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粒 “饭”前服用

时间:2022-09-26 01:24:39

摘要:复习课,效率是关键。能不能将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只要组织得法,是能够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的。本文就地理学科主观题的解题策略,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复习课;典型题型;精当讲评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247-02

文综学科的成败,往往是文科学生的分水岭,备考后期,时间紧任务多,效率是关键。能不能以一抵十?这个想法似乎太疯狂,但只要组织得好,是可以做到的。解放学生,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士气,更主要的是能给其他学科解放出更多的时间,全面提高,从容应考。就地理学科而言,二卷56分的分值,多数学生感觉答题没有头绪,自己平时记了不少东西,但应对考试却发现“不灵”。所以,很多师生选择了盲目加大题量的最原始方法,弄得大家苦不堪言。而提高地理复习课的效率,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脱离“题海”,教师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其中,在讲评课的设计中有三个环节最重要:(1)如何选择典型例题;(2)如何批改;(3)如何讲评。我发现学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审题不准确、术语运用不当、缺乏系统的逻辑关系等等。怎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在最近的主观题专题复习课上我制订了一个方案,开出药方:每日一粒,“饭”前服用。

首先,做好物质准备。就是在课前准备一捆小纸条,每张纸条就是A4的纸的1/4大小,用于学生课堂做练习。之所以选择小纸条,而不是练习本,是因为这样便于我携带,也免了翻作业本之苦,方便批改。

其次,选准典型问题。常见的高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1)环境特征类(气候、地形、水文等等);(2)成因描述、分析类(主要是考查地理特征形成过程);(3)经济区位分析或生产特点类;(4)环境问题及解决策略类。每一类问题找出最常见的问法,结合我自己学生的情况,每天精选一道试题,每次只给学生2~3个简答设问,不要太多,因为多了,往往抓不到重点,学生反而印象不深。

再次,每日一粒,“饭”前服用。就是每节课一上课,先用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学生,用5~10分钟做我精选的试题。这样的设计,既保证了学生的训练,又能让学生每次训练时都有新鲜感,不至于过度疲劳,提高答题效率。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分类分析,这个是最花时间的,也是最需要动脑筋。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各不相同,有的是基本概念掌握不准、不全;有的是审题不准;有的是语言表达不专业等等。只有这个部分做得好,才能真正做到以一挡十,以一挡百。

最后,第二天上课根据自己的分析有针对性地讲解,然后照单抓药,再服用一粒,以巩固疗效。

下面,我就选择一道例题来讲解我的具体做法。

例题:简要说明该区域在农业发展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

参考答案:注意坡地开垦导致植被破坏,防止水土流失;注意海水养殖过程中导致的海水污染。

得分点:水土流失;海水污染。

学生的问题答案主要表现为下面三类:

问题一:水土流失、荒漠化、河流断流、次生盐碱化。

问题二: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围湖造田;坡地开垦。

问题三:植树种草;退耕还林。

三个方面的问题都暴露学生没有“穷尽图中信息”,没有看到“海洋”这个图例,所以忽视了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强调做试题首先看图例,读尽图中信息。同时,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哪类地理信息,如,时间信息、空间位置信息、区域地理特色信息等。

问题一答的虽然都是环境问题,但都是简单地堆砌,不能结合当地地理环境正确判断环境问题类型。讲解环境问题判断步骤:(1)判断气候。根据图中的经纬线定位和海陆位置,确定该地区是湿润环境还是干旱环境。(2)确定当地的主要经济类型。如果是以农业活动为主,主要考虑生态问题;如果是以工业活动为主,则主要考虑环境污染问题。(3)如果是干旱环境下的农业区,就会出现荒漠化、次生盐碱化、河流断流、内流湖泊萎缩等问题;(4)如果是湿润环境下的农业区,那就还要从地形角度进行讨论。如果是山地丘陵地区,就可能出现水土流失;如果是平原地区,那么就可能出现外流湖的萎缩,以及因此引起的洪涝等问题。(5)如果是工业区,主要分析大气类污染问题、水体污染问题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

我选择的这道试题中的位置处于湿润地区,肯定不能答荒漠化、次生盐碱化等干旱环境才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图中有很多河流,而且可以看到河流的源头,所以这里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因此这个试题只能答水土流失和海水污染。

问题二、问题三暴露学生审题能力层面的欠缺,不能准确地区别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问题二的答案其实是在谈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而不是环境问题;问题三的答案其实是在谈环境问题的防止措施,也不是环境问题。因此这两个问题反映出学生审题不准,进而导致语言表达的问题。

学生审题不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忽视题干中行为动词的差异。很多学生分不清“分析”、“描述”等动词的区别,答题时一视同仁。(2)弄不清问题中的核心地理概念是什么。很多学生认为,把题目顺下来,就当作审题了,然后就凭着感觉回答。例如,“分析瑞士滑雪场分布较广的原因”一题,学生根本看不出这是在考查“旅游资源区位评价”这一地理概念,结果答案是南辕北辙。(3)审题过程中,不注意题目的设问方向,答题时一味地自说自话。比如,“分析某地区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一题,很多学生只顾答优势,而忽略不利因素的分析,结果与正确答案相去甚远。

对学生错误答案分类分析,分析出学生错误的思维“命门”,然后定点清除,才能达到讲题的最佳效果。这个试题评讲完后,再出一道试题,换一个中亚地区的图,问同样的问题,看看学生答得如何:哈哈,答得很准了哦!

这样每天坚持训练,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每个同学的答案旁边我都写了评语,暴露的知识问题、地理学科能力层面的问题,指导学生看书本或笔记相应位置,效果非常显著,每天5~10分钟的精干训练,大家的热情很高,而且针对性极强,基本做到药到病除。

上一篇:付出爱心 收获希望 下一篇:基于“空气压缩引火仪”的改进 增强物理实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