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培育学生心理素质举措

时间:2022-09-26 01:15:49

老师培育学生心理素质举措

有关教育理论认为,人的身心素质是先天素质与后天社会生活影响,特别是教育内化后的综合产物,它一旦形成,就是一种稳定的、融于个体身心之中的“固有”的潜能。总之,人的身心素质的良性培养、健康发展、自我完善,只有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条件下,才能有效地实现。

随着我国科技的腾飞、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素质教育已经广泛开展,深入人心。但在义务教育阶段,很多老师反映,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难教了。如果辩证地分析,这些老师的看法是正确的,但究其“难教”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教育的作用得到充分的显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了。这相应增加了教育的难度,赋予了教师更多的义务,加重了老师肩上的担子。二是现阶段的学生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自身素质提高了,对教育、对老师要求的规格更高了,对老师的期望更大了。不管怎么说,这二者都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更何况,我国《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适应全体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因学生个体自身发展、家庭影响、社会熏陶、环境作用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导致了学生个体心理素质在其成长的历程中表现出个性化、复杂化、多元化的特点。具体体现在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从心理学角度说,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其个性心理可塑性很大。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素质成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成了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教师可按照教育规律和教学内容有效地施加影响,因势利导,科学引领,从而让其向健康、积极的方面发展,形成良好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当然,这与学生个体积极、主动、健康地自我发展也是分不开的,这种自我发展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主观能动的感知、接受、内化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充分地显示了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在客观条件作用下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不过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把握了教育规律,运用了科学的方法,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发挥着主导的作用。

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直接手段,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既是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又是适应学生发展的基本措施,更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正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在教学活动中我是这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

热爱学生,这是对教育对象最起码的态度和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教师应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做到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正确处理好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人格之间的关系。作教师的应该明白:学生个体受到尊重,得到师爱,是自我学习、自我培养和发展个性心理素质的原动力,是积极求知、主动上进、完善人格的内在保障。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讽刺、挖苦、歧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被动、消极起来,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这是极端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

耕耘就有收获,付出就有回报。一个心中有学生的老师,如果真正懂得以“爱”促学,并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灵活把握,有效运用,那么,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及其个性心理、个人气质、个性特点等,都能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中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我们当教师的,有时只要为学生付出一点儿劳动,哪怕是一杯水,一句赏识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学生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些“小动作”,对他们学习的促进、能力的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等都有莫大的作用。为学生付出,就是教育,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记得有个女生,读初二,已经连续三次调位了,但她还是不满意,原因主要是其性格内向,不愿和同学交流,更不敢跟我讲,以致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毫无热情,她的不满意却在一次作文中流露出来了。我便在其作文本上写了一句:“你想和谁坐,请你告诉我。”没想到她拿到作文后,竟主动到教师办公室找我,递上一个纸条:“谢谢老师,我会为您争气的。”满足她的小愿望后,果然是为我“争了气”:和同学的话多了,学习也积极了,上课竟然敢举手回答问题了。一句话,简直判若两人。我在反思,其实,我又做了些什么呢?仅仅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加上付出了一点劳动。可是付出的是块砖,回报的却是一大块玉呀!

上一篇:新课改下老师角色缺陷思索 下一篇:乡镇学生学习动机开发以及培育