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时间:2022-09-26 04:25:41

兰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兰州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就业、扩大出口、科技创新、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非公有治经济;现状;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01-03

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兰州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就业、扩大出口、科技创新、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蔓延扩散,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大,兰州的非公经济在2009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冲击,全市非公有制企业的生产、经营、生存、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为全面了解兰州非公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积极探索非公经济应对金融危机、助推科学发展的有效手段,近期我们对兰州的非公经济开展了专题调研。通过调查思考,我们分析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兰州非公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必须坚持标本兼治,主动作为,科学应对,帮助非公经济共克时艰。

一、兰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一)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兰州的非公有制经济以个体经济为先导,私营企业和其他各类非公有制经济应运而生,迅速成长,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市场机制的引导和政府支持推动的双向作用下,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资本积累增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发展领域不断拓宽的新形势。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兰州市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9年从兰州非公经济运行态势看,既有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展放缓的一面,又有实施应对举措促进发展的一面,既有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又有发展中存在的机遇,既有发展中显忧的问题,又有发展中趋好的方面,总体呈现出增速放缓,逐步向好的态势。2009年全市新增非公经济组织和企业户,总数达到9.75万户,同比增加了0.58万户。实现增加值351.96亿元,同比增长22.37%。其中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05.2亿元,同比增长22.2%,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增加值54.11亿元,同比增长27.83%。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1.4亿元,同比增长34.4%。全市非公经济实交税金55.86亿元,同比下降4%,占全市地区性财政收入的21.9%。新增就业人员0.63万元,就业人员达到53.23万人,劳动者报酬51.77亿元,同比增长了8.9%。

(二)发展的特点

总体看,今年全市非公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招商引资稳步发展,项目建设形式较好

2009年,各类招商引资项目167个,合同引进资金102.66亿元,落实到位资金41.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6亿元,增长34.4%,完成全年计划的112%。如永登县共完成各类招商引资项目16个,到位资金2.38亿元,是该县历年来资金到位最好的一年。又如红古区就完成到位资金2.46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2.5%。

全市非公经济各类在建及完工项目301项,比去年减少了22个,总投资167.23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了49.5%。从建设项目看,全市在建项目92个,完工项目209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1.82 亿元;从项目投资额度看,上亿元项目为23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43个,合同引进资金102.66亿元,落实到位资金41.4亿元,同比增加了10.6亿元,增长了34.4%。特别在园区项目建设上步伐加快。如七里河区累计投资3080万元,在西果园镇削山填沟平整土地1520亩,建成王家坪、晏家坪和周家山三个工业小区,引进企业56家,引进资金5.3亿元,年产值达5.5亿元,初步形成规模。同时,按照“化厂为园”的思路,盘活辖区破产国企闲置土地、厂房等资源,兴办了龚家湾工业园和秀川工业园两个工业小区,目前已引进企业近30户,年产值达2亿多元,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20人。榆中县徐家山、卧龙川等6个土地开发项目已开发平整土地4879亩,高沿坪万人移民安置基地和万亩土地开发项目平整土地3000余亩。来紫堡乡利用开发平整出的土地建设工业园区,已引进企业10余家。总投资15亿元,占地2200亩的兰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已在来紫堡乡大青山动工兴建,建成后将成为甘肃最大、西北一流、全国有影响力的大型农副产品物流中心。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做优做强稳步推进

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41.49亿元,同比增长了26%,其中:工业完成增加值105.2亿元,同比增长了22.2%,占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的29.89%,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74.62亿元,同比增长22.5%。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6.29%,同比增长38.4%,占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的10.3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06.45亿元,同比增长20.2%。一、二、三产业比例分别为1.1:40.2:58.7。

为了全力支持重点企业做优做强,2009年集中培育了一批支撑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年销售收入过3亿元的工业企业累计达到10户,如华润雪花啤酒(甘肃)有限公司销售收入突破3亿元;新增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中小企业180户,累计达到780户;新增科技成长型企业23户,累计达到80户,如新增的甘肃龙润伟业科技有限公司、兰州志摩建材科技有限公司等。

3.科技创新力度加大,品牌战略成效显著

通过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产、学、研对接活动,加强了院企院地合作,协调科研院所面向企业发展的科技难题开展科研攻关。兰州同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兰州大学药学院签署的“治疗包虫病的藏药新药沙生槐种子生物碱”等38个合作项目现场签约。签约合同涉及的领域和范围由传统产业延伸到了高效农业、装备制造、电子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合作对象也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扩大到民营科研机构。

积极开展质量兴市活动,加快了名牌带动战略,政府对获得2009年度“甘肃名牌产品”的兰州瑞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10户非公企业奖励3万元,“风雪”牌抛光机系列、“丝路”牌贞芪扶正胶囊等10各产品跻身“甘肃名牌”行列。全市非公企业省级研发中心累计达到28户,“中国驰名商标”累计达到3个,甘肃名牌产品累计达到70个,通过ISO9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企业累计达到139户。

