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

时间:2022-09-26 05:15:09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

内容提要: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本质特点基础上,提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可以利用市场机制由私人部门来供给。对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市场筹资方式进行剖析,提出政府在确定筹资方式的优先顺序的过程中,因受到不同的因素影响而选用不同的优先顺序,并针对我国国情提出促进私人资金参与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筹资方式

中图分类号:F29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1-0063-05

1.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污染愈演愈烈,据统计,我国每年环境污染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近千亿元。在由污染所造成的损失中,20%~25%的损失来自于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不足和效率低下,为了改善环境、减少损失,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将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重点建设内容,不断加大投资力度(见图1),以加快经济发展。

城市环保基础设施作为基础产业中的一种,它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正是基于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的公益性特点,长期以来我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一直以政府资金为主,辅之以国内贷款、利用外资及其他。然而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财政统收统支作为资金筹集与使用渠道的格局已不复存在,如今政府的积累已大为减弱,近几年全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均未超过20%(见表1),远低于发展中国家32%的平均水平。国家财力不足,环境治理资金自然缺乏。我国目前的环境污染状况与发达国家20世纪60~70年代的情形相似,当时发达国家污染治理费用占GDP的比例:美国为1.54%~2.0%,日本为1.8%~2.9%,联邦德国2%~2.1%。在我国,虽然中央政府对环保投入不断增加,但环保投资占GDP的比例仍一直在1.4%(见表2)以下徘徊,用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当然就更少了。有研究表明,中国如仍按照现有的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筹资方式,未来10年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的资金缺口将达到30%~60%[1],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如何去筹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2.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特点

要解决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筹资问题,必须了解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特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包括市容环境卫生、污水和垃圾处理、园林和绿化等设施,它同时具有非生产性和生产性特征[2],这种双重性使其与一般性竞争的行业相比,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公用和公益性;利益计算上的不确定性;价格机制不灵活,政府和社会干预;投资大,回收期长,市场化程度低。

作为特殊的自然垄断产业,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具有独特的契约问题――因巨额专用投资产生的沉淀成本削弱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产生一流绩效的能力。消费者要低廉的价格和良好的服务,运营者要维护他们的资产并企图获取垄断利润。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具备垄断产业的一般性质,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既有民营化的可能,又有管制的必要。

首先,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的生产环节可分性、分配消费的有偿性和排他性及现代生活必需品,使其与一般商品的生产和消费、供给与需求基本相同,企业可以盈利为目的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同时,它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可以定价给企业按照商业原则和实际需求作出生产消费的决策和选择,只要预期可以获利,企业就会生产和提供该种产品,因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可以利用市场机制由私人部门来供给――民营化。

其次,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在一定区域内,其生产供应常常是单一的,消费者难以有选择的可能。作为具有公益性的环境基础设施,其产品或服务价格具有一定的让利性,同时,由于环境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标准关系着大众的基本生活水平和社会安定,它需要保证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稳定性、质量的可靠性和信赖性。由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具有这几个基本特点,城市政府必须对其实施管制――管制正是基于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可以利用市场机制由私人部门来供给的认识,当前在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中掀起了私人资本参与的浪潮,如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墨西哥等。有关数据表明,从1990年到1997年,发展中国家私人参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项目从无到近100个,累计使用私人资金2.97亿美元(Gisele,silva,etc,1998),这种变革的本质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筹资机制和筹资结构的创新,这种创新满足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巨大资金需求,同时提高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3]。

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积极推动筹资机制的创新吸收私人资金,是改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对政府资金过分依赖局面的关键所在。为促进私人资金的吸收,我们应当首先了解国外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主要市场筹资方式及特点。

3.国外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市场融资的主要方式及特点

3.1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主要市场融资方式

3.1.1市政债券。市政债券是一种以城市政府为发债主体,或以城市政府下属部门或机构(如污水处理厂、水务公司、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公司等)为发债主体,以地方政府的信用保证为基础,并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项目本身价值和预期的收入流为保证,通过资本市场发行债券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它是一种低成本,风险相对较低的融资工具。其运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在西方发达国家,发行市政债券筹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是一种通行作法,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在美国,水务公共事业领域每年的建设投资需求约2 300亿美元,其中85%来自市政债券投资,政府财政投资仅占15%[4]。美国市政债券不仅可以直接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融通社会资本,而且产生了一定的引导和挤出效应,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用于投资回报高,或回报不高但利润稳定可靠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这样政府可以将节省出的有限财政资金用于回报率较低的城市公益项目。

3.1.2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是组建基金管理机构,向特定或非特定投资者发行基金单位设立基金,将资金分散投资于不同的基础设施项目上,待所投资项目建成后通过股权转让实现资本增殖,其收益与风险由投资者共享、共担。这一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聚集社会上闲散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运作流程如图所示[5]:

这种融资方式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中的应用如美国的State Revolvlng Fund(SRF),专门提供污水处理和给水领域的借款和利息补贴,借款还要求项目有20%的配套资金。自该基金建立到1997年末,美国25个州已利用其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融资88亿美元(John C Wise.1998)。

