两项医疗保险所属不同的管理部门,这个不必要的分离设置不仅造成了行政资源的浪费,也不便于城乡参保居民。

一、宁波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统一的可行性

在东部沿海农村及城市市郊等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的富裕地区,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应采取措施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及服务网络,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应当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的健康保障体制可以想城镇过渡甚至结合。

(一)宁波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统一的社会经济基础。

2010年宁波市全民生产总值达到了5126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172亿元,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助于政府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统一中的投入。宁波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3016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261元。2010年宁波市医疗保险支出290700万元,其中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投入为179583万元,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城镇为2235489人,农村为1585282人。宁波市城乡差距正在明显的缩小为本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统一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二)宁波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群体之间的差异缩小。

宁波市经济是民营经济占主导的,这种民营经济是主要支撑力量是农村居民。这种经济特点下的农民实际上更多是脱离户籍所在地的限制转移到城镇从事第二或第三产业而“真正的农民”则不多。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收入情况、职业条件、生存背景等方面已经没有很大的差别。城乡居民间的无界限交流显示出户籍因素羁绊下的旧城乡二元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已不适应本地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三)宁波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费率基本统一。

宁波江北区新调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把筹资标准提高至459元/人,其中宁波市财政补助20元,区镇财政补助239元,其余200元由参合农民个人承担。而宁波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450元,其中老年居民个人缴纳250元,财政补助200元;非从业人员个人缴纳350元,财政补助100元。由此对比可以看出宁波市实际上在城乡居民的两项医疗保险的费率上已经基本一致,这消除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统一上的基础难题。

二、宁波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统一的对策建议

(一)确保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统一的法制化和制度化。

通过借鉴发达国家以及国内(昆山、顺德)试点地区医疗改革经验,我们总结出成功的医疗保险改革必须以法制化的形式来确立。我国区域性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统一也要求每一项医疗保险项目内容都有相应的法律依据,确保在具体的医疗保险制度内容上有常态化的法制保障。

(二)发挥政府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统一中的主体作用。

让城乡居民公正平等的享受基本医疗保险是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的基本体现。政府行政组织行为是公共事务管理和保障居民权益的最高效的形式,这就决定了政府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统一中的主体作用。政府应当坚持维护公共利益与实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统筹区域内的具体实际,制定药品的限价,定点医疗机构分布以及具体的医疗保险政策,同时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使得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权利能够得到真正公平的实现。

(三)整合城乡医疗保险管理机构。

现阶段宁波市城镇居民保险主管部门是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而新农合主管部门是各级卫生部门,当然有些是委托当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可以考虑将新农合归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这样城乡医疗保险有了统一的管理机构,而卫生部门则可以专门管理医疗保险各级医疗机构,努力提高本地的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通过对城乡医疗保险管理机构的整合,能够节约行政成本,增强医疗保险服务效率,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统一。

基金项目:本课题由宁波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

(作者:周亚勤,宁波大学法学院2010级经济法研究生;潘琼文,宁波大学法学院2010级民商法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孟醒.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理论 机制 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94.

[2]国家统计局.宁波市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37.

[3]谢永康.2009年度宁波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集.宁波出版社,2010:113.

上一篇:离婚妇女权益保障问题探讨 下一篇:从信息经济学角度看农民贫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