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命教育的补足

时间:2022-09-26 04:09:29

浅析生命教育的补足

【摘要】在经济高速发展、价值取向多元化、生存环境激烈竞争的冲击下,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在精神上迷失自我,没有人生目标。高校通过“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鼓舞人,激励人,教育人”的企业文化精神,用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进而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

【关键词】校企文化 生命教育 交汇

一、高校企业文化理念

高校企业文化是将企业管理理念、企业文化与学校教育方法高度融合的特色校园文化,该文化促使高校带有企业特点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是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作风、制度、规范、教育行为,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念是高校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

相对于民营企业,高校企业文化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并不那么迫切,因为高校企业的定位是支持教学科研,这就促使了高校企业多以高科技产品为主,在倚重高校的文化背景下还拥有雄厚的科研资源做依托。高校企业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使得其不仅看重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产品研发,而且有意识地使公司利益和社会发展相关联,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这使得高校企业更易于树立企业社会责任观,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

二、生命教育理念

(一)部分大学生的精神面貌

大学生虽被定义为高素质人群,却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自我意识处于相同的高度。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处于自我觉醒、自我确立的阶段,思想格外活跃,观念容易改变。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因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冲击,许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沉溺于网络游戏,寻求无聊的刺激,不屑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导致校园文化主题的意义弱化。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也导致了伦理道德的异化与行为的失衡,使高校传统的监督和教育方式失去了应有的效力。另外,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冲击下,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对未来的恐惧使他们对生活产生了强烈的无助感,加上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导致他们心理问题严重,极易产生生命的脆弱感,以至于荒废学业,不思进取,导致其无所作为,最终造成对生命的浪费,从而造成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忽视甚至怀疑。

(二)生命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精神面貌,就要提高自身修养,增强自主意识,不断认识自己、充实自己,肯定自我。这不仅需要传统的教育和他人的帮助,还需要个人自身修养的提高,在政治、思想、道德等各方面进行自我反思、实践和不断磨练。只有通过思想的转化和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发现自身思想道德上的缺憾和文化知识上的不足,才能不断认识自己,提高个人修养,使其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形成,达到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目的。

开展生命美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意识。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生命中的美是生命教育中最根本的核心。开展生命美育就是要培养提高学生识别真善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加他们生活的动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然而,仅仅通过生命美育是不够的。虽然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热爱生活,感悟生命,但是,我们还应该从实际出发,帮助他们充实自己的生活,协助他们制订自己的短期人生目标,使之生活更有动力。而校企文化的建设刚好可以做到这一点。

三、校企文化建设与生命教育的交汇

(一)校企文化建设对生命教育的意义

校企文化的建设可以通过其蕴含一定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职业要求,从而达到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的目的;可以正确引导高校学生处理好自主与监督、竞争与协作、奉献与索取等关系,纠正他们价值观、人生观上的偏差,加深他们对社会发展和职业道德的理性认识;可以通过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或让学生直接接触企业,亲身体验企业的文化,感受企业精神尤其是企业经营中的竞争意识,了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其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动机,加强其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更加端正生活学习态度,加倍珍惜生命。

(二)融入生命教育的校企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吸纳企业文化,就是促进高校学生了解熟悉企业文化的精髓,纠正学生在生命认知的偏差,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短期的职业规划。高校可以在教学时,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到课堂当中去;可诚邀企业的各层精英为校企文化建设提出企业文化元素的专业意见;可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让学生从中感悟、印证和尝试履行相关职业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可以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对企业的适应状况。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要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对接与融合。首先可以将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其次举办科技活动和专业技能竞赛,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融入;再次经常举办企业家报告会或科技发明知识讲座,组织学生到科学馆、博览会等参观,到企业调查收集科技生产应用情况,了解科技发展形势,了解现实创新需求,学习、掌握创新方法和技巧,培养创新意识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另外还可以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充分认识自我,了解社会需求,培养良好心态。

在校企文化融合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改变传统以教材为蓝本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岗位规范或职业要求为中心展开,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要重点突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同时,还应顺应时代的变化,增加就业形势教育、创业教育等新内容。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生活与教育[M]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高萍. 打通校企之间的文化节点[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 2009,(8).

[3]朱锋.依托校园文化,打造校办企业文化软实力[J]. 东方企业文化, 2010,(14).

[4]张军涛.“校”“企”文化并轨探讨[J].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07,(02).

[5]席勒. 徐恒醇译.美育书简[M]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上一篇:浅析归纳法在高职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质量成本的社会经济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