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探究为驱动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实效

时间:2022-09-26 02:33:05

以问题探究为驱动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实效

【摘 要】问题探究教学需要教师以生为本,精心设计探究任务,优化教学过程,开展有效指导才能取得实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探究教学形式热闹,实效不足的弊端,阐述了优化教学过程,彰显探究特征的策略与方法,探讨了有效开展问题探究教学的有关注意事项。

【关键词】问题探究;教学实效;过程优化;注意事项

一、问题缘起

问题探究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自主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但是现实的高中信息技术探究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主要表现在:教师抛出一系列问题后,就让学生分组开展探究活动。在这段时间,课堂气氛显得相当热热闹闹,但是教师缺少有效的指引,学生之间也没有多少交流沟通。到最后,教师也只是匆匆展示一下学生的作品就结束,并没有好好总结探究的过程。导致形式热闹,实效不足。这样的探究效率可想而知,实际上有时一节课下来学生什么也没有学会。教师的演示成了走过场,学生自主练习时间则成了放任自流。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深入探讨问题探究式教学,切实提高教学实效,进而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优化教学过程,彰显探究特征

问题探究式教学的一般步骤是教师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探究式学习,将寻找问题答案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通过与小组成员充分的合作,实现意义的自主建构。因此,教师需要优化教学过程,彰显探究特征。

1.重视问题设计,实现任务驱动

在问题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在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问题中开展的。这些问题可以是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或课外自然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理论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的;可以是己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例如《共同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课题,探究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信息安全”与“计算机犯罪”等有关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教师布置合作探究的问题:⑴你知道什么是计算机犯罪?保护计算机信息,常见的方法是什么?⑵现在学校需要制定一个《学校计算机房信息安全保护条例》,你认为应该包括哪方面的内容,你的依据是什么?当然,随着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教材提出探究问题。

2.注重情境创设,激发探究动力

设计一种真实的学习情境,应当做到任务和问题是真实的,而不是刻意而为和虚构的。设计真实情境中的具体活动,应该是从具体的“这些”学生的生活情境来的任务和问题,而不是“那些”学生的生活情境。例如《共同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探究课题,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引入教学目标:展示一份有关病毒警告的新闻,让学生浏览,并谈谈对计算机病毒的认识,提出本课探究目标。

在用情境演绎教学的过程中,很多“现实”的情境很难在教室中铺陈出来的,因此,有时教师通过假想构造一个模拟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充当一种角色,学生就能整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运用自身独特的理解,充分驰骋想象,激发了智慧潜能。例如在探究冒泡排序算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引导学生理解:由于“气泡”比较轻,所以要往上冒;小的数就依次往前移动,从而实现了数从小到大的排列(可以说明一下规则)。教师再把冒泡排序的思想扩展一下:当一块石头扔到水里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石头往下沉,气泡往上冒;大的数也就依次往后移动,从而实现从小到大的数的排列。虽然在计算机教室里无法进行逼真的教学模拟演示,但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想象,建立简单的模拟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辨证思维,从而实现我们的课堂构想,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重视自主学习,培养探索能力

在问题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小组讨论,成果汇报等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立起对知识的新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索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与指导。例如我指导学生探究Photoshop中的图片合成内容(主要包含套索、魔棒工具的使用,对图片大小、位置的调整等)时,事先给学生提供两位同学的单人照,然后教师在大屏幕上播放这两位同学的合影照。学生顿时明白合影是教师拼凑出来的,急于知道其中的奥妙,我趁机提出探究任务:⑴依照老师的操作,自己合成两张简单的图像。⑵根据提供的参考素材和规定的主题,运用图象旋转、缩放等方法完成简单的合成。⑶自己搜寻素材,完成图像简单合成。这样由易到难的层递式自主探究任务,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不但理解了魔棒工具与套索之间的区别,而且探索了其他抠图方法。因此,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坚持下去,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开展小组协作,培养合作能力

有效开展问题探究教学需要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内通过制定工作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等协作学习活动方能共同达到意义的建构。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这种交流、协作包括交流、协作的精神与交流、协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在上front page网页制作的综合任务时,让学生以四至五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以“天台云锦杜鹃节”为主题,设计一个网站。其中网站里的具体内容由学生讨论,共同来确定。学生所负责的具体任务由大家自己所擅长的方面来决定。在完成的过程中,小组同学间要不断地进行讨论,及时地进行修改,学生要不断地反思自己所做的任务。在制作的过程中,小组同学间还要不断地进行评价,及时地提醒同学改正。作品完成后,全班同学之间还要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小组同学还要从全方面来回顾、分析自己的作品,对自己小组制作的过程进行反思,不断地提出修改意见,完善作品。

5.实施多元评价,巩固探究兴趣

在问题探究式教学中,评价包括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及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能否灵活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等。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需要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师生互评相结合,如:学生是否能设计并实施探究计划;小组协商,参与态度是否积极,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是否愉快,有什么学习环节需要改善等。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电子档案进行评价和管理,比如多媒体选修模块完全可以按学习软件的不同分成若干个学习区块进行横向评价。即使是同一学习区块,也可以实施纵向评价,激励学生进步。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宽容学生的不足之处甚至是一些小错误,多用鼓励性的语言点评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比如学生的网页作品尽管色彩搭配妥当,但总体布局不够理想,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的色彩搭配,同时提醒学生在整体布局做些调整,使之更加协调。通过鼓励性评价,可以有效巩固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有效开展问题探究教学的注意事项

