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批注阅读 放飞学生个性

时间:2022-09-26 01:47:36

开展批注阅读 放飞学生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此可见,新课程倡导的阅读教学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独特认识和感受,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演绎自己的个性化行为呢?

我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体会到,指导学生给课文作批注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批注就是阅读中在文章的“天头”“地脚”和其他空白处,随时写上自己的一些感想、体会或评论。古人曾说:“读书无批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已也。”可以说是经验之谈。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批注,裴松之批注《三国志》,金圣叹批注《水浒传》,毛宗岗批注《三国演义》,脂砚斋批注《红楼梦》,都属于这一类读书笔记。这些批注有的见解独到,有的切中肯綮,并且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一、批注阅读的教学价值

1.批注式阅读,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现代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条件和归宿。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很好地把教学过程的重心从“教师主体型”转向“学生主体型”,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这就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尽可能地提出自己的个人理解,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2.批注式阅读,重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对话。阅读行为是读者与作者之间通过文本建立起的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阅读教学,是通过教师教、学生学,建立起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其中心应是每一个学生,关键是要使每一个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批注式阅读,还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学生对文本中的形象、情感、意韵就会有所感悟,对文本产生感情,与文本的作者产生共鸣、与文章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

3.批注式阅读,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批注式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个体经验去批注,感知文章所写的内容,准确把握大意,提高概括能力。探究文字之外的内涵,于无字之处读出丰富的意蕴,能“思接千载,视通宇宙”,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文本的优美之处、疑难之处、感动之处记录下自己的独特的思考、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批注阅读的主要内容

1.质疑问难之处

提出疑问,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学生在读书时,遇到阅读障碍,并由此产生疑问和困惑,应当在文中圈点批注,认真思考研究,以便解决问题。

如朱自清的《绿》一文,有些语句难于理解:(1)“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作者为什么感到“惊诧”?(2)“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这里的“招引”能否换成“吸引”,“追捉”能否换成“追逐”?(3)作者为什么把梅雨潭的绿称为“女儿绿”,难道“绿”也有性别、年龄、身份之分吗?阅读时在字里行间标上问号,带着问题,更能深入文本、联系语境。其实,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探究学习的过程。

2.构思精巧之处

不少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形象鲜明。学生阅读文章时,可以从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进行圈点勾画、点评批注。莫怀戚的《散步》一文,语言平易朴实,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同橄榄一般,越嚼越觉得有滋味。如我们可以用着重号圈点出“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的“熬”,并写上“这个字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作者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等批注。还可以用波浪线划出这些精美的句子:“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我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并在文旁写上“句式整齐,富有韵感”,“既有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等批注。这样,学生在阅读时边读边欣赏,三言两语,信手拈来,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原文的理解,也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

3.感悟理解之处

阅读文章,不仅能拓展审美视野,获得审美享受,充实自身的文化底蕴,还能获得人生启迪,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健全自身的人格素质。我们可以从这一角度进行批注。如《羚羊木雕》,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了多方面的思考和启迪:父母和女儿到底谁错了?怎样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可以这样批注:“凡事考虑不周,就有隐患。要消除隐患,就要尽量想得周到一点。”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又使他们懂得了为人处世的道理。

三、批注阅读的注意点

1.批注阅读,不能忽视对文本的基本解读

应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但是由于学生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主观性偏差。有些批注脱离文本主旨,游离文本语境,这是对文本的误解,它不仅严重偏离、曲解了课文原意,而且还出现了价值观的偏离,从根本上扭曲了学习的方向和实质。为此,教师既要激励学生进行多元体验和多元理解,又要引导学生尊重人文主旨并追求共通见解,正确处理一元标准与多元解释、个性解读与文本原旨、独特认识与共性认识、多元文化与普遍价值的关系。

2.批注阅读,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批注时不能“你想先批注什么就批注什么”“你想怎么批注就怎么批注”。这种做法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因为教师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其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这是导致课堂低效或无效的根本原因。因此,批注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体现教师主导的作用。一位语文教育专家也建议,教师在课堂上“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读得提不起精神的时候,教师应该调动学生读的欲望和兴趣;当学生读得印象浅薄、形象模糊的时候,教师要引领学生读得充分、读得细腻;当学生读不出文本的理趣、情味的时候,教师应点拨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教师的正确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上一篇:最是那一俯首的“神会” 下一篇:“托物言志”在记叙文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