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误区

时间:2022-09-26 08:12:49

浅析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误区

化学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微观与宏观并存,理论与实验同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学科。实现化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就是指师生共同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化学知识的载体和工具,把共同研究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更便捷地、更有效地、更高质量地完成化学知识的掌握,并形成继续研究的愿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整合不能减少课堂的思维容量,不能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主体是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但在许多课件的设计中出现了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的现象。课件制作很“精美”,使用了艺术文字、三维图像、动画、VCD 等多媒体手段,但课堂的思维容量明显不足。一节课下来留给学生的往往只是多彩的画面、好听的音乐和有趣的动画,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却很低。

在化学课堂中信息技术只是化学教学的一个必要补充,它虽然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帮助教师的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行高效率的训练,但它却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及时解决一些意外情况,同时还要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内容。因此,教师是不可替代的,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弱化,更不能替代教师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有些课件的“设计”下,教师成了机械的鼠标操作者和陌生的文本阅读器。学生只能获得来自设计精巧的音视频媒体中的有限信息,无从获得来自教师的充满智慧和爱心的无限信息,这于教与学来说都是有缺陷的。

二、课件制作要适用、适时、适度,教学节奏要适当

1.课件要适用,是指课件内容和教材内容要有机融合,而不是生硬地掺和。在实践中,很多“课件”未能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还是以讲授型为主,多媒体手段的使用只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人性化,但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没有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知识与自己的独立思考结合起来,没有帮助学生把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理解中形成个性化的见解,建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的课程整合,应该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运用多种媒体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参与进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手、脑、眼并用,使学生真正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同时还要积极探求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寻求最佳途径,这样就一定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爱学。

2.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一定要根据学习目标和意图而定,如果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深入研究教材,忽略学科特点,那就得不偿失了。

3.在使用方法和技巧上,适时和适度地穿插课件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件不在多,更不能滥,不必节节用课件,而是要精、要巧、要美、要恰到好处。

4.教学节奏要适当。掌握教学节奏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由于多媒体呈现信息的速度快,教学中容易不自觉地加快教学的速度,忽视对学生思维节奏的考虑,造成学生的知识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上,没有理解这个问题,下一个问题又来了,最终使课堂教学变成“走马观花”式的教学。

三、电脑模拟不能取代科学实验,亲身实践才能感知科学真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既能让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能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点就是能够模拟宏观或微观的基本变化,再现实验的具体过程。可以这样说,几乎所有化学演示实验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较好地模拟出来。在课件中,将演示实验百分之百地模拟化,表面效果是既节省大量教学时间,又让学生在音乐、动画等气氛中轻松完成了记忆。这些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但长此以往,对学生个体智能的健康发展却是非常有害的。具体原因,阐述如下:

1.在科学性上,电脑模拟无法替代科学实验。尽管多媒体技术几乎可以将任何化学变化的过程逼真地模拟出来,但这毕竟只是模拟,科学是需要用事实来说话的,模拟的与事实是否相同呢?其实未必。许多科学实验,其现象是相当复杂的,绝不是课件演示的那么简单,如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学生只有通过真实的实验,才能感知实验中的各种真实的变化。

2.在趣味性上,电脑模拟无法替代科学实验。科学实验往往伴随着物体的运动、发光、发热、颜色及形态的变化,有时甚至是爆炸等极端现象,在完成教学的同时,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许多学生喜爱上化学课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化学课堂上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实验,如果简单地用影片似的课件演示替代实验,其趣味性必将荡然无存。

3.在能力培养上,电脑模拟无法替代科学实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最有效途径。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运用全部的感官去观察、感知实验的现象,而后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处理,探究变化的过程和原因。这其中的许多现象,如放热、吸热等都是课件难以真实描述的,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分析、探究。何况,计算机模拟完全是按照老师的意志、知识水平进行设计、制作的,这种实验的结果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结果。但现实中的许多外因都会对实验的现象与结果产生影响,从而使实验产生异常现象,这种异常现象的出现,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科学品质的良好契机。同时,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由学生亲手完成整个实验的过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途径,分享成功的喜悦。而同样的实验,若换成演示课件,学生所体验的就仅仅是鼠标的点击了。

可见,违反以真实的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原则,只热衷于计算机模拟实验,忽视实验本身在教学中的作用,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四、投影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板书,二者结合才能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把各种媒体信息加以整合,展现给学生生动形象、富于启发性、促进思维的画面。但这决不意味着传统板书被淘汰的时代的到来,相反,传统板书的某些作用是屏幕所无法替代的。

1.在很多教学环节中都离不开黑板,特别是方程式的书写、计算过程的正确演示、解题过程的逻辑推理等,板书的作用都强于简单的投影,因为这些知识的掌握注重的是过程的掌握,而不是结论的掌握。

2.传统的板书过程往往是老师思维过程的再现。教师讲授过程的一步步板书,实际上就是在一步步书写着自己的思维过程,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示范作用;同时,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主干知识也要提纲式地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对整堂课的脉络才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若这个过程也用屏幕来替代,多媒体系统也就成了名不副实的电子板书,也就无法展现教师教、学生学的思维过程,这样教学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3.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思维不可能完全吻合,因此,课堂教学需要随机应变,需要机智教学。当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顺序与课堂设计不相符合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有时甚至要对设计好的板书进行调整。一般说来,板书除了包括教师备课过程中设计好的相对固定的部分外,也包括上课过程中针对具体问题和具体情况临时书写的即时性部分。而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在上课过程中难以即时修改,缺乏应变性。

4.对于化学教学而言,其学科覆盖面广,知识点分散,若不能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难点,必将使学生无法抓住学习的主流,从而无法建立起知识网络体系,化学将成为各种知识信息的简单堆积。教师在板书的过程中,往往可以通过更换不同颜色的粉笔、利用各种不同的符号、或圈圈点点来突出重要知识点。优秀的教师其课堂的要点,常常能直观地反映在其板书的圈圈点点上。相反,在屏幕上,教师很难用其个性化的符号即时描述,也难以对需要强调的文字进行圈点,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五、人机对话无法落实“三维”目标,直面交流才能产生灵魂碰撞

随着教学手段的网络化,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为拓宽,交互型的网络教学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参与的机会。然而,人机交流仍然无法完成所有的信息交流过程。

1.传统的面对面的语言交流是一种畅通无阻的交流,一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全部需通过计算机进行交流,实际上就是给信息交流设置了一种障碍。而信息技术应该是一种工具,而不应是一种障碍。

2.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交流是多向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可以进行必要的信息交流,这种交流绝非单个学生与机器的交流所能替代的。

3.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和学习,更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不加控制的以BBS、网络来替代讲授,实际上是以冷冰冰的人机对话来替代语言、感情的交流。缺乏情感交流的教学,就像一片荒芜的沙漠,是无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只有在融洽的课堂中,那些眼神的交流,形体语言的暗示,言语灵性的碰撞,合作交流的乐趣,才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

综上所述,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多动脑子,充分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计算机多媒体,使之与教学能有机的整合。将多媒体辅助教学更好地应用于我们的课堂,优化课堂教学,让现代技术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教师进修学校

上一篇:袖手于前,疾书于后 下一篇:观态度,抓基础,重应用,三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