二、全市非公经济存在问题的分析

由于兰州的非公企业起步晚,多数属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特别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些矛盾和问题凸现出来,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发展的环境不够宽松

企业反映最强烈的是政务环境亟待改善,部分优惠政策和招商承诺等只停留在口头上,不能真正兑现,或在实施过程中走样、变通;政府职能部门办事效率不高,办事周期长,执法随意,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乱培训,企业疲于应付;部分领导能热心为企业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而较少在构筑、维护有效平等的市场机制上下功夫。相当一部分群众认为“无商不奸”、“人无横财不富”,仇富心态突出;强装强卸等现象屡禁不止,企业被抢被盗被敲诈等事件时有发生。

(二)融资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当前,非公企业主要通过银行借贷、民间筹资、自身积累等方式融资,但国有商业银行正处于转型阶段,运作远未真正实现市场化和商业化,贷款门槛高,条件苛刻,程序繁杂,并要疏通很多环节,造成隐性成本高。在金融危机下,出于风险控制,各大银行对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审查更加严格、条件更高,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由于本身规模小、资金少,拥有的可抵押物少,融通资金相对更加困难。而民间融资运作极不规范,不受法律承认和保护,月息很高,有时还出现挟款而逃、暴力讨债的现象。同时,专为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担保的机构少,担保品种单一,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寻保难。可以说,兰州的银行金融业务不顺畅,租赁、保险、非正式股权和非正式借贷等非银行金融的功能长期被抑制,非公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难以实现正常融资,很多商机就因为资金不足而错失。

(三)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到位

绝大多数企业对国家和地方的政策,特别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大决策举措掌握不够,对行业相关信息知之不多。广大企业纷纷反映,我们现行的政策不够透明,大部分政策性文件没有下发到中小企业,信息传递不到位;一些部门和同志所传递给企业的信息要么是过期的,要么是想当然的,理论口号多,实践价值少。部分中小企业甚至指出政策性扶持真正受益的是少数几家所谓的“龙头企业”或“背景企业”,人为造成了市场竞争不平等。

(四)经济效益受到挤压,部分企业严重亏损

兰州市非公经济从整个产业结构来看,依托在兰老牌企业的加工型企业过多,依托当地资源型企业过多,依托房地产、物流、商贸、宾馆酒店等第三产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过多,生产科技含量低,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小,抗风险能力弱,利润空间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特别是许多贸易型企业大面积出现亏损,外贸产品不同程度的出现滞销,房地产市场普遍不景气,导致所有上、下游企业的效益明显滑坡。

(五)企业管理模式滞后,应对危机的能力有限

兰州的非公企业真正形成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的极少,大多属于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家长作风严重,管理水平较低,缺少科学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品牌意识不强,企业文化缺失,没有核心竞争力,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弱。在同一行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往来不多,且相互倾轧,无序竞争愈演愈烈。部分经营者存在小富即安、贪图享乐的思想。

三、促进兰州非公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有效应

对金融危机的建议和对策

面对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化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努力推动非公经济逆势而上、科学发展。

(一)要下工夫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的环境

建议定期在全市开展优化非公企业经济发展环境的专项集中整治行动,强化服务观念,转变政府职能,推行阳光操作,实行刚性收费制、限期办结制,落实行政问责制,打击违纪违法的“有偿服务”等行为,特别要加大破坏经济环境典型案件的查处力度,凡是对非公经济发展环境不利的一切不当行为,一旦发现,必须立即从严查处,力求做到“查处一人、教育一批”。要制定出台进一步推进全民创业的扶持政策,设立全民创业发展专项资金,突破创业瓶颈、加大重点环节的扶持力度,特别对非公有制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创业基地、创业公共服务机构的贴息、补助和奖励进行重点扶持。 在市、县、区组织的各种相关活动中要加大非公组织代表的参与力度,建立起非公经济组织对政府部门工作的有效监督机制。建立领导干部带头与非公经济人士交朋友制度,带头按照市场规则帮助解决问题,带头为企业对外交流合作牵线搭桥,在开展经贸洽谈时组织相关非公企业参加。要加快园区建设和产业项目建设,加大对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以园区为平台,加强小企业孵化基地、创业培训基地建设,有效解决非公经济发展的用地问题和相关配套设施、服务等问题。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宣传党和国家有关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大力宣传在非公经济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企业和个人;总结推广加快发展非公经济的好经验、好做法,努力为非公经济加快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二)要下工夫减轻企业负担

近些年来,兰州非公经济迅猛发展,在促进财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当前不利因素增多的形势下,各级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减轻企业负担,促其做大做强。首先,要严格落实政策。国务院制订非公经济三十六条以来,省、市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同时,金融危机以来,国家、省、市也都及时出台了应对举措和办法,我们一定要按照“最大限度支持、最大限度保护、最大限度简化、最大限度放宽、最大限度减负”的要求,敦促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从操作层面上抓好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和办法的落实。其次,要强化财税支持。一方面,要提高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预算规模,并重点用于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和支持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另一方面,要严格落实小型微利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加大初创中小企业的税费减免力度。第三、政府各相关管理部门凡涉及中小企业有关的服务、审验、检测、评估等项费用的,近期内应予以减收或免收,最大限度地减轻中小企业负担。要严格执行同城一家检查制度,整治“多头执法”、“重复检查”。提倡轻微违法行为首错免罚,坚持“提醒在前、处罚在后”,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要下工夫解决融资问题