3.1.3企业证券融资。企业证券融资包括企业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股票融资分为优先股融资和普通股融资。优先股融资可以有效地防止私人对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不良控制,普通股可以有效的吸引私人参与到企业管理中,以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运作效率,在国家控股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私人的控制。这种融资方式可以利用资本市场上广泛的私人资金,对项目的经济可行性有较高的要求。债券融资一般比股票融资更加简洁、快速,具有操作简单,筹资迅速的特点。企业证券融资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中已得到许多应用,如实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私有化后的英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收入流相对稳定,它主要通过该种方式进行融资的(Davidarmeyer,1998,lanAlexander,1996)。

3.1.4BOT。BOT是指由政府与私人企业者就某个通常由政府拥有或控制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签定合同,由投资者筹资、设计、建设,政府特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经营这些设施,偿还债务并收取一定的资金回报收益,特许期满后,项目无偿地转移政府。该模式将项目融资的所有责任都转移给私人企业,减少了政府借债和还本付息的责任,政府也可避免大量的项目不确定性风险:同时,由于该模式打破了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绝对垄断地位,增加企业的竞争意识。其运行程序如图所示:

BOT方式成为近20年来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筹资方式,在许多国家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领域都有所应用,如马来西亚、墨西哥、澳大利亚的水项目等(David haarmeyer 1998.PenelopJ.Brook Gowen,1997)[3],我国第一座以BOT方式建设的城市污水处理厂2001年年底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竣工并运行。这座污水处理厂由美国金州集团北京金源环保公司投资建设,建成后通过向排污者收取污水处理费来维持运营和收回投资,并获得一定的利润。预计10年后收回投资,20年后将污水处理厂移交给开发区政府。

3.1.5TOT。TOT指政府把已经投产运行的项目在一定期限移交(T)给私人企业经营(0),以项目在该期限内的现金流量为标的,一次性的从私人投资者那里融得一笔资金,用于建设新的项目。待经营期满后,再把原来的项目移交(T)给政府。该模式可避免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期的巨大风险,期限相对较短,通常为10~15年,同时能够为已建成的项目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运作效率的提高[5]。该模式的运作程序如图所示:

TOT融资方式在几内亚和波兰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中都有所应用(Penelop,J.Brook Gowen,1997)[6],我国的深圳污水处理厂建设也采用了该方式。

3.1.6PPP。PPP是私人建设、政府租赁、私人经营的方式。是政府将规划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权通过特许协议交给私人部门开发。由私人部门进行融资和建设、政府租赁投产的特许项目,然后再通过特许权协议安排,政府将所租赁的项目委托私人部门运营。该模式在项目初期实现风险分配,减少了私人企业的投资风险,降低融资难度,同时参与项目的私人企业在项目前期就参与进来,有利于私人企业一开始就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7]。其运作流程如图所示:

3.2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主要市场融资方式的比较

为了加深对国外私人资本参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筹资模式的理解,使之能够为我国所借鉴,有必要对这几种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比较研究,分析其各自的应用特点及存在的差异(见表3)。

从政府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所有权来看:政府完全拥有所有权的为市政债券、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企业债券,政府部分拥有所有权为PPP,政府在特许经营期完全丧失所有权为BOT、TOT。从项目的盈利性看:企业债券对项目的盈利性要求最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基金,BOT、TOT、和市政债券对项目的盈利性要求比较高,PPP对项目的盈利性要求最低。从短期内融资的难易程度来看:BOT由于在项目特许经营期风险完全由私人资本承担,在短期内获得资金最难,其次为企业债券、PPP,市政债券、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基金、TOT由于风险小,在短期内获得资金最易。从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来看:市政债券、投资基金、企业债券、BOT、TOT、PPP都能较高提高设施的运行效率。

4.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筹资方式的选择和对策

4.1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筹资方式的选择

为彻底改变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筹资困境,实现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私人资本的顺利吸纳,我们应当从宏观上确定哪些筹资方式在实际运用中应优先采用。基于国外筹资方式的上述分析,考虑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的不同特点,政府在确定市场筹资方式的优先顺序的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这些因素主要包括:项目的盈利性、项目的运行条件、项目的产权变更、业主的特殊需要。

4.1.1项目的盈利性。众所周知,不同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盈利性是不同的。有的项目如管道煤气等项目盈利性较强,应优先采用企业证券筹资方式。有的项目诸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设施等项目盈利性居中,应优先采取比较成熟的BOT、TOT方式,对于待建项目,可以采用BOT的方式,将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在一定时期内交由民营部门来完成。对于已建成的项目,由于项目本身的经营特点(如经营收入稳定、项目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等)可以通过TOT方式进行项目融资。例如,北京市采取了市场化方案,将能直接推向市场的自来水、污水、垃圾、高速路等项目通过BOT或TOT的方式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有的项目诸如污水管网等项目融资,由于收费费率的限制,其回报率低或较长时期内难以取得回报,虽然项目本身能产生一定现金流,但完全推给市场企业却难以承担,因此,政府还应承担一定的投资责任,用政府的财政、税收资金来完成这一部分的投资。这类项目优先采用PPP模式进行筹资。

