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饱和:无处不在的危险因素

时间:2022-09-26 07:27:03

心理饱和:无处不在的危险因素

有一个故事:有个美国商人去印第安旅游,他见那里的编织草帽很漂亮,于是问商贩:“买一顶多少钱?”对方回答:“10元。”“如果我买100顶同样的草帽呢?”“每顶20元。”“为什么我批发反而更贵?”“做一顶我们感到很新鲜。做10顶我们要耐着性子,而要做100顶相同的草帽,我们将要怎样强忍着性子!”因此心理专家分析说:“是心理饱和导致了这笔生意的流产。”

心理饱和

心理饱和,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到了难以再继续承受的程度。就像将盐、糖等溶质不断加入水中,开始时会溶解得很快,但超过了一定量之后,它们就不再溶解,而自然地沉淀到容器的底部,这种现象就叫做“饱和”。

心理饱和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调查发现,心理饱和会明显影响人的情绪、行为及社会功能,轻者引起工作学习效率的下降和生活品质的降低,重者可导致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甚至危及宝贵的生命,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心理饱和是破坏婚姻的头号元凶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除去诸如法律、道德、责任等社会因素,引起婚外情的一个重要而复杂的动因就是“心理饱和”。夫妻结婚几年、十几年,朝朝暮暮长相守厮,对方的一蹙一笑、一言一行都已了如指掌,于是彼此间不再有新鲜的感觉,尤其性生活方面变得远不如新婚时那般陶醉和痴迷,一种淡淡的厌倦感开始萌生。电影《手机》中形象地把这种心理现象叫做“审美疲劳”。追求新奇、喜欢探险是人的天性。此时,一旦遇到别的异性向其投来异样的眼神,对自己表示理解和欣赏时,便极易触动内心深处那根久已不碰的“琴弦”。坠人情网,难以自持。纵观、横观各种婚外恋现象,心理饱和者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如何应对婚姻中的心理饱和

勿在围城中“迷失自我”

婚后很多人情不自禁地将伴侣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尤其是女性,非要“好得跟一个人儿似的”。由于把全部精力都投人给“另一半”,以致女性在婚姻中“迷失”了自我。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太亲密的伴侣之间反而会很快失去彼此的新鲜感,导致心理饱和。

美国著名性心理学家威廉・汉金博士指出,在夫妻关系中保持自我,这是幸福婚姻的秘诀之一。许多人结婚后不仅“迷失”了自我,也期望对方放弃自我,要求两个人融入一个为婚姻而建立的“第三体”中。这种为爱而牺牲自我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首先,违背了爱情的初衷――两个人坠人爱河是因为被对方这个“个体”所吸引,迷失了自我,自然也就失去了对另一半的吸引力和新鲜感。其次,失去自我会使双方都感到压抑和束缚,因为真正的爱是一种包容,应该给彼此以自由。因为爱你,所以我要做好我自己。

建议爱河中的人们:

每天花10分钟时间独处,闭上眼睛,回想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地点和事件,它就像是漫长旅行中的路标,帮你确定“我是谁”。

定期“撇下”伴侣,只和好友们聚会,特别要多和同性朋友聚会。以此恢复、补充自己的性别角色能量。

坚持写日记,记录下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每天的所思所想,也是保持自我的好方法。

巧用“心理距离效应”

生物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把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的空地上。这些刺猬被冻得浑身发抖,为了取暖,他们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而相互靠拢后,又因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长刺,很快就又各自分开了。可天气实在太冷了,它们又不得不再次靠在一起……挨得太近。身上会被刺痛;离得太远,又冻得难受。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最后,刺猬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适中的距离,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对方刺伤。

刺猬法则揭示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心理距离效应”提示爱人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近年都市家庭流行一句口号:“把爱人当外人”――当外人一样给予尊重、理解;当外人一样向其展示自己的智慧和美丽。正如日本一位心理学家所说:“对方有毛病不要刻意纠正,不要往心里去,而要解脱出来。为了自我保存,有时往往需要把自己封闭在孑然一身的世界。有时那种无时无刻不与他人进行感情交流,就不能心安理得的人,才真正有问题。”当然,家庭的独立意识也不能够偏激。双方太独立的婚姻只有破坏而无建设。爱人之间还有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技巧就是温柔地说不,要让对方逐步适应成人式的“延迟满足”而不是幼儿式的“即刻满足”,此招的妙用对预防方面的心理饱和尤其有奇效。

爱情需要保鲜。婚姻需要保养

现代婚姻中的当事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得到一个人,未必就不再有风吹雨打!夫妻双方都应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生活品位,使自己成为一本令对方常看常新、“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好书”。

心理饱和导致学业和职业倦怠

长期背负着老师、家长等人太多的期望,追求完美、好孩子情节使学生幼小的心灵疲惫不堪。

心理饱和是一种“不安定因素”,极易使人陷入职业枯竭的状态。面对工作时会感到身体疲劳、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等。而且工作上的这种消极状态进而还会影响到整个的生活状态。反映到生理上,时间久了还容易造成心血管、胃肠道、呼吸系统等疾病。

应对学业和职业倦怠的建议

家庭、学校、单位以及全社会是应对心理饱和的重要社会支持系统

心理饱和是心理问题而不是思想道德问题。对出现的心理饱和现象,应该用科学、人文的方式方法给予及时、正确的疏导和关怀,任何的责怪、批评、惩罚等,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只会适得其反。除了要保证学生、员工的正常休假,学校、单位等还要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做到张弛结合。近年来受到日益重视的EAP(员工心理援助计划)以及一些灵活多样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有效地起到发现、疏解心理饱和的作用。

用科学的态度一分为二地看待心理饱和

任何的情绪都是有意义的。心理饱和既有消极负面的作用,但同时更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积极预警。心理饱和的出现,其实是在提示我们改变自己、改变环境,提示我们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当把心理饱和当成是一种改变现状、更好地适应未来的信号时,我们就会重新审视自己、关爱自己、找回自己,从而学会积极地对待环境、对待他人,学会合理地安排和管理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战胜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接纳压力

近年美国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压力越大,人可能越健康――某些类型的压力可能还会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疾病抵抗力。心理学家认为,焦虑是对生活持冷漠态度的对抗剂,是自我满足而停滞不前的预防针……没有焦虑的生活和没有恐惧的生活一样,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学会“弹钢琴”

演奏和谐的人生乐章。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会感受生活中的种种美好。工作累了,就听听音乐、品品香茗,或者陪家人去风景名胜观光旅游。如果感觉实在有解不开的心结,可以找亲友倾诉或请心理咨询师疏导。

张弛有度。保证休息

充足的睡眠是使大脑保持良好工作状态的必要条件。如果感到疲倦了,最好马上休息。在学习和工作中应多增加几次休息时段,一般来说一小时内应有一次约10分钟左右的休息时间。学生在复习功课时要注意文与理、动与静的协调搭配,避免产生心理饱和。

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管是艳阳高照,还是乌云密布,总可以从容面对,调试出当下的“最佳心境”。有的人把不断克服各种精神苦恼,当作强者的象征和检验自身生存价值的指标;有的人愈挫愈奋,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反而取得辉煌的成就。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应敢于正视现实,增强自我认知、自我觉察、自我调控能力,注意磨砺个人意志,培养豁达乐观的性格,增强心理耐受能力。

上一篇:别带“愤怒”一起上路 下一篇:宝宝黄疸不退 警惕胆道闭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