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问题的高度

时间:2022-09-26 02:56:56

死亡问题的高度

死亡问题是人生根本性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深远的问题。对于死亡问题的认识,往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在思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之后,才会得出一个理性的看法。

由此我想到了一件事情。民国初年有一位大才子李叔同,少年时代留学日本,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尤擅丹青,后来他的几位弟子都成为了中国有名的美术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才子,在自己风华正茂的年龄,突然放弃了自己的家庭事业,落发出家,成了后来的弘一法师。

对于他出家的原因,外界众说纷纭。但是其中最有说服力的,却是其得意弟子丰子恺先生提出的人生境界“三层楼说”的解释。丰子恺先生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

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

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住在这里头,这就是专注学术文艺的人,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学者和艺术家。

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究人生的究竟。

丰子恺先生的这个提法很有意思。在他看来,李叔同先生的出家,是因为“脚力大”者“人生欲”强,在智慧学识积淀到达一定程度之后,自然而然地对人生的根本性问题产生兴趣,所以最后要出家以求在佛学里找到自己的答案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个解释被认为是靠得住的。因为李叔同曾说:“弟子出家,非谋衣食,纯为生死大事。”这生死大事是什么呢?我以为就是一个死亡问题。

李叔同做人太认真,太敏感,到达了一定的思想认识高度之后,死亡问题的重要性对他而言,已经清楚无比,他必须去解决这个人生的根本性问题。

这种人生境界三层楼式的提法很形象,人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它是由一些具体的方面组成的。一个人不可能孤立地在人生方面取得深刻的认识,而是必须在对许多根本性的问题有相当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有对人生的深刻见解。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是什么呢?大概是是否存在上帝,是否存在灵魂,以及宇宙是否是有限的这样几个问题吧。

显然这些问题都是些非常复杂的问题,一句话说不清楚,更要命的是,现在还无法下一个肯定的结论。有许多东西,我们并没有足够的论据支持我们的看法,我们只是想当然地这样认为,这就是所谓的信仰,在这一方面所产生的分歧是人类的主要分歧之所在。

对于死亡问题的认识,必须具有相当的认识程度才可以办到。但丰子恺先生的人生“三层楼说”的确值得思考。

摘自《大众科技报》

上一篇:错误 第7期 下一篇:不能跳舞就弹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