建议由政府牵头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融资合作交流活动,加大政府协调工作力度,拓宽银企沟通渠道。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金融机构按照国务院银监部门的要求对中小企业放宽政策,降低门槛,增加信贷额度,降低融资成本,积极为中小企业创新开放新的信贷产品,满足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临时性资金需求。要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建议市、县、区财政应安排一定的企业融资和风险救助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贴息,对银行及担保公司进行风险补偿,对出现资金链断裂的企业进行应急救助,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来降低非公经济因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损失。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尽快制定出台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和管理办法,发展商业征信机构,提供中小企业资信评级、信用评分等征信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实施中小企业融资工程,建议中小企业每上一个信用等级,财政按一定比例增加贷款贴息或降低贷款利率。要创新融资合作模式。可以借鉴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易贷通”模式,由政府牵头,联合银行、专业担保公司,筛选产业先进、信用良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共同搭建融资合作平台;担保公司提供主要担保资金,政府安排一定的风险补偿金,纳入平台企业分担小额信用基金共同组成平台资金池,平台企业在提出融资要求后,政府出具审查意见,银行无需抵押即可为企业提供一定额度的短期贷款。要完善信用担保制度。将企业无形资产纳入财产抵押范畴,在适度控制担保风险的基础上扩大信用担保的覆盖面。加快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和政策性担保机构,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小额贷款担保机构的服务功能,建立社会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规范民间融资行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四)要下工夫健全服务体系

从初始创办,到成长壮大,非公企业对公共服务平台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要着力构建组织网络化、功能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首先,要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在完善现有技术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围绕重点产业的发展壮大,建设更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第二,要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扶持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着力提高其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强规划引导,整合资源要素,拓宽创业辅导、融资担保、人才培训、信息咨询、市场开拓、法律维权等公共服务平台。第三,要积极推进人才培训与交流服务平台建设。要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建立市、县区非公经济人才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培训机构的优势,为非公企业提供各类专业和职业技能培训。第四,要强化创业基地建设。按照国家、省、市的要求,切实抓好重点创业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增强创业基地的承载力和吸纳力。市直各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创业基地建设,在项目用地、税费减免、产权分割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为创业基地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力争形成以公益机构为引导,商业机构为主体,市、县区两级联动、上下贯通的非公经济社会化服务网络。

(五)要下工夫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首先,要切实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采取激励措施,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走产学研联合的路子。引导企业家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在逆境中寻求发展。将金融危机作为加强内部管理的机遇,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机遇和企业的起跳板,引导企业在加强科学管理上下大功夫,在产品优化升级上下大功夫,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下大功夫,在强化市场营销上下大功夫,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二,要在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中大力推行现代科学管理理念,狠抓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善非公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第三,要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加快中小企业网络工程建设步伐,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实现信息化管理,为企业成长和发展壮大打好基础。第四,要积极做好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和社会人员的创业辅导,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外出考察学习,邀请经济专家讲学,帮助非公企业管理人员提高素质,提升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国内产业转移和大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机会,积极引导非公企业引进外地资金、技术和技术人才,提升非公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第五,要支持企业增强自身建设,实现产业升级。将技术改造作为鼓励企业应对危机、练好内功的重要手段。建立指导、帮助中小企业发展的决策咨询论证制度和服务中心。设立专家咨询机构、研究机构和参谋机构,帮助中小企业在科技开发、经营战略、现代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提供专业性、技术性的指导和咨询。政府应制定扶持各行业企业的资质升级计划,提高我市非公企业的市场竞争综合能力。

(六)要下工夫提振非公企业的发展信心

要收集整理国家、省、市出台的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文件汇编成册,及时分送非公企业,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运用中央、省、市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的有关政策。同时,要防范金融危机下企业的法律风险,邀请法律专家为非公经济人士作如何防范和化解企业法律风险的报告,着重就防范和化解当前金融危机下企业法律风险为企业家提供具体可行的举措,提高非公经济人士在金融危机下法律风险防范的意识,同时,也提振金融危机下非公经济人士做好企业的信心。新闻宣传部门要积极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手段,切实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政府主管部门要着力培养和发现一批积极助推科学发展的先进典型,大力弘扬崇尚创业、宽容失败、敢闯敢干、自强不息的创业文化,在全市上下营造鼓励竞争、激励创新、崇尚创业的良好氛围。要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全力促进政策落实、下决心优化部门服务、集中破解发展难题,充分展示市委、市政府“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坚定信心。

上一篇:浅谈海岛学校信息化建设 下一篇:浅谈―北京市学校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