4.1.2项目的运行条件。BOT项目由于发展较早,目前在国际上已经拥有了比较完善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国际上成功项目不少,国内运行环境也基本成熟,因此运用上会比较规范,同时也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应优先采用。又如我国证券化水平很低、法律法规不完善,甚至一些法规的规定与市政债券方式相违背,在我国现阶段采用市政债券有很多不便之处。

4.1.3项目的产权变更。不同的筹资模式的产权变更方式不尽相同,如BOT、TOT是非政府资金介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其实质是项目特许期内的民营化,在项目特许经营期,政府完全丧失对其控制权,因此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即使它有良好的盈利性,也不宜采用BOT、TOT。对于市政债券、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企业债券,因为其建设和经营权并不发生转让,政府在项目经营期拥有控制权,政府只需用项目的未来收益做抵押,因此相对而言,风险较小,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应优先采用。

4.1.4业主的特殊需要。由于上述各个筹资模式的原理及参与程度不同,因此各筹资模式都有自己特点,而其中更有些可以给业主带来额外的优势。如BOT、TOT、PPP由于投资者直接参与项目的建设与运营,因此能够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这有助于提高项目的建设效率和质量。企业证券、市政债券、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基金能够促使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发展,相关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同时还能催生出一批有实力、信誉好的证券中介公司和经纪人队伍。因此业主若要提高项目的建设效率和质量,应优先采用BOT、TOT、PPP。业主若要促使证券市场的发展应优先采用企业证券、市政债券、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基金。

为更加清晰反映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筹资模式选择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将其列表如下:

从表4可以看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筹资模式的优先选择因政府考虑项目因素不同而不尽相同。例如,一个环境基础设施项目政府部门若考虑项目盈利性可能优先选择以企业债券为筹资模式,若考虑项目的控制性可能会优先选择PPP筹资模式。

这就使政府部门在选择筹资模式时应该综合考虑项目的各种因素,同时也要注意不能生搬硬套外国的筹资方式,而是应该根据我国国情,项目的具体情况灵活加以应用,只有通过反复的完善和创新它们,才能更好为我国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项目所用。

4.2现阶段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开展市场筹资模式的对策

我们在开展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筹资模式的创新时必须考虑我国国情,长期以来阻碍我国开展市场筹资模式的最大障碍在于没有良好的筹资环境,而要创造良好的筹资环境,根据我国现有的筹资环境,最为重要的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在于:一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立环境服务收费。

4.2.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投资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私人资本的流向与流量,而在形成投资环境的众多有形与无形的因素中,法律因素居主导地位,因为影响私人投资的各种因素往往是通过法律形式与体制反映出来,并直接对投资者的利益产生决定性影响。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市场化刚刚开始,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经营过程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约束,会使投资者感到风险难测,投资者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影响私人部门的参与热情。因此,为了推进我国环保领域市场化的进程,为国内、国外私人资本的参与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项目中政府、私营部门等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做到既要保障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也要兼顾投资者的利益。

4.2.2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立环境服务收费政策。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作为一种社会福利来安排,由政府财政支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费用,这种投资管理体制导致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和经营陷入困境的局面,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需求,因此环境保护领域必须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和经济主体对利益的竞争以及供求关系的变动,自发地调节经济运营。然而就我国目前城市环境服务收费状况来看,很多城市还没有开始征收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而征收了用户费用的城市,其收费水平也远远低于设施的运营成本,市场无能力对资源配置起到调节的作用,私营部门自然也不会把资金投向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领域。为了推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化,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建立环境服务收费体制。一个合理的收费制度不仅能够推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良性发展,还可以通过把污染和经济挂钩,提高人们的保护环境意识,改变一部分消费者的行为习惯,从而减少污水、垃圾的产生量,从根本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结束语

从上述讨论中我们知道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实力还很薄弱,以政府资金为主,辅之以国内贷款、利用外资及其他的传统筹资方式很难满足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需求。我们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积极开展BOT、TOT、PPP、市政债券、企业证券、城市环境投资基金等筹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满足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需求。而在这些筹资方式的实际运用过程中,还有很多障碍摆在面前,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王红兵,杨俊.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借鸡生蛋”[J].城市建设,2004,(6):32.

[2]刘竹.对城市基础设施本质特征的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3,(1):60.

[3]褚俊英,陈古宁,邹骥.城市水环境基础设施融资分析[J].环境保护,2001,(12):19-20.

[4]徐绍峰.城市建设嗷嗷待哺市政债券走上前台[N].金融时报,2003-10-25.

[5]严谷军.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融资的创新方式[J].生产力研究,2005,(3):129.

[6]冯峰,张瑞青.公用事业项目融资及其路径选择[J].软科学,2005,(6):52.

[7]Chang M,Imura.H.Developing Private FinanceInitiatives (PFI) / Public-Privat Partnerships (PPP)for Urban Environmental In frastructurein Asia[A].Environmental System ResearchK[C].Vol30. Committee on Environmental Systems,Jap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2002.143-151.

[作者简介]刘淑红(1968-)女,硕士,注册会计师,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经济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建设投融资。

上一篇:面向和谐社会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策略 下一篇:城镇化视野中的我国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