1.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基于网络环境

所谓信息化学习环境,也就是数字化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因此,要能有效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必须让学生充分掌握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创设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环境,方能达到学科培养的目标。比如教师灵活选取Moodle的功能模块,用于日常的课堂教学;也可用于学生平时的自学,下载学习资源、接受在线指导、发表作品和开展网上交流……例如探究“photoshop”时,我们可以依托Moodle学习平台,设置教学目标、学习资源、探究任务、交流互动、作品和自我评价等栏目。总之,网络教学平台的创设,促使师生、生生之间开展及时、充分的交流,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可极大的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信息技术课堂活力。

2.学习资源库的设计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靠学习资源的引导,因此学习资源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果。一般我们所指的学习资源包括教材、教师制作的与学科教学相关的资源以及网络资源。前面两项学习资源无疑是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但网络是一个无法估量的巨型资源库,并且里面所包含的信息良莠不齐,我们无法估计网络资源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为了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网络资源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负面影响,教师就必须在设计学习资源上动脑筋,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的超级链接或搜索引擎的查找指引的方式,将传统的教师引导活动转换为数字资源,从另一个角度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3.重视教师指导活动的设计

教师指导活动的设计往往是我们容易忽略的,尤其是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学习过程中,往往不会重视教学活动“教师”这一不可缺少的要素。须知,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中学生,他们的学习自控能力远不及成人。笔者在进行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就发现部分学生经常开小差不务“学”业,转向看新闻玩游戏,要么就是学生对网络如此丰富的资源不知从何下手。总有许多突发事情在我们课前设计学习资源时是无法估计的,此时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活动应以“导”、“启”为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为了省时间直接训斥学生的错误行为或直接告诉学生某个问题的答案。例如在探究VB中的FOR循环语句时,教师应该先以1+2+3+…+100为例进行示范探究,然后让学生再自己探求1+2+3+…+1000、2+4+6+…+100、1+3+5+…+100以及1×2×3×…×10各项的值。学生通过与教师示范探究的例题进行对比、分析,就能比较容易地找出题目之间的差异,从而编写出正确的程序。

4.问题的设计应有一定梯度及拓展性

问题探究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学内容的传授,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能力运用及创新能力。因此,在设计探究问题时,需要针对教学内容提出一两个基础性的问题,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还需要将内容延伸,设计一个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运用己有的知识及信息技术能力,通过小组协作来解决问题,由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揭开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神秘面纱”时,针对累加问题,若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它的算法,首先想到的就是通过公式计算去完成,然而探究学习任务主要是要学生掌握一种新的算法思想——循环,如果教师直接通过讲授法传授这种算法思想的话,学生理解起来会毫无头绪,只能接受,但不能消化,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应该先让学生对这种思想有个表面的认识,再慢慢深入:让学生根据算法分析出这个算法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分析出里面涉及到的几个变量的含义是什么?(因为在之前学生已经学会把解题方法进行步骤化,现在根据步骤得出结果,反分析出此算法所要解决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在分析该算法的过程中,学生对该算法的每个步骤都有相应的理解,整个执行过程也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再配合答案,对这类算法就有了初步认识。但是如果马上接着让学生分析S=1+2+3+……+N的算法,有些学生能做到,但可能只是依样画葫芦,并不能脱离这个模板,并且难于理解对这个算法为何要求这样写。所以教师应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例——储蓄罐存钱进行探究。因为计算机里面的变量实际上是个存储单元,把它比喻成储蓄罐恰到好处。累加过程实际就是一个积蓄过程。(如图)这样一来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对于理解该算法有一定的帮助意义。

通过这样具有一定梯度及拓展性的任务探究过程,学生就可以很形象的理解这个累加过程,并从图中可以看出隐含的规律,自主建构知识:

S就是储蓄罐,I就是每天塞进储蓄罐的金额。没有开始存钱前,储蓄罐里空空的,即S=0;开始存钱,第一次存的金额就是第一个加数,即I=1;当天的金额就是前一天储蓄罐里的金额S加上今天塞进去的金额I,即S=S+I,当天塞进储蓄罐的金额就是前一天的金额加1,即I=I+1;累加何时结束呢?I超过最大加数时,即I>5。学生有了这个探究思路再看看已有的算法,就能很好理解和掌握了。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继续把这个问题普遍化,已知N,求S=1+2+3+……N的算法。学生就能自主探究分析这个过程,然后写出相应的算法。学生理解后,教师再慢慢将问题拓展至这类问题中比较经典的几个题目:

总之,教师应该以生为本,精心设计探究任务,优化教学过程,开展有效指导,使“放”与“收”、“导”与“学”做到有机统一,才能取得探究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叶金霞.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朱佳平.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模式[J].中小学电教,2006,(9).

[3]李勤.鲜活职高课堂 体验成功快乐——浅议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2,(3).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下一篇: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