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情感渗透及实践方法

时间:2022-09-26 03:03:24

高中语文课堂情感渗透及实践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还要在情感态度以及世界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是知识信息的传授,也是情感的交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课堂情感渗透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好途径。

一、设计主题单元,将知识和情感教育合二为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都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来安排课文的,精选内容上或思想上有相似点的几篇课文来构成一个单元。如,必修二的第三单元(山水游记类单元),就精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赤壁赋》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这样的安排,本身就十分有利于情感教育的渗透。教师可以根据教情和学情状况,重新自己设计主题单元教学,将情感教育和知识传授结合起来。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能学以致用,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二、设计课后练笔,使情感教育不露痕迹

爱情、婚恋是高中学生讳莫如深的内容,即使思想和行为上多有接触,他们也绝不愿意和老师、家长交流。而上一堂自尊自爱教育的班会课,既没有时间,老生常谈的内容也未必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如果能够在语文课堂上,根据课文内容加以设计,使情感教育不露痕迹,则教育效果可能事半功倍。必修二里有《诗经·氓》和《孔雀东南飞》两篇涉及到爱情的篇目,学生在学习时很感兴趣。《氓》的授课,可利用幻灯片播放“恋爱、被弃、绝决”三幅图片,给学生强烈的直观感受;《孔雀东南飞》的授课,可让学生扮演阿母、阿兄、兰芝、仲卿,分角色朗读课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思想打下基础。

三、关注社会热点,让课本和现实紧密联系

高考的指向性也要求学生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不要一味读死书,死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到社会热点。教师应作为联系课本和现实的“时空穿梭机”,让学生感受到课本里的东西不是与社会脱节的老古董,历史和现实是一脉相承的。在课文的讲授中,也应该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让学生明白“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道理,并在引导学生分析评论社会热点问题时渗透德育。

例如,在事件白热化的时候,正好学习到必修一第三单元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当时学生个个义愤填膺,在教室里插上一面面的小国旗,在储物柜上贴上“包围”的标语。学生的爱国热情是好的,但是方式方法稍显幼稚,甚至还有人在公告栏里公然打出“宁肯华夏不长草,也要收复;宁愿华夏遍地坟,也要杀光日本人”的标语,这就更加愤青式而不可理喻了。这是一个教育学生正确爱国的好机会,鲁迅的文字比较艰涩深奥,所述事件又有些久远,这对于思想智力发育程度尚不够成熟的高中学生,显得难以理解。但是一旦与现实结合,就能够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

四、提炼名言警句,让课文活跃在学生生活中

提起名言警句,人们总会认为是指那些伟大人物说的有意义的、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而高中语文课文里就经常会有一些句子发人深思,让人回味,即使脱离课本的语境,仍然有非同凡响的意义。如果能将这些句子利用起来,成为情感教育的资料来源,是一个可行的办法。既能够利用学生自身的阅历经验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够让伟大人物的情感阅历不知不觉地熏陶到学生的行为习惯。

学习《在马克思墓碑前的讲话》时,可运用提炼名言的方式教学。课文里面有一句“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是说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的一种韧劲、一种执著。要求学生把这句划出来,反复诵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与感受,让学生体会一种不为庸人所扰、不为外物所累的豁达的人生境界。

五、重视诵读教学,营造气氛进入教材的情感世界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给人一种艺术的氛围,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当今语文教学充斥着语法分析、试卷讲评,课堂上缺少感人肺腑的朗诵、经典美文的赏析,使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文章不厌千回读,读到有情时,文已通大半。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学生自读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实践证明,朗读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体会不到朗读的美感,便会阻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现在高中语文课文中诗歌的比重很大,考试也总不离开诗歌鉴赏,朗诵在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中起到桥梁的作用。苏轼曾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反复诵读中,学生自然而然能够准确领悟诗歌中传达出的思想。阅读训练出的语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在诵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积累了情感体验,提高了综合素质。

上一篇:给学生自悟的空间 下一篇:浅探当代高中文言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